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例确诊有CMV病毒感染且具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及总结;并与21 例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相比较.结果:与EB组(B组)比较,HCMV组(A组)感染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P<0.05),渗出性咽炎少(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较低(P<0.05),皮疹多见(7/9例),嗜异性抗体常为阴性,HCMV组病例经更昔洛韦治疗1个月可以全部治愈.EB组(B组)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较多见,渗出性咽炎发生率高,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程度明显,嗜异性抗体常为阳性.结论:HCMV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点与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所不同,更昔洛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丽 《四川医学》2007,28(7):796-797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脑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EBV脑炎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EB VCA(衣壳抗原)-IgM均阳性.其中6例进行脑脊液EBV DNA检测,3例阳性.2例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淋巴结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EB病毒抗体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55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研究组,将同期55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衣壳抗体IgG(VCA-IgG)和衣壳抗体IgA(VCA-IgA),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VCA-IgM、VCA-IgG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4%、7.27%和3.64%,研究组分别是85.45%、90.91%和14.5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儿患病程度及发展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六项EB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该实验室收集了366份已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资料,其同时做了EB病毒六项指标检测,其分别为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亲合力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检测,综合分析以确定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结果:366份标本中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为89.6%,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阳性率为45.2%,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体阳性率为48.5%,EB病毒早期抗原IgM抗体阳性率为32.2%,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阳性率为56.2%,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高亲合力阳性率为39.2%,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低亲合力阳性率为58.2%。结论:六项EB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并动态监测指标的变化,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监测疗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程远 《实用医技杂志》2001,8(5):333-333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对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化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致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以20岁以下年龄组多见。结论:IM的病原体是EB病毒,由此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  相似文献   

8.
王燕  钟家蓉 《重庆医学》2004,33(10):1600-16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1].其临床以不规则发热、咽峡炎、外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并发症多,可损伤心脏.本文分析2002年1月~2003年5月我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心肌酶谱异常162例患儿,旨在提高对IM发病时对心肌损害的早期发现和及时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及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择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接诊的80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1b及更昔洛韦治...  相似文献   

10.
1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该实验室收集了366份已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资料,其同时做了 EB 病毒六项指标检测,其分别为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EB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亲合力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检测,综合分析以确定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意义。结果:366份标本中 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89.6%,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45.2%,EB 病毒早期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48.5%,EB 病毒早期抗原 IgM抗体阳性率为32.2%,EB 病毒核抗原 IgG 抗体阳性率为56.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高亲合力阳性率为39.2%,EB 病毒衣壳抗原 IgG 抗体低亲合力阳性率为58.2%。结论:六项 EB 病毒指标联合检测,并动态监测指标的变化,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监测疗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和免疫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患儿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容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临床诊断的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血象检查结果、治疗及其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22例中均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增高、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9/L,肝功能异常2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cmcm以上)18例,肝脏肿大20例,脾脏肿大11例,EB病毒抗体阳性1 9例.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EB病毒感染最常见,临床以持续发热、咽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明显增高,异形淋巴细胞大于10%为特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有症状EB病毒感染患儿198例及入托查体时发现为EB病毒感染的无症状儿童116例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 发现2.5-3.5岁健康儿童EB病毒的隐性感染率为32.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149例中有3例发展为活动性EB病毒感染。眼睑浮肿、鼻塞、打鼾为传单又一三联症,可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特点。结论 EB病毒感染可引起许多相关疾病,除恶性肿瘤外,经积极抗病毒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特点已很明确,一般均可做出肯定诊断,近一年(2002年5月~2003年3月)我科收治9例症状表现类似传单,但病情较重,恢复时间较长,发病3~4周后,EB病毒抗体测定阴性,其中3例再测仍为阴性的9例患儿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病情被误诊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主要表现为发热(49例)、咽峡炎(48例)和淋巴结肿大(45例)等。在这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有32例(61.54%)患儿的病情被误诊,其中有20例(6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6例(18.7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有4例(1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有2例(6.25%)患儿的病情被误诊为川畸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临床医生在对此病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时需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进行分析,若无法确诊,应对其进行多次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此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最多见,另外皮疹8例,眼睑水肿1例,白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在第2周升高明显,肝功能损害11例,心肌酶学改变3例,尿常规异常7例。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复杂多变,部分病例不典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冉亚林 《重庆医学》2012,41(13):1330-133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该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儿治愈出院,16例患儿好转出院。误诊率为30.4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重视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Epstain-Barr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成人感染率超过90%。EB病毒与鼻咽癌、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生症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重点介绍了儿童常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指南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82例疑似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IgM抗体与EBV-DNA。结果:182例疑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治疗前EB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EBV-IgM抗体检测阳性率(P<0.01)。对84例EBVIgM抗体与EBV-DNA阳性患儿应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治疗后7d及治疗后10d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EBV-IgM检测阳性率(P<0.05),而治疗后14d患儿EBV-DNA检测阳性率与EBV-IgM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IgM和EBV-DNA检测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EBV-D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