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MRI、DTI检查,构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肿瘤邻近区白质纤维束和其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的FA值、ADC值。结果肿瘤邻近白质纤维束区、相对应正常脑白质纤维束区之间FA、ADC均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深部肿瘤白质纤维束弥散特征的变化对为深部脑肿瘤的治疗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郗金锁  徐成  贺业新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19-1921
目的 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3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图;进行FA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分析脑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磁共振DTI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断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术前诊断、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勇  张晖  耿左军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12,34(8):1147-1149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各向异性(FA)值对鉴别单纯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A)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的单纯老年LA患者68例及SAE患者36例应用超高场3.0 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于室周不同白质区域测量脑白质病灶的FA值.结果 单纯老年LA及SAE患者脑白质病灶的病变程度与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13);LA患者在侧脑室前角及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的FA值与SAE患者组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0 T磁共振的DTI技术,通过测量及观察特定脑白质病变区域的FA值,可更为准确的鉴别单纯老年人LA病灶与SAE病灶,有助于在SAE发病早期就能够得到及时诊断,辅助临床尽早干预,以改善SA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卢海涛  邢伟  王强  周鹏  张丽君  李登发 《江苏医药》2012,38(7):794-797,86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轴索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TBI早期(伤后10d内)患者(TBI组)及1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分别测量两侧大脑半球6个感兴趣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外囊及背侧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构建上述部位三维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3D-DTT)图。比较以上两组感兴趣区平均FA值的差异,并对TBI组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A图像上可以清楚观察到呈高信号的脑白质纤维束,损伤局部呈低信号。TBI组平均FA值为0.562±0.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09±0.045(P<0.01)。TBI患者FA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508,P<0.05)。3D-DTT图可以直观显示胼胝体、内外囊等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结论 FA值的变化反应了TB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水分子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对评估伤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结合康复治疗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评定作用。方法入选79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根据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将病例分为:肌力Ⅲ~Ⅳ级-轻度瘫痪组(A),0~Ⅱ级-重度瘫痪组(B)。69例患者要行康复治疗,另有10例未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对患者在入院时及4周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FMMS评分),通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来推断预后以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 A组共40例患者,DTI及DTT显示皮质脊髓束保持完整,但是受到挤压推移的31例,双侧皮质脊髓束FA值比较无差异(P>0.05),DTI及DTT显示CST部分损害的9例,患侧及健侧皮质脊髓束FA值比较有差异(P<0.05),康复组治疗前后FMM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康复组发病前后FMMS评分为(84.68±3.43)和(92.43±2.33),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B组39例DTT及DTI均显示CST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大部分破坏,纤维束数量明显减少,患侧及健测皮质脊髓束FA值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并且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于我们制定康复方案,选择康复患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脊椎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对比2组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不同脊髓损伤髓损伤程度患者ADC及FA值,并分析2组对象的DTI图像特点。结果健康人FA值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低,而ADC值则较高。随着脊髓受压程度加重,ADC值呈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的趋势。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准确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变,其量化指标更有助于评估脊髓受损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磁共振DTI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后扣带回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变化,探讨DTI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观察组MCI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各18例,应用GE Signa Excite 1.5 T 核磁共振系统进行头颅DTI检查,分别测量2组后扣带回、海马旁回及内囊后肢脑白质的FA值,比较2组测量结果.结果 观察组双侧后扣带回脑白质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海马旁回、内囊后肢及胼胝体膝部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作为早期诊断MCI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早期干预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良 恶性脑膜瘤诊断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脑膜瘤表现弥散系数(ADC)值、FA值和白质纤维走行图,探讨其对良、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良性脑膜瘤,4例恶性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ADC值和FA值,并根据原始图像重建双侧白质纤维走行图。结果①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表现为纤维束受压移位或无明显变化;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均出现较明显的纤维束缺失。结论ADC值和FA值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的鉴别;白质纤维走行图能清晰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看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4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及DTI检查。测定脑胶质瘤及周围组织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观察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患者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确诊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白质纤维束。手术切除充分临床症状缓解明显;10例确诊高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白质纤维束。脑白质纤维束缺失及中断。手术切除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瘤床区MD值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区显著高于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瘤床区MD值稍高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区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瘤床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对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纤维)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脑白质纤维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将40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及老年组各20名进行3.0T磁共振DTI扫描,对比分析其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变化规律。结果老年组部分脑区域FA值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老年人脑白质纤维完整性较青年人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对疾病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进行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年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