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某院新生儿科自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早产儿92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应用早期微量喂养,实验组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喂养情况及生长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喂养不耐受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喂养情况及生长情况对比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喂养情况及生长情况,又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3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治疗组患儿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血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一例出现腹胀、呕吐,无吸入性肺炎发生。对照组患儿发生呛奶2例,呕吐咖啡色样物1例,腹胀4例。结论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可激活肠道酶系统,提高肠道防御机制,减少胃肠道不耐受,缩短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时间,并且可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陈青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14-115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少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住院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出的早产儿,选出76例早产儿,以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口胃管喂养与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胃残留、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表现总计5例,与对照组的20例相比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1.86±1.29)d、平均住院时间为(18.34±2.04)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少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治疗作用,二者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病例,并依据是否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及体质量增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能安全、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鼻胃管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同时在每次喂养前15min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10min,对吸吮力欠佳者用橡皮奶头缓慢、辐轻地来回刺激口腔,或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吸吮反射出现。两组疗程均为5—7d。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程、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相近(P〉0.05)。治组患儿用药前后肝功能无变化。结论非营养性吸吮纪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提高肠道喂养的成功率,避免完全静脉营养的弊端,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吮吸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9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喂养。结果治疗组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胃潴留跃30%奶量、腹胀、呕吐跃3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能提高其胃肠喂养的耐受性,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汾西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喂养不耐受的晚期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后简称吸吮)联合益生菌组30例、红霉素组30例。两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策略等常规治疗。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吸吮联合益生菌(常乐康0.5g/次,Bid,口服);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mg/kg次。Tid,口服)治疗,疗程3~5d。结果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病程、呕吐时间、胃残余、平均增加体质量、日增加奶量以及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吮联合益生菌组腹泻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腹泻发生率外,吸吮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均未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吸吮联合益生菌更有利于晚期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发育,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周红  孙丹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6-289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早产患儿7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性别及出生时窒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NS及按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每天奶量的增加情况、每天体质量的增长情况以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平均每天奶量的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质量的增长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及按摩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干预效果,为日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进行经口喂养干预;观察组应用口腔刺激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两组在开始经口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过渡时间(11.01±6.13)d,观察组(11.35±6.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经口喂养干预过程中,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均可得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在具体方法选择上,可结合家属要求、早产儿具体表现来决定,最终可获得理想的经口喂养表现.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干预中,可将口腔刺激、非营养性吸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留置胃管,采用间断重力管饲喂养,同时予非营养性吸吮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重力管饲喂养,同时予非营养性吸吮(NNS),对照组予常规注射器推注管饲喂养方法.结果 观察组患儿发生腹胀、呕吐、残奶及误吸的比例28.6%、35.7%、50.0%、7.1%,与对照组(比例分别为50.0%、66.7%、85.7%、23.8%)比较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量(17.2±5.16)g/(kg·d)及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PMA(35.59±1.76)周均优于对照组(10.2±4.28) g/(kg·d)、PMA(36.76±1.86)周(P<0.05).结论 经口留置胃管,采用间断重力管饲喂养,同时予非营养性吸吮(NNS),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完全实现经口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于本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20例黄疸新生儿,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包括蓝光照射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直至黄疸消失,对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黄疸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3%,观察组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和结束治疗所需时间均要显著好于对照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具有安全、见效快的特点,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静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8):1474-1477
目的探讨艽龙胶囊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粒/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艽龙胶囊,2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症状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频率、排便速度、排便费力、粪便性状、腹胀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艽龙胶囊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6,(15):221-223
目的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PHF)联合酪酸梭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1日~2016年3月31日期间生后24h内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28周≤胎龄≤34周且1000g≤出生体重≤2000g)90例按照不同喂养方式随机分配进入A组(ePHF联合酪酸梭菌喂养组)、B组(ePHF喂养组)及C组(早产儿配方奶组)。比较三组早产儿早期喂养后患儿喂养相关指标及体格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不耐受时间低于B组、C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B、C组(P0.05);最低体重下降比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三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PHF)联合酪酸梭菌对早产儿早期喂养能够较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在改善早产儿早期胃肠功能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