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研究益生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某院儿科的196例诊断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98例,对照组予以头孢菌素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比较两组AAD累计发生率、平均腹泻时间、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实验组AAD累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腹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后肠道菌群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降低儿童AAD发生率、缩短AAD病程、提高肠道菌群质量,预防及辅助治疗效果明确,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疾病特点,研究益生菌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行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益生菌防治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1、3、6 d)AAD发生情况,干预后乳酸杆菌菌群数、腹泻指标积分。结果 抗生素应用1、3、6 d,观察组患儿AAD发生率分别为3.33%、10.00%、16.67%,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33.33%、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 d,观察组患儿乳酸杆菌菌群数为(7.92±1.05)、(8.03±1.20)logcopies/g,高于对照组的(6.58±0.90)、(6.30±0.90)logcopies/g;大便形状积分为(0.95±0.15)、(0.95±0.15)分,黏液便积分为(0.70±0.05)、(0.48±0.0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5±0.16)、(0.96±0.12)分及(0.96±0.08)、(0.72±0.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生素加服益生菌对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接受抗生素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收治时间在2013年4月~2015年8月,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单一给予同种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给予益生菌复方制剂治疗,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腹泻发生时间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有4例出现腹泻,发生率为9.76%,对照组有17例出现腹泻,发生率为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24h内、3d内、6d内的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88%、7.32%、9.76%,对照组为17.07%、34.15%、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治疗后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菌群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加服益生菌能够有效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处于稳定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姜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29-630
目的观察益生菌在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方面的疗效。方法收集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并发腹泻的患儿病例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益生菌治疗组各40例,所有病例均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做基础治疗,治疗组口服益生菌三联菌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分析粪便中的优势菌的细菌构成。结果益生菌治疗后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并增加粪便中益生菌的数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结论益生菌能通过改善粪便中的菌群结构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抗生素使用同时加服益生菌能否有效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维持小儿肠道菌群稳定。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例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分为两组,益生菌组51例,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服益生菌(金双歧)复方制剂;对照组50例,单一使用同种抗生素,不添加任何益生菌制剂。比较两组腹泻发生率和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6天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菌群的差异。结果:益生菌组重型腹泻发生率和总腹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同时添加益生菌能够维持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菌群的稳定。结论:在抗生素使用同时加服益生菌能有效减少腹泻发生率、稳定肠道正常菌群。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人体胃肠道内正常的菌群、菌群分布,导致菌群失调,当肠道内的球杆菌比例失调时,就会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现在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益生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88例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儿使用益生菌复方嗜酸乳杆菌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儿给予口服思密达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明显减少了患儿的腹泻程度和次数,使大便的形状得到了改变,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益生菌用于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9.
背景:抗生素可改变胃肠道内微生物平衡。益生菌可通过恢复肠道菌丛预防抗生素相关腹泻(AAD)。儿童经常使用抗生素,在这个人群中AAD常见。目的:评价益生菌(任何特定菌株或剂量)预防儿童AAD的效力和不良反应。评价儿童同时使用益生菌和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检索策略:检索了Medline、Embase、Central、Cinahl、Amed、Coehrane特化试验资料库和会议录等。  相似文献   

10.
培菲康预防91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生菌培菲康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89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按感染性疾病治疗方案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预防组在入院后即加用培菲康散剂口服,0.5~1.0g/次,2~3次/d,服药时间在72h以上。观察组未服用培菲康。记录每天大便次数、性状、量及腹泻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比较,预防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腹泻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应用抗生素治疗患儿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  相似文献   

1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主要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同时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的腹泻.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甚至滥用,AAD有明显增多,而临床医师又容易忽视该问题.现就近5年有关儿童AAD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儿科病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特点,探讨不同患儿年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抗生素种类对腹泻病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围绕抗生素应用与腹泻的关系,对我院儿科近3年来住院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并采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岁以内的婴儿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7 d以上、联合应用二种以上抗生素的患儿从D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感染性患儿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是A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晓侠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75+177
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关联性,更深层次地分析药物应用对儿童腹泻的影响.方法 围绕抗生素应用与腹泻的关系,对本院2011年l~9月收治的3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5d的患儿发生腹泻的概率明显升高;抗生素联合应用越多,腹泻的发生率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和控制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键是合理应用和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临床对其应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益生菌制剂防止对抗生素诱发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本科室因新生儿呼吸道、肺部、脐带感染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5例作为治疗组,65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三联双歧杆菌胶囊.比较两组腹泻治愈时间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腹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制剂可降低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Probiotics, defined as microbial cell preparations or components of microbial cells that have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health and well being of the host,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to treat and prevent a variety of infections. Beneficial effects of probiotics in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seem to be: (i) moderate; (ii) strain-dependent; (iii) dose dependent; (iv) significant in watery diarrhea and viral gastroenteritis, but non-existent in invasive, bacterial diarrhea; and (v) more evident when treatment with probiotics is initiated early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Three larg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provide evidence of a very modest effec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of questionabl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some probiotic strains (Lactobaccillus GG, Lactobaccillus reuteri, Bifodobacterium lactis) on the prevention of community-acquired diarrhea. We have found conflicting evidence from four RCTs on the efficacy of Lactobacillus GG and B. bifidum and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in the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diarrhea in children. Two RCTs in children provide evidence of a moderate beneficial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GG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acterial-associated diarrhea (AAD), but results in adults are conflicting. Data on the efficacy of other probiotic strains in AAD in children are very limited. In conclusion, to date,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best documen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in children 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watery diarrhea of rotaviral or presumably viral etiology. Studies documenting effects in other types of diarrheal diseases in children are limited, although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promis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biotic microorganisms are not equal. Only very few probiotic strains have been tested rigorously in RCTs. Many questions remain to be answered. Future clinical trials should evaluate carefully selected, precisely defined probiotic strains and address clinically important endpoi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ctic-associoted diarrhea,AAD)的疗效及对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106例AAD患儿,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各53例。单一组予以匹多莫德治疗,联合组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两组均予以补液、补充水电解质及抗炎等常规治疗。统计两组临床效果、复发率、临床症状缓解及留院观察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TNF-α、IL-6及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23%)明显高于单一组(81.13%),且复发率(3.77%)显著低于单一组(20.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临床症状缓解及留院观察时间均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TNF-α、IL-6水平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改善,且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CD3~+、CD4~+/CD8~+、CD4~+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与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应用于小儿AAD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儿T细胞亚群水平,降低TNF-α、IL-6水平,缩短留院观察时间,降低复发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2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都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明显减少了患儿的腹泻程度和次数。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治疗tJ,JL腹泻比单用蒙脱石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将200例需要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630 mg,每天3次,口服,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结果: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治疗组为9%,对照组为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与基础疾病和年龄有相关性。结论:益生菌可以有效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使用抗生素患者应该同时服用益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用于小儿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连续观察10 d,记录患儿发生腹泻的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研究组发生腹泻8例,占14.04%;对照组35例,占7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时给予微生态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小儿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不同年龄阶段急性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预防效果。方法 按入院时间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32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分为对照组(n=155)与研究组(n=171),两组均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仅研究组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疗程5 d。比较两组腹泻发生情况及腹泻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AAD的发生率为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2岁患儿的AA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岁患儿的AA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岁患儿AAD发生率为38.17%,显著高于>2岁患儿(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岁以下及2岁以上AAD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中2岁以上AAD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2岁以下。研究组2岁以下及2岁以上AAD患儿72 h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岁以下及2岁以上AAD患儿血清IgG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2岁以下及2岁以上AAD患儿血清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2岁以上患儿IgG水平显著高于2岁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补充布拉氏酵母菌对AAD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尤其是婴幼儿AAD表现出更好的预防效果,可提高患儿免疫能力,改善免疫系统功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