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钉在骨性Ⅱ类错颌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骨性Ⅱ类错颌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予以自锁托槽+微种植钉矫治方案及直丝弓托槽+微种植钉矫治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情况、疼痛及牙周健康指标评估结果差异,比较其矫治前后各软硬组织标志点与水平参照线、垂直参照线距离的测量值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矫治时间及有效复诊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期间椅旁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矫治7 d时,两组患者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均明显低于矫治1、3 d时(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牙松动度(T M)及牙龈指数(GI)均较矫治前无明显变化(P>0.05),菌斑指数(PLI)水平则较矫治前明显升高(P<0.05),上唇沟点、上唇缘点及颏唇沟点均较矫治前无明显上移(P>0.05);上唇下点、软组织颏前点则较矫治前明显上移(P<0.05),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较矫治前明显后移,颏唇沟点、软组织颏前点较矫治前明显前移(P<0.05).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系统能有效缩短骨性Ⅱ类错颌椅旁操作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2.
张玉新 《黑龙江医学》2022,(20):2456-2458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成人凸面畸形疗效及美观舒适评分、外貌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凸面畸形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固定矫正治疗,观察组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正治疗,随诊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ABO总分)、咬合功能、美观舒适度、外貌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矫正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BO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05);矫正1年后,观察组咬合功能和美观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5、11.807,P<0.05);矫正1年后,观察组上唇偏斜量Q值和下唇偏斜量Q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12、12.649,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口腔溃疡、龋齿、牙龈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4.400、4.430,P<0.05)。结论:与传统固定托槽矫治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效果相当,但美观舒适度和咬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未成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接治的未成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中选取90例展开调查,按随机数表法分为Twin-Block组、无托槽隐形组、直丝弓组,每组30例。对比三组疗效、头影测量参数、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打开牙颌所需时间、排齐整平时间、治疗时间以及辅助支抗应用情况差异。结果 对比无托槽隐形组与直丝弓组,Twin-Block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治疗前,治疗后三组的SNA角、ANB角均明显降低,对比无托槽隐形组与直丝弓组,Twin-Block组治疗后的降低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治疗前,三组治疗后的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均明显升高,对比无托槽隐形组与直丝弓组,Twin-Block组的升高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无托槽隐形组与直丝弓组,Twin-Block组的打开牙颌所需时间、排齐整平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无托槽隐形器治疗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估该矫治器对牙齿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结束的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隐形矫治病例32例,均采用非拔牙矫治方案。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18项牙颌硬组织、6项面部软组织指标,对治疗前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角度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夹角(SNA)增加,差异无统学意义;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SNB)增加,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MP-FH)、颌平面角(OP-SN)、Y轴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减小,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距测量中后面高(S-Go)、下颌体长度(Go-Pog)均增加,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FH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与上下第一磨牙均压低,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整合牙颌模型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方法:选取需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患者16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例,前者运用人工排列模拟建模设计,后者运用3D整合牙颌模型模拟建模设计,对比矫治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倾斜牙扶正时间、扭转牙扭正时间、治疗完成时间分别为(28.9±5.2)周、(24.2±5.9)周、(53.2±9.9)周低于对照组(33.1±3.2)周、(27.1±4.3)周、(62.5±8.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中应用3D整合牙颌模型技术可提高治疗效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在错颌畸形患儿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固定矫治,给予观察组患儿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个月的总临床疗效率以及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患儿的牙周健康指数。结果两组患儿的总临床疗效率对比,显然观察组患儿的总临床疗效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牙龈指数评分与菌斑指数评分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牙龈指数评分与菌斑指数评分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易于保持口腔,并且隐形矫治器不覆盖腭部,不影响发音,临床效果更佳,且牙龈情况更加健康,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崔琳  王迪  郝钢  杨露 《当代医学》2021,27(12):157-158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9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拔牙矫治分为观察组(非拔牙矫治,n=50)与对照组(拔牙矫治,n=48),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情况及审美平面.结果 矫治后,观察组患儿上下唇角(ALs-BLi)、上唇倾角(ALs-FH)、下唇凸距(Li-REP)及Z角差值分别为(8.91±4.20)°、(1.08±4.20)°、(2.25±0.38)°、(5.25±1.29)°均低于对照组的(20.95±12.73)°、(13.65±6.70)°、(3.64±2.56)°、(9.6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11.176、3.797、5.627,P均=0.000);观察组审美平面合格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683,P=0.031).结论 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进行临床矫治时,拔牙矫治会对患儿软组织侧貌造成较大改变,同时患儿外部美观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而非拔牙矫治的影响则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成人患者24例,拔牙后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测量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突度的7个项目和硬组织侧貌突度11个项目的变化值。结果(1)鼻唇角、下唇倾角、上唇厚度增大,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小(P<0.05);(2)ANB角、U1-NA角、L1-NBmm、U1-SN角、U1-NAmm、L1-MP角、OJ减小,U1-L1角增大(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唇部软硬组织突度表现为上前牙突度减小和上下唇突度减小,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软组织变化,为临床诊断、设计及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依据.方法 对26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9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来分析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大部分软组织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唇角(Cm-Sn-Ls)变大5.1°,面凸角(N'-Sn-Pg')变小3.3°,上唇角(LsSn-SN)变小3.9°,下唇角(LiSi-SN)变大3.5°,上唇厚度(U1-Ls)变大1.8 mm,下唇厚度(Li-L1)变大1.7 mm,上唇至E线的距离(Ls-E)平均减小3.6 mm,下唇突点至E线的距离( Li-E)平均减小4.7 mm,与矫治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颏部厚度( Pos-Po)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拔牙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Ⅱ类高角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后颅颌牙面变化与软组织侧貌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2例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用头影测量法比较治疗前后的骨组织、牙组织变化以及软组织变化,并分析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上、下前牙分别内收了7.55 mm和3.05 mm,上、下唇相对E平面突度分别减小3.02 mm和2.74 mm,面凸角、Z角和鼻唇角分别增加2.39°、3.72°和8.11°,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凸角变化与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变化呈正相关(r=0.411,P0.05),与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402,P0.05); Z角变化与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及下唇突度变化呈负相关(r=-0.414、-0.421、-0.435,P0.05);鼻唇角变化与上切牙突度变化、上唇突度变化、上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和下切牙唇倾斜度变化呈负相关(r=-0.542、-0.388、-0.516、-0.400,P0.05)。结论Ⅱ类高角骨面型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切牙大幅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侧貌改善与上下切牙内收、上下唇突度变化存在中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联合口内自制牵引装置进行治疗后的面部软硬组织形态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08~2010年来我科就诊的36例恒牙期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自制固定前方牵引装置、配合Ⅲ类颌间牵引的方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在骨性错(牙合)治疗前、中、后分别拍摄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治疗前、中、后摄取患者正面像、45°侧面像、90°侧面像和牙齿正面像、侧面像、上下颌(牙合)像;对治疗前、中、后的头颅侧位片、照片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对治疗前、中、后软组织面型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骨性错(牙合)矫治时间平均为10.3个月.骨性错(牙合)矫治后上颌骨前移而下颌骨相对后退;同时发现前面高有所增加,说明在进行骨性错(牙合)矫治的同时,下颌的生长方向改为向前向下生长;矫治后前牙覆盖正常、wits距明显减小.骨性错(牙合)矫治后的软组织变化情况:14项软组织测量项目中,13项经统计学分析,矫治前、后P〈0.05,有显著性差异;下唇突距和治疗前相比,P=0.063〉0.05,无显著性差异.但是14项软组织测量项目中,矫治后上、下唇都在向着形成更好的软组织侧面型的方向发展.结论 该方法矫治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疗程短、见效快,同时减少了手术治疗的痛苦.面型由明显的月牙形脸变为直面形;正侧面观,基本达到Ⅰ类骨面型,上、下唇在美容线上或者在美容线后1~2 mm,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唇侧固定矫治、舌侧固定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成人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7—11月在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正畸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矫正方式的不同分为唇侧固定矫治组、舌侧固定矫治组及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各30例。采取问卷调查分析,共发放90份调查问卷,回收90份。调查问卷包括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和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量表(PIDAQ)。结果3组OHIP-14中影响发音、在他人面前不自在及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舌侧固定矫治组影响发音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唇侧固定矫治组在他人面前不自在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舌侧固定矫治组总评分最高(均P<0.05);3组PIDAQ中牙齿自信、心理影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心理影响评分最高(均P<0.05)。结论舌侧固定矫治患者在发音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满意,唇侧固定矫治患者则在美观方面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氏Ⅱ1成人与青少年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氏Ⅱ1经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女性患者72例(成人35例、青少年37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软组织面型指标变化量与相应的颌骨指标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成人组软组织唇型指标变化量与上切牙的内收量呈明显的相关性(P<0.01),无骨性相关;而青少年组不仅与牙性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下颌骨的前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同时两组软组织指标间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矫治后两组软硬组织变化间及软组织变化间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两组间相关性的大小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的改变不仅与牙颌变化明显相关,而且受其自身形态、功能、内部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器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择14例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10例.年龄12.5~15.2岁,平均(13.5±0.4)岁.采用颏兜矫治器联合多曲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比,ANB增加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多曲方丝弓联合颏兜矫治力系可以成功矫治恒牙列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98°±6.77°减少为109.21°±5.80°(P = 0.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31°±6.80°减少为26.49°±6.18°(P = 0.002),上下切牙角由123.51°±8.14°增大为125.7°±10.01°(P = 0.035), 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98°±11.98°减少为122.4°±11.05°(P = 0.024), 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78±2.20) mm减少为(-3.29±2.44) mm (P = 0.02), H角由8.27°±3.71°减少为7.32°±3.83° (P = 0.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汤雁  谢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09-112
目的 探讨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应用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虞城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采用隐形矫治器治疗。于矫治6个月时,对比两组的矫治效果[美国正畸协会(ABO)评价系统]、满意度以及矫治前和矫治6个月时的牙周健康情况[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比较两组矫治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矫治6个月的ABO评价系统各项目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两组PLI、GI评分高于矫治前,PD深于矫治前,观察组PLI、GI评分低于对照组,PD浅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6个月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应用隐形矫治器的效果与固定矫治器相当,但隐形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单颌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按照患者矫治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接受上颌单牙合拔牙矫治方案,参考组接受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方案,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矫治前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SNA、SNB、AN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1-FH、U1-AP、H角、UL-E、LL-E距离、Z角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A、SNB、ANB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U1-FH、U1-AP、H角减小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UL-E距离、H角、Z角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为(22.13±4.53)个月,与参考组的(22.65±5.0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颌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能够使上前牙内收,使软组织侧貌很大程度改善,然而单颌拔牙矫治方案效果更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周靖  方志欣  周嫣  陈世稳 《广西医学》2012,34(11):1469-147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40例,拔牙与非拔牙组各20例,拔牙组均拔出4颗双尖牙,两组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矫治后骨性鼻咽,后鼻棘点-颅底点距离(PNS-Ba)较矫治前增加(1.21±2.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矫治前、矫治后拔牙组及非拔牙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相关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差值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通过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大小短期内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面特征头影测量在预测诊断骨性安氏Ⅲ类错颌中的作用及前方牵引矫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就诊的28例安氏Ⅲ类错颌患者(观察组),和同期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量面部骨性结构,分析安氏Ⅲ类错颌的颅面特征。对安氏Ⅲ类错颌患者采用前方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颌面硬组织结构变化情况,评价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上颌复合体S-Ar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5.8±2.9)mm比(38.5±3.2)mm,P<0.05],下颌复合体G0-Gn、G0-Gn/S-Ar、Cd-G0/S-Ar、Cd-Gn/S-Ar较对照组显著增加[(77.8±6.5)mm比(72.1±3.8)mm,(2.13±0.33)vs(1.80±0.18),(1.82±0.29)vs(1.71±0.21),(3.47±0.41)vs(2.98±0.24),P<0.05]。治疗后代表上颌骨前后生长变化的项目SNA角、N-ANS距、N-Me距较治疗前显著增大[(81.73±3.31)°比(76.17±2.48)°,(52.19±3.35)mm比(46.31±1.19)mm,(98.79±3.19)mm比(92.67±3.29)mm,P<0.05],代表上下颌关系的指标ANB角、Wits角较治疗前显著增大[(1.79±0.47)°比(-2.27±1.46)°,(-0.29±0.43)°比(-7.57±1.13)°,P<0.05];而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复合体过短、下颌平面较长的患者发生安氏Ⅲ类错颌的可能性较大;前方牵引能促进上颌骨生长,有效治疗安氏Ⅲ类错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严重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经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用常规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测量项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治疗后ANB角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