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手足口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疱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和口腔溃疡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56,P<0.05)。治疗组患儿的疱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了解病情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治疗等;采用干扰素a-2b及炎琥宁对观察组的46例进行治疗,将病毒唑作为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药物。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及口腔溃疡的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干扰素a-2b与炎琥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退热时间和手足皮疹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有效率、退热时间和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手足口病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使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显著缩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的消退时间,尽快退热,阻碍进一步导致各器官衰竭或感染,且通常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A观察组患儿4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 B观察组患儿40例,接受炎琥宁治疗, C观察组患者40例,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 C观察组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A观察组和B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观察组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A观察组(77.5%)和B观察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吕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673-67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干扰素治疗,B组采用炎琥宁治疗,C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以及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5.0%,B组总有效率为77.5%,C组总有效率为92.5%,C组明显高于A、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A、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68例患儿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5%(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并经临床确诊手足口病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在退热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的时间和疱疹消退的时间上均比对照组短,两组在疗效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蓝芩口服液与匹多莫德片对手足口病普通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300例手足口病普通患儿,随机分为蓝芩组、匹多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0例,在常规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蓝芩口服液、匹多莫德片、蓝芩口服液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观察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蓝芩口服液治疗组与匹多莫德片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与单一治疗组对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促进退热及加快疱疹和皮疹的消退,并提高总有效率。两种药物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蓝芩口服液和匹多莫德片联合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较使用其中单一药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1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治疗给药情况分为利巴韦林组、干扰素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利巴韦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0mg/(kg·d);干扰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肉注射干扰素α1b 0.5μg/(kg·d),疗程均为7d。观察比较三组患儿治疗效果、退热时间、皮疹消退和口腔疱疹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巴韦林组和干扰素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扰素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利巴韦林组;利巴韦林组和干扰素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和口腔疱疹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干扰素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和口腔疱疹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利巴韦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干扰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30.00%,利巴韦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干扰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干扰素α1在小儿手足口病中较利巴韦林的显著疗效,但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改善患儿症状,缩短患儿症状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