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实验性胃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分析穴位注射穴效与药效的协同作用。方法:用10%冰醋酸灌胃造成实验性胃痛模型,分别给予硫酸罗通定“足三里”注射、肌肉注射硫酸罗通定和注射用水“足三里”注射,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与镇痛率。结果:硫酸罗通定“足三里”注射组大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延长(P<0.01),在治疗后15min内和30~45min内,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镇痛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罗通定对实验性胃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效应优于肌肉注射罗通定和“足三里”穴位水注。药物穴位注射的治疗效应明显优于单一药物作用或穴位刺激,说明穴位注射具有穴效与药效增效效应,穴效整合了药效,对药效产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中脑内κ、μ受体表达的影响,旨在讨论不同针刺刺激量(粗针、深刺、行手法与细针、浅刺、不行手法)对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部分影响机制。方法: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盐水组、寒凝类痛经模型组、刺激量A组(粗针、深刺、行手法)、刺激量B组(细针、浅刺、不行手法),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它各组采用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加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刺激量A组和刺激量B组以不同刺激量针刺关元穴。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以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中脑内κ、μ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刺激量A组以及刺激量B组扭体的潜伏期缩短(P0.05),疼痛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刺激量A组、刺激量B组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显著减少(P0.01)。结论:不同刺激量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均有镇痛作用;粗针、深刺、行手法针刺关元穴能够更好的缓解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足三里"穴位注射镇痛效应的共存神经递质表达机制。方法:建立实验性胃痛大鼠模型,分别在"足三里"注射硫酸罗通定和注射用水,在后肢肌肉丰厚处肌注硫酸罗通定,观察镇痛效应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中缝大核共存递质5-HT和S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穴药组大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在治疗后15min内和30~45min内,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镇痛率高于其它各组(P<0.05);②穴药组中缝大核共存递质5-HT和SP的共存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中缝大核内5-HT和SP共存表达与镇痛效应一致,提示药物穴位注射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中缝大核内共存神经递质5-HT和SP的共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粗细毫针刺激对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0.25mm细针组、0.35mm粗针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每天于固定时间分别刺激“足三里”穴,连续5天。通过检测小鼠肠内容物碳末推进距离,观察不同粗细毫针刺激对小鼠胃肠排空功能的影响。结果:三组碳末推进率比较,针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粗针组大于细针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小鼠胃蠕动功能,不同粗细针针剌对小鼠胃肠功能影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尺胫针疗法对醋酸扭体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将3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腕踝针组和尺胫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小鼠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0.2mL/只致痛,观察记录注射后至开始出现扭体的时间(潜伏期),以及小鼠首次扭体至其15min内的扭体次数,计算出抑制的百分率。结果:模型小鼠扭体次数两针刺组明显少于模型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与腕踝针组比较,尺胫针组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减少以及延长潜伏期的作用明显优于腕踝针组(P?0.05)。结论:尺胫针疗法可显著提高醋酸所致扭体模型小鼠的痛阈,其镇痛作用优于腕踝针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中枢和外周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T)小鼠随机分为6组:WT空白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HT空白对照组、HT模型组和HT针刺组,每组18只,腹腔注射0.6%醋酸(0.1 mL/10 g)制造内脏痛模型。针刺"中脘"、双侧"足三里"穴,每5 min捻针30 s,共30 min。比较各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和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HT与WT空白对照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下丘脑组织β-EP和血清PGE2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T和WT内脏痛模型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增加(P<0.01),下丘脑β-EP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两模型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0.01),下丘脑组织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HT针刺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针刺组首次扭体潜伏期、下丘脑β-EP含量明显低于WT针刺组(P<0.05),而HT针刺组扭体反应次数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高于WT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缓解腹腔内脏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使中枢和外周镇痛物质β-EP增加、致痛物质PGE2减少而实现的。Cx43与针刺镇痛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三阴交(双)穴区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各时间点温度,并同步观测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总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在5-6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在10-4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关元组大鼠在0-3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三阴交穴在针刺5min时、针刺结束后50-60作用显著,针刺关元穴仅在针刺结束后40-60min作用显著。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处于疼痛状态且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能缓解疼痛反应,调节其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粗细毫针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粗针组选用直径为0.53㎜的针具;细针组选用直径为0.30㎜的针具,2组均取环跳、肾俞、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等穴,施以平补平泻。结果:粗针组、细针组治愈率分别为75.00%、65.30%;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87.75%。粗针组疗效优于细针组(P〈0.01)。粗针组痛阈值平均上升幅度优于细针组(P〈0.01)。结论:粗、细毫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能使患者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粗针针刺明显优于细针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的镇痛效应并探讨其与穴区肥大细胞的功能关系、穴位特异性。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模型组(M)、足三里温针组(Z)、对侧温针组(O)、手针组(A)、伏兔温针组(F)、阳陵泉温针组(Y)、委中温针组(W)、色甘酸钠(Disodium cromoglycate)+温针组(DSCG+Z)、生理盐水+温针组(Saline+Z)。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AA模型),在体观察温针足三里、阳陵泉、伏兔、委中过程中大鼠的缩爪反射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治疗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穴区注射色甘酸钠对其的影响。结果温针后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P0.05),温针镇痛的效果要优于手针治疗(P0.05),足三里温针组经治疗后的痛阈均显著高于伏兔温针组、阳陵泉温针组和委中温针组(P0.05),针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能被色甘酸钠显著阻断(P0.05)。结论温针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可产生镇痛效应,其镇痛效果优于手针组,且穴区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高于手针组,使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预处理后,温针的镇痛效应减弱。对于AA模型,温针足三里穴的镇痛效果优于阳陵泉、伏兔、委中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探讨针刺对子宫重量、机体内分泌功能及子宫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雌性未孕大鼠、小鼠随机分组给药,以雌二醇连续灌胃12d建立痛经模型。针刺组取"关元",双侧"三阴交"穴针刺。末次注射雌二醇后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大鼠子宫重量和前列腺素含量的变化及30min内小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扭体次数。结果:针刺组大鼠子宫重量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前列腺素的含量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小鼠扭体潜伏期明显长于模型组(P〈0.01),扭体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能够促进大鼠子宫生长,降低子宫前列腺素的含量,延长小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对痛经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清醒无束缚方式和传统处理方式对大鼠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差异,分析用自主行为指标评价针刺镇痛效应的可能性。方法:在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束缚针刺组、麻醉针刺组,每组6~9只。采用左侧踝关节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急性炎性痛模型。48 h后,各针刺组于同侧"足三里"处接受20 min针刺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30 min进行足底热和机械痛阈值测定。在自主行为测试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每组11~12只。针刺方法同前。针刺结束后行旷场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FA造模能显著降低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0.001)和热痛阈值(P0.001)。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01,P0.01);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高于束缚针刺组(P0.05,P0.01)和麻醉针刺组(P0.01)。在旷场实验中,清醒无束缚针刺组大鼠爬壁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活动总路程和抑郁样行为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的束缚与麻醉比较,大鼠的清醒无束缚状态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和自主行为指标比较,痛阈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单穴十七椎、三阴交、地机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10 min及针刺5、10、20、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针刺5 min时,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针刺10 min3组疼痛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针刺20、30 min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值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30 min时,十七椎组与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他观察时间点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即刻止痛作用。针刺十七椎穴的即刻镇痛效果优于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疗效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量艾灸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量的镇痛效应及其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A组(艾灸1壮)、B组(艾灸3壮),每组15只。除盐水组外,其它各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加缩宫素注射法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A组和B组以不同灸量艾灸关元穴。观察大鼠扭体反应,并以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脊髓内μ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B组扭体潜伏期缩短、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组、B组扭体次数、扭体评分明显减少(P<0.05)。(2)脊髓μ受体mRNA的表达:与盐水组比较,A组与B组的表达均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比,A组与B组的表达增强(P<0.01)结论:(1)不同艾灸量施予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均有镇痛作用。(2)艾灸产生镇痛效应的部分机制可能通过增强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脊髓内阿片受体的表达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干预三阴交穴后对模型大鼠扭体反应及子宫组织内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针刺"得气"状态下部分镇痛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36只动情间期SD雌鼠分为盐水对照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与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每组9只。盐水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均采用全身冷冻加雌二醇注射法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刺激量A组采用粗针深刺行手法诱导动物"得气"状态;刺激量B组采用细针浅刺不行手法避免"得气",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干预下大鼠每分钟扭体反应,并于留针后20min取大鼠子宫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GF2α、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1)每分钟扭体反应评分: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期望"得气"组扭体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期望"得气"组比较,期望"不得气"组每分钟扭体评分显著增高(P0.01)。2)PGF2α、PGE2含量:与盐水组比较,各组PGF2α含量显著增多,期望"不得气"组PGE2含量显著增多(P0.01,P0.05),模型组与期望"得气"组PGF2α/PGE2比值显著增多。与模型组和期望"得气"组比较,期望"不得气"组PGE2含量增高。结论:针刺三阴交穴可缓解大鼠扭体反应,期望"得气"组疗效显著,期望"不得气"组疗效不及期望"得气"组,相应分子响应机制认为,期望"不得气"组缓解痛经的基础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子宫组织内前列腺素E2水平及使PGF2α/PGE2趋于平衡,进而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而达到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疼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药效学实验验证针刺足三里结合活血止痛胶囊口服给药的活血、止痛、抗炎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疼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观察针刺组、用药组、针药组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出凝血时间、耳壳肿胀的影响。结果:针刺合并活血止痛胶囊能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延长小鼠出凝血时间,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结论:针刺足三里配合活血止痛胶囊具有镇痛、抗炎、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治疗慢性疼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过程中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于痛经发作第1天,且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时,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min,其中期望得气组予粗针、深刺、平补平泻的手法,期望不得气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采用VAS评价针刺前后以及起针后10min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并于针刺后记录患者有无刺痛感。结果:期望得气有刺痛组起针即刻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且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P0.05);期望得气无刺痛组、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和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针刺前降低(P0.05),但起针后10min VAS评分较起针即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望不得气有刺痛组与期望不得气无刺痛组组间各时点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还是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均有较好的针刺即刻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三阴交""合谷""血海"穴对痛经大鼠模型的镇痛效应,以探讨穴位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100只通过阴道涂片筛查的3月龄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血海组,每组20只.后4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处理.盐水组与模型组不予针刺,其他3组分别电针"三阴交""合谷""血海"穴.观察从疼痛即刻开始电针20 min内各组大鼠扭体行为,记录子宫收缩波形.结果:从扭体行为来看,较之三阴交组、血海组,合谷组扭体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P<0.01),扭体次数显著降低(均P<0.05).从子宫收缩波形来看,较之模型组,合谷组收缩频次减少(P<0.05),三阴交组、合谷组子宫收缩波幅、活动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血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评价电针各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程度,"合谷"穴最佳,"三阴交"穴次之,"血海"穴第3,说明穴位作用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