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双源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300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实践效果.结果 30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共涉及340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双源CT血管重建可获得病变具体长度,钙化识别率上可达76.5%,显著高于冠脉造影(41.2%),220例涉及240处完全闭塞病变先后接受介入治疗,有120处(50%)获得成功.结论 双源CT在钙化病变鉴别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以冠脉血管为目标对象,进行三维图像的构建,从而科学指导介入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支数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连续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 702例,其中,单支病变患者1 731例,多支病变患者3 97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方法,找出与单支病变最匹配的1 731例多支病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取电话、再住院及信访调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介入手术资料对MACCE发生的影响。主要终点为介入治疗术后1年MACCE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病变/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结果两组患者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21例,占1.2%,单支病变组心源性死亡发生10例,占0.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病变支数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MACCE有关,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心源性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老年冠心病患者 5 2例 ,男性 3 8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为 68.1± 4.5岁 ( 65~ 81)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急性心肌梗死 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3例 ,稳定性心绞痛 17例。结果  5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 9例、双支病变 19例、三支病变 2 4例。 5 8支血管接受介入治疗 ,共置入支架 75枚。其中置入前降支 43枚 ,回旋支 11枚 ,右冠状动脉 2 1枚 ,手术成功率 95 .9%。A型病变成功率 10 0 %,B型病变成功率 10 0 %,C型病变成功率 92 .6%。 2例失败患者均为C型病变 ,导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处。对这些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其中 1例术后 1月猝死 ,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特点,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冠脉三支病变的患者68例及冠脉单支或双支病变7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三支病变组患者与单双支病变组四种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其聚集性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三支病变组运动平板试验的阳性率(23/24)显著高于单双支病变组(26/42,P<0.01),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左室造影的LVEF、LVEDP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三支病变组冠脉病变以IV级为主,发生Ⅲ级和Ⅳ级病变的处数较单双支病变组显著增多,三支病变组48/68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但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及需再次行血运重建比例较高.结论条件允许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目前应首选冠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ULMCA)介入治疗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经随访6~24个月,观察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和再次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比非老年组多见,而非老年组吸烟、肥胖者高于老年组;②临床资料比较:左主干病变老年组中心绞痛发生率88.6%,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5.7%,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5),同时老年组LVEF较非老年组更低(48.3%vs 60.6%)(P<0.05);③老年患者左主干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91.4%),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多位于左主干远端分叉处(55.7%);④老年ULMCA病变PCI术和CABG术,在住院期间的终点事件中,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随访发现,进行PCI或CABG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但PCI组心绞痛复发率、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P<0.05)。结论:老年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发生率略高,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合并有多支血管病变,病情更严重,PCI治疗更复杂。经过选择的老年ULMCA支架置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可取得较好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整理、总结我院自2002—04~2007—08所行的29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ULMCA患者的支架植入术,分析其病变特征、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手术成功率达100%。25例(86.2%)术后1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对于心功能正常、低危的左主干病变患者,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完全血运重建对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病变并入院接受PCI术治疗的80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45例仅作罪犯血管血运重建,37例作完全血运重建.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如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和心肌缺血再次血运重建等,以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伴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和既往PCI史无明显差异.完全血运重建组和罪犯血管血运重建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分别为8.1%(3/37)、13.3%(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MACE发生率分别为8.1%(3/37)、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其中心绞痛复发率分别为2.7%(1/37)、20.0%(9/45)(P=0.041).结论 伴发多支血管病变超高龄(>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PCI术完全重建血运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旋磨术在高危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中应用的经验,分析该技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及近、远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130例,其中符合高危复杂钙化病变患者23例.分析术前术后冠状动脉DSA造影资料及临床信息,评估介入术并发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3例患者26处钙化病变均接受冠状动脉旋磨术,其中15处(57.7%)、7处(26.9%)、4处(15.4%)病变分别以初始直径1.25 mm、1.5 mm、1.75 mm磨头开始旋磨.23处病变(88.5%)成功旋磨并顺利植入支架,即刻效果满意,无并发症;3处(11.5%)病变未植入支架,原因分别为血管太细、血管穿孔和支架内再狭窄,仅作旋磨术.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夹层1处(3.8%),支架植入后边支闭塞2处(7.7%),血管穿孔1处(3.8%),无复流2处(7.7%)及支架内残余狭窄1例(3.8%).住院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心肌梗死3例(13.0%),对比剂肾病2例(8.7%).术后1年随访发现5例(21.7%)心绞痛症状再发,其中2例经造影证实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21例获随访4~60个月,平均(25.5±10.7)个月,结果4例病死,2例再行血管重建术.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高危钙化病变安全、有效,术中根据病变特点遵循“磨头更小、推进更慢、分段旋磨”的原则,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绞痛复发患者的自体血管及桥血管的变化特点。方法对CABG术后因心绞痛复发的病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和桥血管情况。结果24例均发现桥血管病变,血管病变以闭塞为主,占38.2%(26/68),狭窄占10.3%(7/68)。静脉桥24支完全闭塞,5支狭窄。乳内动脉桥完全闭塞和狭窄各2支。心绞痛复发还可由再血管化不完全和自体血管病变加重引起。结论CABG术后仍可以复发心绞痛,桥血管病变是主要原因,术后如发生心绞痛应该及时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680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80例患者病变血管重建后生活质量提高,局部并发症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途径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在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中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患者22例,2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单支架置入7例,双支架置入14例,14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对吻球囊扩张,1例系支架术后再狭窄,单纯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术后每15 d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3~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22例PCI均取得成功,术后达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4.55%),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2例(10.53%),1例再次行PCI术.术后平均随访(16.86±6.90)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 经桡动脉径路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0例 47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 5 6只支架 ,其中置入前降支 2 9只 ,右冠状动脉 1 8只 ,左回旋支 9只。结果  40例全部置入成功 ,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 ,即刻效果良好 ,由术前狭窄 ( 88.9± 8.1 ) %减至术后残余狭窄 ( 5 .6± 5 .1 ) %,支架置入成功率 1 0 0 %。术后低血压反应 2例 ,血肿 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而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116例住院病人进行冠脉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40例(44.9%),其中轻度狭窄33例(83.5%);2~3支病变49例(55.1%),共中左主干病变2例;多支病变以前降支和右冠多见,有血管狭窄相对应部位41例(83.7%)。结论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2~3支病变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相关;单支病变与血管狭窄程度较轻、侧支循环较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PALMAZ BLUE.014外周支架(简称BLUE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5例冠心病患者,其参照血管直径≥5.0 mm(简称大冠状动脉),术中采用BLUE支架,共置入5枚,其中前降支3枚,右冠状动脉2枚。结果 5枚支架均顺利置入冠状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住院期间及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痛或胸闷症状,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及再次血管重建。术后6~12个月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5枚支架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BLUE支架用于PCI术,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可作为大冠状动脉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12支血管的16处病变,其中2例置入冠脉内支架3个。7例病人中5例为双支血管13处病变,1例单支血管2处病变,1例左前降支完全阻塞病变,16处病变成功地扩张13处,造影结果满意,成功率81.3%(13/16),3个支架植入获成功。术后近期和远期追踪12个月,临床有效率85.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临床观察 88例VA患者 ,均采用标准 18导联心电图或CM5/CMavF导联系统进行Holter监测 2 4小时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明确VA发作时ST段抬高导联的分布特点、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无、病变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 :8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冠状动脉狭窄 <5 0 %者占 3 9 8% ,冠状动脉狭窄在 5 0 %~ 10 0 %者占 61 2 %。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VA患者发作时痉挛部位在右冠状动脉 (RCA)的占 82 9% ,与在左前降支 (LAD)的占 11 4% ,在左回旋支 (LCX)的占 5 7%比 (P <0 0 0 1) ;存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VA患者发作时痉挛部位在LAD的占5 4 7% ,与痉挛部位在RCA的占 2 2 6% ,在LCX的占 2 2 6%比 (P <0 0 1)。结论 :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患者中 ,RCA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AD ;而对于存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VA患者 ,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以LAD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内低能量红激光照射的安全性及近远期临床结果。 方法 29例病人35支血管,AHA/ACC病变分型A型4处、B型15处、C型16处。16处接受Denovo支架植入,14处因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夹层或治疗结果不理想接受支架植入,3处为支架再狭窄重复PTCA,另2处单纯接受PTCA。冠状动脉内低能量红激光照射在介入治疗成功后进行,激光波长650nm,每个部位照射功率10mW,照射时间1min,连续照射3次,每次间隔1min。随访2年。 结果 参照血管直径为3.15mm±0.56mm,平均病变长度21.52mm±18.25mm,支架或球囊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17mm±0.29mm和26.81mm±11.34mm,激光球囊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11mm±0.24mm和25.43mm±5.60mm。技术成功率100%,激光照射后血管直径狭窄由术前的(86.49±11.01)%降至(13.11±7.89)%(P<0.0001),最小管腔开放直径(MLD)由术前的0.42mm±0.39mm增加到2.56mm±0.47mm(P<0.0001)。1例病人因植入支架后侧枝闭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成功率96.6%。随访期内7例病人有心绞痛复发(24.1%)。11例13支行血管造影检查,4支(30.8%)发生了再狭窄(血管直径狭窄程度≥50%)。2例接受了靶病变重复PTCA。2例因其他病变进展,1例接受PTCA,1例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死亡。 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加低能量红激光照射是安全的,它的远期临床效果是可以接受的,但因病例数太少,尚不能证实低能量红激光照射能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右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2年间进行的 188例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介入治疗的特点。结果  188例右冠脉病变共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 ,靶血管介入成功率为 91 1%,其中 15 0例植入支架 174枚 ;PCI失败 18例 ,均发生在右冠脉近中段 ;室颤 2例 ,PCI后无复流现象 6例 ,早期急性冠脉闭塞 1例 ,冠脉破裂 3例 ,死亡 3例。随访 1~ 96月 ,绝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右冠脉病变的PCI是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远期临床疗效俱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64层螺旋CT斑块性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判别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的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 结果 SAP组与UAP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UAP组在狭窄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患者以中度狭窄为主(54.6%),SAP患者则以重度狭窄为主(52.0%).两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以软斑块为主(52.6%),混合斑块次之(35.8%);而SAP组则以钙化斑块为主(51.7%). 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助于显示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