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从现代筋膜研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浙江省国医名师姚新苗教授“以筋为主”“理筋为先”的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回顾与整理该学术思想及现代筋膜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与演绎,通过筋膜是遍及全身的网络系统、筋膜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只是“漂浮在张力的海洋中”三个方面,阐述“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结果]“筋”与“骨”同属于结缔组织,共同发挥着人体的“塑形”功能,而筋膜(含肌腱、韧带)由于与骨骼肌之间具有互相协同作用,以及其所构成的全身网络系统,使得“筋”在人体运动及塑形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同时,筋膜具有丰富的感受器,起着传递力学信号的作用,并为功能细胞的再生提供细胞储备和支持作用;中医治疗技术可以通过干预筋膜而发挥作用,“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正是基于对各类筋组织的属性及功能更深刻认知下,对“筋骨并重”原则的进一步升华。[结论]姚新苗教授“以筋为主”“理筋为先”学术思想与现代筋膜研究相暗合,同时筋膜亦是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精筋失衡论”是本团队在继承国医大师唐由之、国医名师庄曾源等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精”既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脏六腑之精;“筋”指包括神经、软组织和结缔组织在内的综合体,既有表征特点,又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目之所以能视物,精是其物质基础,筋是其功能的保障。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筋失衡”贯穿始终,是近视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失衡”二字不仅指的是精与筋的稳态被破坏,还具有生物节律失衡的内涵。现代研究认为,生物节律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精筋失衡论”探讨其与生物节律的关系,初步提出以补真精、柔筋膜、利头目、调节律治疗近视。以“精筋失衡论”指导近视的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病因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软骨退变和破坏以及软骨下骨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尚不明确。KOA主要病位在筋,日久及骨,二者相互影响,造成筋骨失衡,即“筋不柔骨不正”。“筋柔骨正”理论阐述了筋与骨之间协同并用,维持膝关节功能。“肝主筋”“肾主骨”提示了筋、骨与肝肾的密切联系。基于“筋柔骨正”理论,论述KOA的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病性为本虚标实,探讨KOA发病与"筋柔骨正"理论的相关性,进一步总结补肾活血中药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和归巢,改善膝周血供情况,以期为临床防治KOA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本质及其生理与病理,探讨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两者与肝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肾主骨”与“少阳主骨”各自在骨之体用中发挥的作用,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所谓的筋是筋络、筋膜、筋腱、软骨的总称。是骨以外的皮、肉、筋、脉等组织的概括。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包括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各种外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筋的损伤,称筋伤,俗称伤筋,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筋的损伤实际上是因为不同原因导致了筋的相应生理特点发生改变,其机能和结构出现异常。因而认清筋的生理特点,分析筋的生理特点是否发生改变对于判断筋是否发生损伤及损伤的性质、种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臀肌筋膜疼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在于能否准确找出活动的、隐匿的激痛点。笔者认为中医十二经筋理论中的臀部结筋病灶点与臀肌筋膜疼痛症相关激痛点的分布有一定联系,甚至重叠。该文探讨如何运用臀部结筋病灶点分布特征来寻找活动的、隐匿的激痛点,从而指导臀肌筋膜疼痛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管钙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2种形式。由于中膜钙化不引起管腔狭窄,早期认为其没有临床意义,对其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膜钙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中应注意发现和识别病变中的中膜钙化,明确其对局部和系统血管弹性的影响及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联系,关注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总结中膜钙化的发生机制、病变特点、诊断方法、致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与内膜钙化的区别和联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阴囊壁中隐睾固定层次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隐睾在阴囊内固定的正确层次进行探讨和报告。方法:随机选取隐睾手术患儿20例,手术中常规制备固定睾丸的阴囊壁“皮下窝”、切取“皮下窝”深浅层次组织,制备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①“皮下窝”表面组织为表皮、真皮和平滑肌(肉膜层),深方组织13/20由浅入深依次为薄层平滑肌、筋膜和脂肪,7/20例为薄层筋膜及脂肪组织:②术中肉眼观察,皮肤与肉膜层连接紧密不能分出腔隙,肉膜与深方筋膜层之间连接疏松、肉膜层本身结构亦不紧密,此二个层次内均能分离出间隙。结论:“皮下窝”位于肉膜层内(肉膜囊)或肉膜与深方的筋膜层之间,选择肉膜囊固定,能增加固定牢固性。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施治。骨伤科医师治伤,不仅要掌握辨证施治规律,而且还要精通“辨位施法”。“辨位”是辨别人体受伤后筋骨紊乱后的位置。根据这些变化了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治疗,这就是“辨位施法”。现述如后:一、“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体相”就是正常人体解剖的形象。要在平素时间熟知每一具体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既要了解骨关节的结构情况,还应了解“筋”“脉”“经络”的联系和循行的情况,也就是要把肌肉、血管、神经等软组织与骨关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筋膜征"在结节性筋膜炎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中8例有"筋膜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筋膜征"CT表现为3例沿浅筋膜向皮下脂肪层、2例沿浅筋膜向深部脂肪层、2例沿深筋膜向皮下脂肪层、1例沿深筋膜向骨骼肌群扩展,呈扁平状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肌肉密度相比较呈等密度。7例与周围脂肪层及邻近肌肉分界清晰,1例颈部肿块侵及颌下腺及周围颈部肌群;肿块两端筋膜呈线样延伸;肿块与筋膜面平直,不超过筋膜面向反侧侵犯。1例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肿块处筋膜有轻度强化。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例误诊脂肪肉瘤。结节性筋膜炎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1.7%、62.5%、70%。结论:CT上"筋膜征"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有助于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关系,该文对"肾主骨""少阳主骨"的内涵、区别及两者的相互联系,这三方面对"肾主骨"和"少阳主骨"进行阐述二者的关系,希望能为临床提高可靠依据。便于明确少阳主骨和肾主骨在各骨之间所产生的作用,利于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中叶始、人们用“阴阳平衡”来解释“用平阳秘”,尽管以“相对平衡”强调“动态”变化,但临床中仍理解为恒时恒定。作者从两词含义的理解和稳态学说等方面强调二者不能等同,应予区别。  相似文献   

14.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老观点是否还适用?在这里,我们只能说: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具体原因入手来进行分析说明。中医所谓的“筋”,也就是现代医学中除骨组织以外的软组织。“筋”起到联系骨、组成关节和活动关节的作用。任何导致“筋”的位置、顺序、结构、走行方向异常的因素,均能使“筋”的作用失常或丧失,也就是所谓的“伤筋”。至于骨折,简单讲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头断裂。骨折患者一般都合并有“伤筋”,而“伤筋”患者却未必都合并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说的是,患者伤筋断骨后愈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囿于“以痛为输”,缺乏整体观念。筋作为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经”有规律地联系在一起。经筋理论是由局部上升到整体的高度总结,其构成、分布循行与现代的肌筋膜链高度重合,为经筋“束节络骨,利全体之运动”“点-线-面-体”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即经筋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经筋结构、功能的整体性决定了其病理变化的整体性,由结筋病灶点产生,引发远端病变,最终破坏人体平衡,出现整体姿势异常。经筋病的治疗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影响规律,通过望整体姿势判断目标肌肉,使用针刺手法松解局部筋结,恢复正常整体姿势,则全身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得以缓解,疗效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17.
医学学术论文主体部分(正文)中“讨论”与“结论”如何撰写?二者有何区别?一直是广大作者、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尤其医学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中是否应该有“结论”项?以及应由“结论”结尾,而不是由“讨论”结尾,不仅广大作者、读者不清楚,甚至不少期刊编辑也不清楚。本文就医学论文主体部分中“讨论”与“结论”项撰写的基本要求,二者的不同特点,以及规范、完善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中的“结论”项等进行了概述与探讨,以供作者、读者、编者参阅、借鉴。  相似文献   

18.
“滑可利窍”是指临床以滑味药物通利人体孔窍、治疗窍府津液不利疾病的重要理论,现代滑药理论通常以“以滑养窍”“去着通闭”论之。从理论发展、孔窍通利、阴窍应用等方面对“滑可利窍”理论进行论述,认为其作为滑药理论的重要分支,源于古代传统饮食文化,并受到“窍”理论的重要影响,与窍道理论、药物性味学说相互结合而逐渐完善。“滑可利窍”一方面应突出药物“利”的作用,将“利”与“养”相互联系,认为润养即利,非独养虚;另一方面,强调对“窍”理论进行细致分类,针对阴窍疾病采用滑利药物可通利水道,窍门乃开,从而有效治疗淋证、癃闭等疾病。进一步明确“滑可利窍”的理论内涵、形成及拓展趋势,对于完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拓展药味理论、指导滑药临床应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落枕”     
孙莉 《中国乡村医生》2002,18(11):17-17
“落枕”是俗称 ,多见于项部软组织急性牵拉伤、慢性劳损或受凉引起的肌筋膜炎。受累部位多为斜方肌。主要症状为项部一侧痛 ,颈部僵硬 ,活动明显受限 ,一侧有明显压痛点。拍X线片除颈椎生理前凸变小外 ,余无其他异常所见。急性“落枕”可手法治疗 :垂直斜方肌肌纤维按摩数下 ,为“分筋法” ;再沿肌纤维方向按摩数下 ,为“理筋法” ;用拇指尖在压痛点重压 1分钟 ,为“镇定法”。经此处理后疼痛即能缓解一半。如仍无效 ,可用 2 %利多卡因 5ml加醋酸强的松龙2 5mg局部痛点封闭。反复发生的慢性“落枕”多为劳损所致 ,可用热敷或用超短波…  相似文献   

20.
“祛腐生肌法”是中医学的常用外治法之一。腐者,坏肉也,“祛腐”系指去除坏肉、脓液、痂垢、死骨、异物,通过药物作用加速坏死组织的脱落;肌,即肉芽组织。包括骨、脉、筋、肉、皮肤等,“生肌”泛指生骨、生脉、生筋、生肉、生皮肤,促使组织新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