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媒介蜱、野鼠、家犬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的调查,了解吉林及东北地区动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使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DFA)检测,对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进行了媒介蜱带菌率、野鼠、家犬莱姆病感染率调查。结果:蜱标本1349份,带菌率为32.25%(435/1349),其中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5.84%(444/1239);嗜群血蜱带菌率为:8.18%(9/110)。检测野鼠、家犬1091份,感染率为15.22%(166/1091),其中检测野鼠819份,感染率为17.46%(143/819)。检测狗肾272份,感染率为8.46%(23/272)。结论:吉林省9个地区野生动物、家养动物莱姆病感染较高,加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林区人群、生物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在长白及通化县林区采集人群血清,并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捕蜱、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巢式PCR对蜱、鼠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同时蜱、鼠标本接种BSK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从长白及通化县检查到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长白县为12.04%(36/299),通化县为9.35%(23/246);蜱的带菌率,长白县为27.08%(39/144),通化县为20.41%(20/98);鼠的带菌率,长白及通化县均为10.00%(4/40,1/10)。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和鼠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存在Borrelia garinii。结论从血清学上证实长白及通化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从病原学上证实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是当地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宿主。  相似文献   

3.
密云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II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结论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俄边境地区鼠及蜱的种类、分布,鼠体幼、若蜱寄生情况,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夹法捕鼠,布旗法捕蜱,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蜱中肠带菌率。结果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莱姆病主要贮存宿主鼠的种类为1目3科8属10种,姬鼠属为优势属.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不同鼠体幼、若蜱寄生情况不同,其中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幼、若蜱寄生率较高,分别为41.8%和40.8%。幼、若蜱寄生指数以花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8.4和4.3。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不同生态环境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蜱的优势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21.7%。森林硬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4%和3.3%,日本血蜱中没有检出阳性者。结论中俄边境地区有5种鼠,即黑线姬鼠、大林姬鼠、棕背鼠平、褐家鼠、小家鼠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动物宿主。中俄边境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38.5%~60.00%和41.18%~86.05%;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分别为20.00%~45.00%、16.00%~40.00%和24.00%。从华南兔、8种野鼠和8种蜱分离出128株莱姆病螺旋体。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结论:我国动物莱姆病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7.
宁夏六盘山地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宁夏六盘山及周边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状况。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ELISA法,检测人、畜血清莱姆病抗体.采集蜱类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检测757人,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1:128)24人,自然感染率3.17%,并查出典型莱姆病病例;黄牛、绵羊、山羊抗莱姆病抗体阳性水分别为23.88%(16/67)、15.82%(25/158)、20.31%(13/64)。共采集硬蜱4属5种141只,其中1属4种为宁夏首次记录;全沟硬蜱带菌率为50.0%(5/10),从80只全沟硬蜱分离出3株莱姆病疏螺旋体。结论:首次证实宁夏六盘山地两侧及前山丘陵地区、盐池县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北方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分类鉴定,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北方10省(市、区)共采集到10000多只蜱,分属为2科7属11种,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占80%~95%。4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全沟硬蜱的带菌率高达20.00%~45.00%。从4种蜱分离到98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90%以上是从全沟硬蜱分离的。全沟硬蜱叮咬率高的人群,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我国北方地区至少有4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疫源地情况。方法按《莱姆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对吉林省9个地区进行了人群、动物感染率,媒介蜱带菌率,蜱活动规律、消长时间、生存条件等调查;对吉林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地理景观进行分析,对山区、半山区、平原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吉林省9个地区35个市县、55个乡镇的3561人群蜱叮咬率为91.00%,2292人群感染率为6.20%;马、牛、羊、狗、野鼠5种动物2499份调查,感染率为22.13%;抓捕的3570媒介蜱带菌率为35.80%。结论吉林省9个地区及旅游景点存在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并非属林业型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 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20047亚型、B.garinii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20047亚型和B.garinii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鼾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11.
全沟硬蜱在黑龙江小兴安岭莱姆病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沟硬蜱在莱姆病螺旋体传播中的作用。方法:用布旗法在林区草地采蜱,并分类鉴定;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查蜱类中肠带菌情况,并分离菌株。结果: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人群发病与该蜱叮咬率密切相关;该蜱中肠带菌率为40%,并从14组(70只)蜱中分离出2株莱姆病螺旋体;新分离株的单克隆抗体反应与国内分离株M7相同,而与美国菌株B31有区别。结论:当地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鼠肝脾组织中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了解淳安县鼠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8月收集淳安县102份鼠肝脾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统计标本阳性率。结果在38只黑线姬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在13只黄毛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鼠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5.88%(6/102)。结论淳安县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片段,有引起蜱媒传染病莱姆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分布和鼠种构成及带菌率,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在11个监测点中开展鼠情调查,同时使用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鼠带菌率,以探究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式下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结果四川省鼠密度为3.93%,使用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共有7个监测点的样本中检出钩端螺旋体核酸,鼠带菌率为3.34%。其中,四川短尾鼩构成比高达76.79%,带菌率为3.15%,黑线姬鼠构成比为4.92%,带菌率为18.71%,其余鼠种中未检出钩端螺旋体。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21.13%,部分地区人群抗体水平与当地鼠带菌率差异较大。结论使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复检后发现,主要宿主动物仍携带钩端螺旋体,短尾鼩亦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建议引入新方法作为辅助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应关注群体抗体水平,重视人群缺乏免疫屏障的情况,合理选择监测地点,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山东省莱姆病地理分布、媒介生物、动物宿主及病原分离情况,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对6个调查点的人群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DFA)检查优势蜱种及其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并用BSKⅡ培养基分离培养莱姆病螺旋体。宿主调查采用DFA检查鼠肾。用单克隆抗体和IFA进行菌株的鉴定。结果共检测血清1934份,阳性121份,感染率6.26%;鲁东、鲁南、鲁中、鲁西北感染率分别为5.76%、7.03%、0、9.81%;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5.56%,女性为6.9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山东省蜱类的优势种为长角血蜱,该蜱中肠带螺旋体率为12.00%;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类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13.26%,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45.65%),带菌率高为14.24%。从86组培养物中分离到2株莱姆病螺旋体(TSH1、TSH2)。结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传播媒介分布不同,各地区间莱姆病感染程度差别很大。长角血蜱可能为山东省莱姆病的重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怀远县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流行病学方法对钩体病进行监测。结果自然人群感染率流行季节高于非流行季节(9.00∶0.96),均为黄疸出血群。宿主动物鼠种构成较以往发生明显改变,黑线姬鼠占84.02%,鼠密度秋季高于春季(10.54∶8.63),鼠带菌率秋季高于春季(24.53∶4.54),感染菌群与人一致。结论怀远县钩体病流行菌群由1970年代波摩那群更迭为黄疸出血群。主要带菌宿主动物由猪改变为黑线姬鼠,鼠感染菌群更迭与人感染情况吻合。今后应加强宿主动物调查和人群钩体病疫情调查研究,掌握流行动态,及时采用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黄疸出血群钩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部分林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莱姆病流行状况和疫源地分布,系统收集莱姆病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掌握人群莱姆病的感染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莱姆病监测和有效防治莱姆病提供依据。方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调查1108人,阳性167例,平均感染率为15.07%;其中牧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7.98%,农业区林场人群为21.21%,显示地区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8,P〈0.001);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莱姆病感染率差异不明显;主要传播媒介为青海血蜱,带菌率为23.93%;主要宿主动物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6.08%,鼠的总带菌率为20.59%。结论调查地区不仅有莱姆病感染存在,而且人群感染率还较高,平均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不同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两地感染程度差别很大,农业区林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牧业区;青海血蜱为青海省主要传播媒介,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在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片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蜱、鼠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状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DNA片段。结果 在金华市金东区捕获社鼠2只,黄毛鼠10只,黑线姬鼠4只,用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用PCR检测49只中华硬蜱,阳性8只,阳性率16.33%。结论 初步认定浙江省存在斑点热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