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入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隙感染行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病例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9岁,病变节段L2/3 3例,L3/4 4例,L4/5 11例,L5/S1 5例。所有患者行后入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双侧放置引流管各1根,术后充分引流,引流量低于10 mL时拔除引流,行抗感染治疗,静脉抗生素3周,口服抗生素4~6周。结果所有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170±26.3)min,术中失血量150~450 mL,平均(320±68)mL。细菌培养结果提示12例患者为阴性,4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大肠埃希菌,2例为铜绿假单胞杆菌,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引流管拔除的时间为5~10 d,平均为(7±2.8) d。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22例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椎间隙植骨一期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2个月病灶控制不理想经再次手术后完全恢复。所有患者术前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沉平均(59±25) mm/h,C反应蛋白平均(42±20)mg/L,末次随访时均降为正常范围。术前VAS评分平均(6.3±0.6)分,末次随访平均(1.1±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能有效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5年2月~2011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1例腰椎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滑脱6例,怀疑感染立即行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合临床表现、分层穿刺等早期诊断;一旦感染确定,均立即采取伤口切开清创、持续灌注引流、尽量保留内固定的方法,并静脉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患者临床症状短期内明显缓解;3~6周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降至正常水平。经6个月~2年随访,所有患者未再出现伤口深部脓肿。结论一旦怀疑感染,早期诊断并立即切开清创、持续灌注引流配合全身抗炎治疗,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例采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9~59岁,平均(49.9±11.0)岁。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体温、血常规(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VAS评分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腰椎病变节段正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VAS评分及X线片复查情况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细菌培养结果,均符合椎间隙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术后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177个月,平均(120.7±30.8)个月。患者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3天WBC高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优2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3%(36/37);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均达优。结论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是一种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3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四联抗结核化疗4~6周,术中病灶清除取髂骨或多根肋骨植骨,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后卧床8~12周,继续正规化疗12~18月。结果本组病例获得16~30个月随访,内固定无松动、脱落,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局部病灶无复发,腰背疼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彻底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术中病灶清除后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及ESR、CRP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ESR及CRP明显下降。18例中仅有3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标本病理结果均提示炎性改变,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未见结核性改变。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原发腰椎间隙感染能直接较彻底的清除病灶,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椎间融合率高。具有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并前路内固定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平均随访11月均获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个月,后突矫正角度20°,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探讨减少术后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比测量165例胸腰椎骨折术前术后脊柱后凸角度以及压缩椎体高度的变化;分析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的原因。结果 1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平均27.5°,术后平均5.3°;椎体术前平均高度42.6%。术后恢复至92.6%;术后随访平均1.6年,取出内固定时发现大部分内固定有松动现象。AF发生断钉11例,GSS0例;使用支具断钉2例,未用支具断钉7例。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好的方法;术前准确把握手术指针;术中尽量恢复椎体高度与序列并结合植骨;术后结合支具保护下锻炼能有效减少松动断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AF内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体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AF内固定系统联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5例。结果 术后伤椎高度和cobb角均有满意的恢复,神经功能除2例Frankel A级无恢复外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随访2年,无严重并发症,椎体高度丢失不明显。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椎体椎间植骨不仅能复位骨折,重建椎体高度,而且能提供脊柱即时和晚期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并发症,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0.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6岁,平均36岁。4例伴有不全性瘫痪,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为D级。术前后凸角-4°~54°,平均29°。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前路钉板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术后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治疗,随访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后凸畸形矫正至-6°~19°,平均9°。随访8~34个月,平均1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至E级。全组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终末随访时后凸角-5°~23°,平均11°。未见植入物断裂、结核复发和窦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够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实施可靠的腰椎内固定技术,是脊柱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通过椎弓根皮质骨钉道,使螺钉与皮质骨最大化接触,增加了螺钉固定强度,减少了螺钉松动。本文从腰椎CBT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技术特点、生物力学研究、临床应用状况、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的未来作一简略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27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65岁。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个椎体,其中L1~2 1例,L2~3 3例,L3~4 8例,L4~5 12 例,L5~S1 3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前至少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药物治疗。均选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Cobb角、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 )脊髓功能评定、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指标,以及X线片、CT、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预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窦道形成及复发。侧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3、6个月分别为14.89°±1.48°、4.00°±1.44°和4.01°±0.87°,VAS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8.4±1.6)、(3.1±0.3)、(1.1±0.3)及(0.7±0.2)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时间推移,术后ESR、CRP、Cobb角明显减小,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BPT术后转阴率(正常率)逐渐增高,术后3个月为48.14%,6个月为100%。临床疗效评价:术后3、6、12个月治愈率分别为59.25%(治愈16例、改善10例、无效1例)、81.48%(治愈22例、改善5例)、96.29%(治愈26例、改善1例),后一个时间点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前提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BS是可行的,其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及恢复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人路的小切口对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入路,应用腹腔镜、自制手术器械,进行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圆锥、马尾神经压迫症病例的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椎管内骨块清除彻底。椎管减压充分,植骨块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无松动;1例L4椎体爆裂性骨折、马尾神经受压病例同时还伴有T6骨折、完全性截瘫,术后脊髓功能未恢复;4例圆锥、马尾神经受压,术后功能基本恢复。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腹膜后腰肌间隙人路的小切口腰椎手术,可以完成椎体爆裂性骨折并脊髓圆锥、马尾神经压迫症的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区局部麻醉镇痛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前瞻性研究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患者35例。每位患者将左侧两切口和右侧两切口随机分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配方的局麻药物注射侧(A组)和对照侧(B组)。记录麻醉清醒后3、6、12、24、48 h、术后1年单侧腰痛VAS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的ODI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局麻药物注射组术后3、6、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0.05);术后48 h、1年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05)。术后1年的ODI评分较术前显著性降低(<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脊柱后路手术术区罗哌卡因联合肾上腺素局麻镇痛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早期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聚醚醚酮棒(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分别采用PEEK棒内固定(P组,13例)及传统钛棒固定(T组,15例)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两组患者的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P组术前JOA评分10.53±1.90,术后为24.1±1.9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7±9.33)%;T组术前JOA评分为9.33±1.95,术后为23.7±1.8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3±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植骨融合情况:P组9例为1级,4例为2级;T组15例中5例为1级,7例为2级,3例为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相比,短期可取得相同的疗效。PEEK棒组的骨融合率要高于传统钛棒组。PEEK棒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本组采用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根据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依照Kolmert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2例均获满意复位,其中19例患者术后得到10~22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3例患者失访。Kolmert评分:优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16/19)。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操作简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 方法 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 17例,L4 31例,L5 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 结果 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 结论 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