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V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h手术者为延期手术(18例);对20例存在脑内血肿,严重脑室积血、积水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其余17例患者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1%(20/37),总体预后良好率为59.5%(22/37),病死率为27.0%(10/37)。Hunt—HessIV级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7.9%(19/28),病死率为21.4%(6/28);V级者的预后良好比例为3/9,病死患者比例为4/9。早期手术的19例中,17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7%(14/19),预后良好率为42.1%(8/19);延期手术18例中,单纯动脉瘤夹闭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6/18),预后良好率为77.8%(14/18)。延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合并严重脑内血肿,脑室积血、积水的高分级aSAH患者,延期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上应结合病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282例(337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剔除55例采用联合手术(7例)或未经手术治疗(48例)的患者后,对其中的128例(45.4%)行血管内治疗,99例(35.1%)行外科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的GOS评分。结果血管内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1.4%和79.8%(x^2=6.380,P=0.012);预后不良率分别为8.8%和20.2%(x^2=6.380,P=0.012);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7%和5.1%(x^2=0.016,P=0.89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36%和17.19%(x^2=10.791,P=0.001)。结论经过选择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血管内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和介入方法行血管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下IA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58(显微手术组)、48例(介入治疗组)。出院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采用GOS量表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OS分级结果相比,P〉0.05;术后造影结果显示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53例,介入治疗组完全闭塞35例,两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显微手术组(P〈0.01)。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37例颅内动脉瘤患随机化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在全麻插管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良好14例,差5例,死亡0例,良好率为73.68%;对照组分别为7、8、3例及38.89%;两组良好率比较,P〈0.05。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观察组仅1例动脉瘤再通;随访1a无死亡病例,发生癫痫2例(10.5%)。对照组术后5例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死亡3例,发生癫痫6例(33.3%)。两组术后病死率、癫痫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入院时Hunt—HessIV、V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unt—HessⅣ级51例,V级23例;1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瘤,36例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19例采用保守治疗。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手术或介入)、治疗距出血时间、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与患者mRS的关系。结果①74例中有5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28.9%(20/69),预后差发生率为5.7%(4/69),病死率为65.2%(45/69)。手术组+介入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IV级患者的预后优于V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OR=15.961,95%CI:1.556~163.676,P=0.020)和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OR=19.741,95%CI:3.117~125.036,P=0.002)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及治疗距出血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及早解除颅内高压,是影响重症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重症SAH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外科手段降低颅内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已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期间再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有无再出血分成两个亚组,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出血与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253例已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再出血,住院治疗期间再出血率为10.3%(26/253),其中早期干预组再出血率为5.2%(8/154),晚期干预组为18.2%(18/99),再出血的中位时间为6.5d。②早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期和晚期干预组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和晚期干预组再出血与非再出血患者的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非再出血患者。⑤全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13.8%(35/253),其中非出血组为10.1%(23/227),出血组为46.2%(1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9,P〈0.05)。其中早期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5/8,晚期组的病死率为7/18,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结论①已破裂动脉瘤晚期于预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早期干预组,提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能降低再出血率;②早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相关,高龄、合并高血压是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晚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无明显关系;③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关系不明显;④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顷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966例(1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对预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及术后是否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966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72.O%(695/966),预后不良率为23.1%(223/966),病死率为5.0%(48/966)。②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8.36,95%CI:2.23~11.68;P〈0.01)、Fisher分级≥Ⅲ级(OR:9.65,95%CI:3.09~13.48;P〈0.01)、Hunt—Hess分级≥Ⅳ级(OR:7.49,95%CI:1.12~13.25;P〈0.01)、未手术治疗(OR:8.23,95%CI:5.59~20.89;P〈0.01)、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8.69,95%C1:5.12~19.51;P〈0.01)、非早期治疗(〉3d;OR:2.36,95%CI:1.65~12.46;P〈0.01)及术后未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OR:3.08,95%C1:1.07~8.63;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手术治疗、治疗时机、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及是否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5mg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伊贝沙坦15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AS患者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患者分为ACEI组47例,依那普利开始剂量2.5mg/d,逐渐加至5mg/d;ARB组49例,用伊贝沙坦逐渐加量至150mg/d;对照组48例,不用以上药物。疗程3个月以上。血管B超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随访3个月。结果ACEI组患者治疗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V)从(3.3±2.7)%提高至(5.6±4.2)%(P=0.001),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V)从(12.6±7.4)%提高至(12.8±7.1)%(P=0.835);ARB组患者治疗后EDV从(4.4±2.9)%提高到(6.2±3.2)%(P=0.038),EIV从(10.6±5.8)%下降到(9.5±4.7)%(P=0.23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EDV、EIV改变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EDV、EIV变化值比较,ACEI组和ARB组相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和伊贝沙坦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蒲地蓝口服液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成人急/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蒲地蓝口服液+克拉霉素)80例,对照组(单用克拉霉素)80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等,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在改善体温、咳嗽、咳痰、罗音、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痰液性质、痰量、咳痰难易程度的消失率分别为52.5%、37.7%、47.5%;平均消失天数分别为(6.54±2.04)、(6.56±2.03)、(6.49±2.06)天;对照组则分别为36.5%、30.8%、32.7%;平均消失天数分别为(6.77±2.13)、(6.92±2.09)、(6.89±2.10)天;两组消失率、消失天数均显著下降,消失率与痰液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平均消失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蒲地蓝口服液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成人急/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克拉霉素治疗,尤其对痰量多者效果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技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77例行瘤颈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血管旁路移植合并动脉瘤切除术.术后均常规进行叫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监测手术结果.从Hunt-Hess分级、不同部位动脉瘤及不同手术时机三个方面观察预后,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 全组80例中,出院时GOS评分良好67例(83.8%),差9例(11.2%),死亡4例(5.0%).①Hunt-Hess 0~Ⅲ级的73例中,良好65例(89.0%); Hunt-Hess Ⅳ级的7例中,良好的仅2例(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3.006,P 〈 0.001.②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良好率分别为92.8%(13/14)和91.7%(11/12);床突旁动脉瘤和椎-基底动脉瘤良好率为60%~70%.由于各组例数不多,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9,P 〉0.05.③在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手术时机≤3d者良好率低于>3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8,P〈0.05.结论 ①术中更充分地暴露、近端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调整瘤夹以对瘤颈良好塑形、做好必要时血管旁路移植术的准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成功关键.②手术疗效与Hunt-Hess分级和手术时机相关.③不同部位动脉瘤因样本量有限,未显示与手术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与栓塞治疗后的效果和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0月—201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12例和栓塞治疗组15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①栓塞治疗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0±14)min和(14±4)d,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29±21)min和(18±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栓塞治疗组治疗后的GOS评分恢复良好率为93.3%,手术治疗组为50.0%。③治疗后3 d和7 d的血清S100B蛋白、MMP-9水平栓塞治疗组均低于手术治疗组,而SOD水平则高于手术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并且对脑组织的侵袭程度也更小,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肝损害的疗效,并调查其医疗费用.方法 将合并有肝损害的AECOPD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40例未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护肝、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雾化吸入及氧疗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血PaO2、PaCO2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10.2±5.0)天和(14.1±6.0)天,病死率分别为8.3%和12.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 143±325)元和(8 213±401)元,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肝损害患者早期行无创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且并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和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的1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穿刺组手术时间[(125.00&#177;20.56)min比(80.00&#177; 16.48) min,P<0.05]、下肢制动时间[(20.0&#177;1.8)h比(5.4&#177;1.2)h,P<0.05]、术后住院时间[(12.47&#177;2.60)d比(7.63&#177; 1.90)d,P<0.05]明显少于血管切开入路组,但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2&#177;2.82)万元比(13.09&#177;2.04)万元,P>0.05].全穿刺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如血肿、渗血显著减少,而感染、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EVAR术优于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并且不增加住院总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骨窗显微手术、软通道血肿碎吸术及内科保守治疗3种方式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连续选取血肿量20~40ml、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12分的单侧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6例,按住院号尾数,随机将其分为小骨窗组31例、软通道组36例,内科保守治疗组39例。观察住院期间再出血率、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的致残率。其中软通道组3例、内科保守治疗组6例因病情变化,中途改为小骨窗手术治疗。结果①小骨窗组血肿清除量均〉75%,其中9例基本全部被清除;软通道组中,除1例血肿清除量约为65%外,其余均〈50%。②小骨窗组、软通道组、内科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分别为6.5%(2/31)、30.3%(10/33)及45.5%(15/33);病死率为3.2%(1/31)、24.2%(8/33)及48.5%(16/33);致残率为35.7%(10/28)、68.0%(17/25)及73.3%(11/15)。小骨窗组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及致残率与软通道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软通道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比较,再出血率和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治疗方式中,小骨窗显微手术疗效最安全、有效;软通道血肿碎吸术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改善再出血率和致残率;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出血量小,无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不明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中MMP-2、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的17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为研究标本(动脉瘤组)。17个动脉瘤中,小动脉瘤10个,大动脉瘤7个;Hunt-HessⅠ~Ⅱ级的患者为11例,≥Ⅲ级的患者为6例。对照组为同期经CT及MRI证实为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者,共15例,取其颞浅动脉组织为对照标本。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瘤的瘤壁组织和正常血管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中MMP-2、MMP-9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指数(PI)。结果①对照组的动脉壁各层MMP-2、MMP-9的阳性表达较低。动脉瘤组瘤壁组织的内膜、中膜、外膜有MMP-2、MMP-9的阳性表达。②动脉瘤组患者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和82.4%,高于对照组的6.7%和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小动脉瘤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5.1±2.2、5.1±4.2,大动脉瘤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4.6±2.4、4.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Hunt-HessⅠ~Ⅱ级患者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4.5±1.6、4.2±3.7,高于Ⅲ级患者的MMP-2和MMP-9的PI值(分别为5.7±3.1、5.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经Spearman相关分析,动脉瘤组MMP-2的PI值与MMP-9的PI值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 MMP-2、MMP-9在动脉瘤的瘤壁组织中表达较高,其高表达可能促进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收治的37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83例)和对照组(189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基础上采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PC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中术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152例(83.1%),高于对照组的140例(74.1%),观察组血流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30 d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60.4±6.1)%、(64.3±5.6)%,高于对照组的(52.4±5.9)%、(55.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出血36例(19.7%),对照组患者中出血26例(13.8%),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10例(5.5%),对照组30 d内MACE 22例(11.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结论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PCI中,可显著改善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提高近期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30 d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的影响及对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高粘血症、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银杏叶提取物,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其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全血高切粘度(4.32±0.37)mpa·s:(6.81±0.25)mpa.s,全血中切粘度(5.30±2.03)mpa·s:(8.85±2.17)mpa.s,全血低切粘度(11.21±6.13)mpa·s:(18.03±5.76)mpa.s,全血粘度(1.65±1.12)mpa·s:(2.67±1.23)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38±3.19):(5.13±2.2),纤维蛋白原(2.28±1.28)g/L:(3.25±1.03)g/L,P0.05~0.01],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心电图总有效率:观察组有87.5%,常规治疗组有8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5%和82.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银杏叶提取物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