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40例TIA患者颈动脉形态、结构和动力学改变,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0例缝康人对照。结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内膜面粗糙,发现斑块25例,占62.5%.而对照组8例,占20%。同时发现TIA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高,血流量下降,提示TIA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TIA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伤性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比较两组血脂变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TG、TC、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LT、Fig、H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血栓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TIA患者13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静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内及72小时内TIA发作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尿激酶治疗后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且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旭东  张紫寅 《海南医学》2013,24(3):327-32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继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随访一个月,了解其脑梗死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可能.结果 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6±0.18) mm,随访1个月后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16例(发生率约17.8%),内中膜增厚组14例与未增厚组2例,脑梗死发生率不同(x2=4.514,P<0.05);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 (P<0.05).结论 TIA患者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高血压;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低血压;治疗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瓣膜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治疗;戒烟、禁止过度饮酒等.  相似文献   

6.
巴曲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TCD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TCD技术观察巴曲酶(DF-521)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与常规治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别。方法100例TIA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治疗组(50例)和三七总皂甙-阿斯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TCD技术,分别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趋于正常早于对照组,停止发作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应用巴曲酶治疗TIAs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应用TCD技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护理体会.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对于伴有腹泻、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者应遵医嘱及时治疗并适量补液,以防血压降低、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形成.药物护理在用抗凝药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CD患者104例,4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三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分析各组的颈动脉结构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脑梗死组的IMT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但TIA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IA组的EDV及PSV低于脑梗死组与对照组,RI高于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脑梗死组的Q值低于TIA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检查颈动脉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于IC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彩超。方法:给35例TIA患者行血脂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TIA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膏血正常组(P〈0.05),有1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5例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结论:TIA患者多有血脂及颈动脉异常表现,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3.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上,对照组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治疗前后检测颅内各血管的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  相似文献   

14.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脉愈心浓缩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脉愈心浓缩丸,1 a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IMT及血脂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脉愈心浓缩丸能较好的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91例TIA患者(病例组)和9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并行血清hs-CRP浓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斑块发生率(54例,59.34%)及软斑块发生率(21例,23.08%)均明显升高,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脉压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按就诊时间顺序和年龄组分别选取脉压≥60mmHg和脉压〈60mmHg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各57例,对2组患者脉压与血脂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脉压〉160mmHg组和脉压〈60mmHg组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IA患者脉压增大与TC及LDL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韩兵  王新民 《医学综述》2007,13(15):1162-1164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指标,糖尿病(DM)患者易发生动脉IMT增加。现就DM患者动脉IMT的检测、诊断价值及其与DM各种慢性并发症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分析,通过测定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最小流速(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椎基底动脉的异常率为80%。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不同时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96例(有大血管病变46例,无大血管病变50例),糖耐量低减(IGT)者33例,正常对照者(NGT)39例,分别测量各组受试者的颈动脉IMT;并对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T2DM组、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NGT组、IGT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T2DM大血管病变组的颈动脉IMT较T2DM组明显升高(P〈0.01)。(2)颈动脉IMT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PBG)(r=0.644,P〈0.01)、空腹血糖(FBG)(r=0.63,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617,P〈0.01)、甘油三酯(TG)(r=0.547,P〈0.01)、体重指数(BMI)(r=0.345,P〈0.01)、收缩压(SBP)(r=0.286,P〈0.01)、舒张压(DBP)(r=0.286,P〈0.01)、总胆固醇(TC)(r=0.157,P〈0.01)呈正相关。结论(1)颈动脉IMT与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2)颈动脉IMT与OGTTPBG、FBG、HbA1c、TG、SBP、DBP、TC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