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 cation,CISS)构成特点及危险因素分布、各亚型临床短期预后.方法 挑选唐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1-12月神经内科住院的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CISS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卒中(CS)、穿支动脉疾病(PAD)、其他病因(OE)、病因不明确(UE)]进行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在CISS分型之间的差异性以得出其临床预后性.结果 患病比例男性[148例(61.67%)]高于女性[92例(38.33%)],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ISS各型之间的LAA组和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发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可控风险因素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吸烟和饮酒危险因素作用也明显增加(P<0.05);LAA、PAD及UE组的高血压病和脂代谢紊乱危险因素比明显高于CS组(P<0.05);LAA、CS及UE组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比都低于PAD组(P<0.05);CS组的心脏病危险因素比显著高于LAA、PAD、OE组(P<0.05);PAD、CS及UE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危险比明显低于LAA组(P<0.05).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之间各危险因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SS各亚型之间治疗前后疗效评估比较,PAD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86.84%),CS组最低(4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SS分型中LAA型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CS型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脏病;PAD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作用OE型和UE型的危险因素不明确.CISS分型中PAD型患者治疗效果好,CS型治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 (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 (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 %),酗酒(31.6%).结论 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相似文献   

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律高5.6倍。减少非瓣膜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就是抗栓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8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栓治疗状况,比较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抗栓疗法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病例841例(病例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选择同期入院的739例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及各亚型的患病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卒中组及各亚型在年龄增大、性别(男性)、肥胖、脑卒中家族史、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入院血压、白细胞计数、血脂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及各亚型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结论对不同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对不同CISS亚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4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111例、心源性卒中(CS)型患者59例、穿支动脉疾病(PAD)型患者29例、其他病因(OE)型患者13例、不确定病因(UE)型患者2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脂蛋白(a)。比较不同CISS亚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分析不同发病机制的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并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234例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低于非LAA型患者(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P<0.05)。且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多有吸烟史(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脂...  相似文献   

6.
张少君  王琴  颜艳 《江苏医药》2022,(12):1196-1199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青年组,年龄18~45岁)和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中老年组,年龄>45岁)病例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脑卒中评定和TOAST分型。结果 青年组男性、吸烟史和高尿酸血症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抗凝血酶Ⅲ、SCr、尿酸和TG水平高于中老年组(P<0.05或P<0.01)。入院和出院时青年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相仿(47%vs.49%)(P>0.05),但青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高于中老年组(16%vs.3%)(P<0.05)。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和高尿酸血症比例高,病情严重程度低,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但不明原因型比例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比较CISS分型与TOAST分型,探讨CISS分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由两位经分型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盲法行TOAST分型及CISS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及差异。结果①TOAST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小动脉闭塞型54例(36.0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型39例(26.00%),不明病因型35例(23.3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67%),其他明确病因型3例(2.00%)。CISS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52.00%),穿支动脉疾病33例(22.00%),心源性脑卒中19例(12.67%),不明病因17例(11.33%),其他病因3例(2.00%)。②150例患者分别按TOAST分型和CISS分型方法分别进行分型,其中50例(33.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⑧2位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生使用TOAST分型时130例(86.67%)相同,Kappa值为0.82:采用C1SS分型时132例(88.00%)相同,Kappa值为0.8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ISS分型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病因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发病机制,减少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为其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之间的临床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56例为观察对象,按TOAST分型,其中大动脉硬化型脑梗死(LAA)160例,腔隙性脑梗死(LA)196例,选择208例经临床表现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卒中的患者为对照组,测定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C-反应蛋白升高,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A组与L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和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血CRP水平可作为客观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效果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山市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分型的亚型分布,为脑卒中预防、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CISS分型对中山市人民医院133例出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结果 中山市人民医院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占62.4%,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是主要病因,与其他病因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占50.6%,为主要发病机制,与其他发病机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依然是最主要的病因,其次为穿支动脉疾病,心源性并不少见.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为主要的发病机制.高血压、吸烟、高血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需重视加强高血压病管理及注意筛查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研究,指导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预防脑梗死。方法:利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CISS分型方法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脑栓塞型(CS),穿支病变型(PAD),其它原因型(OE)和不明原因型(UE)。在入院后1~2周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前三者之间以及其与单纯高血压病(HBP)之间血压变异性的差异性。结果:尿白蛋白在LAA组与PAD组、LAA组与HBP组、PAD组与CS组、CS组与HBP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在LAA组与PAD组、LAA组与CS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BP在LAA组与PAD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BPCV在LAA组与HBP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负荷在LAA组与CS组、PAD组与CS组、CS组与HBP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指标在LAA组与HBP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VST指标在LAA组与PAD组、LAA组与HBP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压变异性有差异,持续收缩压升高特别是夜间收缩压升高以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增大是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其他靶器官受损的主要原因。24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靶器官受损呈正相关,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LA)大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8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成两组:A组(单纯房颤组):有房颤无缺血性脑卒中;B组(卒中组):有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等,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与B组比较,两组左心房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LA水平明显高于A组。左心房大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房增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给予积极干预,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6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684例不合并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AF组有以下特点:①年龄偏大。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③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④颈内动脉闭塞常见。⑤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 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基于CISS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基于CISS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时间段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行MMP-9和Hs-CRP的检测。结果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MMP-9和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MMP-9和Hs-CRP的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MMP-9和Hs-CRP的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结论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MMP-9和Hs-CRP的水平越高,MMP-9和Hs-CR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检测MMP-9和Hs-CR的水平有助于评估基于CISS分型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房颤动患者维生素K水平差异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某院收治的80例心房颤动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随机抽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15)和非卒中组(n=65),利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维生素K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维生素K水平比较(4.11±1.19 vs 3.7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6,P>0.05);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维生素K水平有关(P<0.05),心房颤动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以及维生素K的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r=0.357,0.362,0.452,P<0.05)。由ROC分析可知,维生素K水平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AUC=0.786(95%CI=0.606~0.965,P=0.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维生素K水平与体检健康者无明显差异,维生素K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高水平的维生素K水平可能会增高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LAA)脑梗死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各亚型危险因素的具体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7~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设定严格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梗死患者按照CISS分型标准,筛选出颅内外LAA脑梗死进入本研究,并进一步分为4个不同发病机制亚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颈部动脉低回声斑块等危险因素。对各亚型在住院病例中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研究,比较4个不同亚型之间各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结果在入选的LAA脑梗死患者中,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病变型最多见(43例,43.4%),其他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型(37例,37.4%)、混合机制型(18例,18.2%)、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型(1例,1.0%);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及低回声斑块在颅内外LAA脑梗死各亚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以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最多见,常见危险因素及低回声斑块在各机制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血小板参数,将脑梗死患者进行CISS分型,并进行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数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大血小板数目(P-LCC)数值较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116例、心源性卒中(CS)28例、穿支动脉疾病(PAD)56例。PLT、PDW、MPV与CISS分型呈正相关,并且PDW、MPV的相关性显著。PCT、P-LCR、P-LCC与CISS分型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P-LCR、P-LCC需要综合更多的临床和患者因素来考虑。结论血小板参数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易获得的血栓形成的血液标记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初步作为脑梗死病情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自我管理教育,包括4期康复训练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观察出院6、12、24个月时,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及二级预防行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卒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干预组6、12、24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比较:6个月时干预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运动达标率好于对照组(P<0.05);12和24个月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均好于对照组(P<0.05);与入院时比较,干预组6、12、24个月戒烟和运动达标率均显著增高(P<0.05),而对照组仅6个月时戒烟达标率增加明显(P<0.05)。随访2年,干预组卒中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助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防止和减少卒中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卒中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入院时检测血小板计数(PL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结果重度卒中组的PLA低于轻度卒中组和对照组,MPV和PDW高于轻度卒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卒中组的PLA低于对照组,MPV和PDW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可能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壁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 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 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中国首发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已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情况及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CNSR)中连续筛选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筛选已知心房颤动和新发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华法林在适合抗凝治疗的已知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比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华法林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结果:在筛选出的11 080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有996例(9.7%)患者存在NVAF且无抗凝治疗禁忌症,其中有592例既往已知存在心房颤动。在这些患者中,只有96例(16.2%)发病前服用了华法林,496例(83.8%)发病前未服用华法林。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入院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2.0~3.0)内。依据CHADS2卒中风险评分,在卒中发生前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中,有近20.2%的患者服用了华法林,而在中危及高危患者中,华法林的服用比例分别只有15.2%和16.4%。年老的和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可能性较小,而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更有可能服用华法林。结论:CNSR中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中,适宜抗凝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华法林使用不足,即使接受抗凝治疗,达标率也极低。如果发病前给予合适的抗凝治疗并监测,许多由心房颤动导致的卒中和TIA就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