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44例(318眼),比较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A组,20例20眼)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B组,224例298眼)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年龄小于B组[(57.2±7.6)岁vS.(65.0±6.1)岁](P<0.01).术前A组眼压高于B组[(33.1±6.5)mmHg vs.(23.3±3.9)mmHg](P<0.01).术后A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小于B组[(21.7±0.3)mmvs.(22.5±1.1)mm、(1.8±0.1)mm vs.(2.2±0.2)mm](P<0.01).结论 短眼轴、术前高眼压、相对年轻、慢性型是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房角粘连闭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0.77±0.12)、眼压(11.33±7.56)mm Hg(1mm Hg=0.133 kPa)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57±0.06)、(16.50±9.6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前房深度(3.53±0.51)mm、房角粘连闭合度(58.55±26.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0±0.35)mm、(206.20±3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积极改善患者眼部视力与眼压程度,在临床中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春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1942-1943
目的探讨单纯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62只眼实施单纯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手术前后术者的眼轴长度、眼压、房角和前房深度,并选择无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2例36眼做为眼轴长度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伴发青先眼的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较无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的眼轴显著短;青光眼患者术后4d时的眼压[9—21mmHg,平均(14.46±4.54)mmHg]较术前1d时的眼压[16—34mmHg,平均(26.02±4.38)mmHg]显著下降;手术后所有患者房角较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并且前房深度均有显著增加。结论白内障摘除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可以降低眼压从而治疗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房角开放度、中央前房深度、眼压分别为(96.52±8.24)°、(3.25±0.15)mm、(15.63±2.44)mm Hg(1 mm 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的(99.89±6.52)°、(3.06±0.19)mm、(18.79±3.58)mm Hg,视力(0.82±0.29)高于对照组的(0.67±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78%(16/46)低于对照组的73.91%(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开展临床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成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提升患者视力水平、改善眼压状态以及房角开放度度、中央前房深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共60例(63只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眼均为临床前期或先兆期,均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对患者的视力、眼压和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检查。随访时间为12~24(平均16.8±6.0)个月。结果 60例(63眼)患者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34例(37只眼);年龄35~72岁,术前视力0.08~1.2(平均0.43±0.22),术前眼压17.35~34.24(平均22.86±3.35)mm Hg,术前中央前房平均深度为(2.27±0.30)mm。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平均视力分别为(0.48±0.20)、(0.47±0.19)、(0.48±0.19)、(0.48±0.19)、(0.49±0.15),术后12、24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49,P<0.05)、(t值=-1.30,P<0.05);平均眼压分别为(18.16±1.48)mm Hg、(17.25±0.93)mm Hg、(17.17±0.64)mm Hg、(17.07±0.61)mm Hg、(17.08±0.60)mm Hg,与术前比较眼压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值分别为10.16、12.78、13.23、13.48、8.54)。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80±0.16)mm、(2.82±0.11)mm、(2.83±0.10)mm、(2.81±0.87)mm、(2.82±0.10)mm,较术前明显加深,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值分别为-13.23、-14.99、-15.30、-15.19、-9.97)。术中58只眼(93.55%)1次形成虹膜激光孔,4只眼(6.45%)2次形成虹膜激光孔。术后出现前房出血1例(1只眼),前房炎性反应2例(2只眼),角膜水肿1例(1只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例(2只眼),1例(1只眼)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虹膜激光孔闭合,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临床前期或先兆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具有方法简便、疗效好、患者无痛苦等优点,可替代传统手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张为中  孙红  袁志兰  杨勤 《江苏医药》2012,38(6):696-698
目的观察三枚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例(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三枚(A组,11例)或两枚(B组,13例)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滤泡等。结果 A、B组术后2周眼压[(11.9±2.2)mm Hg vs.(12.6±2.4)mm Hg]和术后2个月眼压[(13.3±2.4)mm Hg vs.(14.1±2.3)mm H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A组浅前房发生率5.6%,明显低于B组的10.0%(P<0.05)。术后2个月时,A组功能滤过泡(I型和Ⅱ型)形成有18眼(100%),明显多于B组的18眼(90%)(P<0.05)。结论与两枚可调整缝线法相比,三枚可调整缝线法术后早期浅前房更少,功能滤过泡形成更好。  相似文献   

7.
潘英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02-2104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 IOL+ GS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Phaco+ IOL+ GSL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 IOL+ TBL)两种手术治疗的136例(141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67例(69眼)采用Phaco+ IOL+ GSL手术(治疗组),69例(72眼)采用Phaco+IOL+ TBL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治疗组眼压分别为(13.32±1.63)mm Hg、(14.43±1.84) mm Hg、(14.65±1.80)mm Hg、(14.73±1.88)mm Hg,视力分别为(0.423 ±0.091)、(0.472±0.088)、(0.615±0.109)、(0.682±0.127),前房深度分别为(2.75±0.59) mm、(2.97±0.56)mm、(3.25±0.58)mm、(3.41±0.64) mm.对照组眼压分别为(17.35±2.13)mm Hg、(16.87±2.15)mm Hg、(16.31±2.00) mm Hg、(15.68±2.02) mm Hg,视力分别为(0.321±0.069)、(0.362±0.062)、(0.354±0.069)、(0.381±0.088),前房深度分别为(2.21±0.48)mm、(2.35±0.40) mm、(2.41±0.47) mm、(2.43±0.56) mm.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眼压显著降低、视力显著上升,前房深度显著加深(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Phaco+ IOL+ GSL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屈光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单个局部环形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后眼屈光变化,分析导致屈光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1例31只眼,接受单个局部环形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眼前节扫描、屈光检查、角膜超声测厚及A超眼轴测量.所有观察病例的非脱离眼作为自身对照.结果 视网膜脱离眼术前与非脱离眼的眼压(11.30±2.90,15.50±3.27)mmHg、中央区角膜散光(1.65±1.79,1.13±1.31)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脱离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屈光度(-7.79±5.07、-7.98±5.24、-8.32±5.39)D与术前(-5.75±4.6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长度术后1个月、3个月(26.15±1.70、26.30±1.84)mm与术前(25.37±1.6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间的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2.73±0.57、2.86±0.55、2.83±0.48)mm与术前(3.17±0.41)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0.05);中央区角膜散光术后1周、1个月(2.30±2.21、1.97±1.91)D与术前(1.65±1.7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术后1周、1个月(44.71±2.16、44.25±2.12)D与术前(43.15±1.9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个局部环形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后会引起显著的眼轴延长和前房变浅,导致术后近视化,尤以眼轴延长作用最具相关性;中央区角膜散光、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至术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84例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照组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前房深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观察组视力(0.08±0.03)与对照组的(0.08±0.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P=1>0.05)。术后,观察组视力(0.61±0.16)高于对照组的(0.5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眼压(14.68±6.46)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8.35±6.25)mm Hg,前房深度(2.32±0.49)mm高于对照组的(2.00±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8例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前接受前房穿刺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为(12.17±1.81)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5±2.5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为其行前房穿刺处理,可有效降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晶体相关因素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98眼,分两组,即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组52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组46眼,另设对照组50眼。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方法、A超生物测量仪的测量方法对晶体的前表面拱高、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体相对位置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比较各组间晶状体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CG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晶体的前表面拱高、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体相对位置,差异有显著性(P <0.01)。APACG组与CPACG组对比,晶体的前表面拱高更高,前房深度更浅,晶体厚度更厚,眼轴长度更短,晶体相对位置更靠前,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晶体的前表面拱高更高,晶体厚度更厚,晶体相对位置更靠前,这些晶体因素导致了瞳孔阻滞,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视力、眼压、散光度、前房角宽度及前房深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压、视力以及散光度分别为(13.0±2.1)mm Hg(1 mm Hg=0.133 kPa)、(0.8±0.2)、(0.7±0.3)D均优于对照组的(16.4±2.5)mm Hg、(0.6±0.1)、(0.8±0.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前房角宽度及前房深度均优于本组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前房角宽度及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疾病治疗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临床症状,降低眼压,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应用于临床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72例(10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数据源,分析对比全部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等数据的变化。结果 72例(100眼)患者经手术后,96%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升,平均眼内压降为(15.82±3.7)mm Hg,前房深度增加至(4.15±1.3)mm,房角宽度也提升明显,各项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明显,较之其他手术方式并发症有所减轻,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7月至2017年2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进行治疗的伴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视力情况,同时观察随访末期中央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在实施矫正手术之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术前患者眼压为(25.6±2.8)mm Hg,术后6个月为(13.41±3.42)mm Hg,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术前前房深度平均为中央前房深度(1.60±0.20)mm,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平均为(2.72±0.38)mm,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99,P=0.00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增宽房角、提高视力,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最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角及周边前房变化。结果术前药物控制平均眼压为(19.22±4.68)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为(12.58±3.56)mm 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视力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角及周边前房较术前明显加深。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患者眼压明显降低,视力提高,前房角及周边前房明显加深,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对眼轴测量及内轴向空间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2015年7月对106例(168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PIOL植入术,根据患者植入PIOL类型分为有晶状体眼屈光镜(phakic refractive lens,PRL)组81只眼和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组87只眼.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并分析其相关性,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眼轴长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RL组术后眼轴长度长于ICL组,但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ICL组(P<0.05).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差值PRL组随着眼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ICL组随着眼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波动范围较小.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小于术前,但PRL组大于ICL组(P<0.05).结论 后房型PIOL植入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轴测量影响较小,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但不同材质的PIOL对内轴向结构的稳定性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用于临床指导。方法选取踝干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环磷酰胺进行冲击治疗,进行观察指标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肺动脉收缩压数值和肺动脉段突出高度数值分别是:治疗前(40.3±3.8)mm Hg和(6.1±2.2)mm Hg,治疗后(35.0±3.3)mm Hg和(4.5±1.9)mm Hg;治疗组的肺动脉收缩压数值和肺动脉段突出高度数值分别是:治疗前(40.5±4.6)mm Hg和(6.0±1.5)mm Hg,治疗后(31.7±5.1)mm Hg和(3.9±2.1)mm Hg。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眼外伤诱因性青光眼的临床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眼外伤诱因性青光眼患者28例(共40眼)资料,按照患者眼外伤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后按照文章疗效标准进行统计。结果眼压<30 mm Hg的单纯前房积血患者经消炎止血处理后,淤血在5 d左右时可自行吸收干净;眼内压超过30 mm Hg的11眼经前房冲洗后,仍有2眼眼压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并且持续半月时间,被迫进行小梁切除手术。患者治疗后平均眼压降至(10.1±3.3)mm Hg,平均视力升为(0.7±0.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眼外伤导致的青光眼具有多种创伤机制,引起青光眼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需要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布林佐胺联合盐酸卡替洛尔对于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使用盐酸卡替洛尔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布林佐胺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病患眼压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5周后观察组眼压(17.8±4.6)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21.7±4.3)mm Hg,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布林佐胺联合盐酸卡替洛尔对于青光眼治疗具有更好的降眼压效果,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61眼)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对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及房角的变化进行6~1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8.25±3.12)mm Hg (1 mm Hg=0.133 kPa),术后(12.1±2.09)mm Hg,术前周边房角深度<1/2 CT者42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 CT者39例;术后房角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加深前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