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东垣为治疗气虚发热而设,为甘温除大热开设了先河。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多年,常敦东垣之法,用本方加减沿疗气虚发热及其他杂症伴气虚发热者,疗效显著,现举二例,供同道参考。 例一:邢×,男性,40岁,干部,1989年5月21日诊。 发热一周,体温多在38.7℃以上,曾先后肌注柴胡针,静滴青霉素及服中药银翘散加生石膏,柴葛解肌汤等药治疗不效。邀余 相似文献
2.
龙瑞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1-3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之因,可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发热,多为产后,术后、肿瘤晚期及久病后体虚且伴有脾虚症状,每于劳倦后复发的患者,我们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8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20g,甘草15g,白术50g,陈皮20g,黄芪40g,升麻10g,柴胡20g,当归20g,枸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气虚型内伤发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4例口服补中益气丸,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患者体温在疗程结束后均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体相当,但是观察组体温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后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者比例更高。结论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疗效好,体温下降明显,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6.
7.
8.
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6):595-596
引用李东垣原著资料,提出了内伤发热由阴火上冲所致,并探讨了产生阴火的痛机,进而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各药针对阴火病机所起的作用,提出该方可通过补脾胃、升清阳、复元气、泻阴火的方法绝阴火之源,断阴火之路,最终得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是:针对病机,消除阴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T、大鼠的体质量,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
案例:李某,女,42岁。因“发热,干咳,四肢乏力10天”于1997年5月27日收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偶咳,倦怠乏力,少许畏寒,无其他不适。曾予西药抗炎、抗病毒、止咳以及中药新加香薷饮合银翘散加减。经治10d,未见好转而收入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11.
也谈“气虚发热”之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气虚发热"的不同看法,总结出两点世人比较中肯的观点: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或脾胃气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郁滞而化热。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理解,提出"气虚发热"机理的新观点,并对以上观点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盛昌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4)
1997年5月至1999年8月,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治疗小儿气虚发热患者5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3岁以下20例,4~8岁36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平均3.5年;体温38℃~39℃30例,39℃以上26例。均为体弱患儿,表现为发热、困倦乏力、不思饮食等。2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北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3g,陈皮5g,柴胡5g,升麻5g,甘草3g,黄芩5g,青蒿(后下)5g,地骨皮10g,白薇10g。随… 相似文献
13.
再探“气虚发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智生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3):1-2
再探“气虚发热”金智生中医内科教研室1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主要认识有人曾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做过总结①。一是认为“气虚发热”是由脾胃虚弱,化源不足,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发热或血虚发热。这样可以从阴虚血虚发热来解释“气虚发热”了。代表医家如明代龚廷贤、近... 相似文献
14.
15.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一语,初次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甘温除热的治法,为内伤杂病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补土派代表的李东垣认为此热乃内伤发热,首创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甘温益气升阳以除其虚热,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7.
“气虚发热”的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认为气虚发热由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脾阴乃脾气中之阴气者,系牌中之介于血气之间,似气似血之物质,与他脏之阴有异。脾阴虚必致脾气健运失职。因气阴互生,故以益脾气滋脾阴为基本治法,使气旺阴生,阴复火自灭,补中益气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19.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气虚型高血压患者80例,设对照组40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均治疗3个星期,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型高血压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辨证论治是提高高血压中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一定数量气虚发热个案的数据挖掘,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408篇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得到的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热型、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明确记载发热患者体温趋势的医案中,以下午体温升高为多;(2)明确记录体温的医案中,热度38℃的病案是38℃的近两倍;(3)治疗气虚发热的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但不乏桂枝汤、归脾汤、六神汤等方药的运用,可见中医辨证方药的交叉性;(4)扶正祛邪、寒温并用的方法可救治疑难重症发热患者。【结论】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临床证候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医学需要不断进行临床观察及总结以验证前人的观点正确与否,这样方能不被束缚,进而不断发展中医中药理论及拓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