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善馀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63-2163,2166
金元时著名针灸医家窦默著《针经指南》,制针灸歌诀《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二文,内容丰富,说理明析,言简意赅,以歌赋形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为古医籍的佳作,为后世学者习诵的名篇。窦氏偏主用针,且尤重用毫针。认为“治病莫如用针”,首创“下针十四法”,为后世论针法奠定基础。《真言补泻》对针刺手法有具体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是窦氏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善用八脉交会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2.
《标幽赋》出自《针经指南》,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汉聊所作。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早年师承王翁、李浩。《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标幽赋》叙述精准,将幽冥隐晦、深奥难懂的针灸理论用歌赋的形式表达出来,对针灸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兹就《标幽赋》的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严善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36-1936
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学承窦汉卿学派 ,他阅其所传针法之书 ,繁而无统 ,于是撮其简要 ,编集成《针灸大全》六卷。书中收集大量针灸歌赋 ,便于学习和记诵 ,对针灸学术的普及和应用有推动作用。注解金、元时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标幽赋》 ,对其微义多所阐发。重视针刺手法 ,自制《金针赋》 ,归纳、总结了“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以深远影响。重视按时取穴法 ,“子午流注”之名 ,虽出自金·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但经徐氏的补充 ,方臻完备。徐氏继王国瑞《玉龙经》之后 ,将《洛书》九宫八卦理论与窦默流注八穴相结合 ,发展成为“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林诗颖  高希言 《河南中医》2020,40(8):1270-1273
窦汉卿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流注指要赋》《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其重视毫针的应用及双手进针,不仅补充了《黄帝内经》中得气的涵义,还说明了针灸治神的重要性,提倡用八脉交会穴,创立了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十四个手指补泻法,丰富了针刺治病的手法,对后世学习针灸,运用针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6.
搓针手法,是我国古代医家创立的重要刺法之一。它对激发针感,疏通经气,促使“气至病所”,有较好作用。兹将管见陈述于后,供同道参考。一、古人对搓针手法的论述搓针手法,在古代针刺手法中占有显要地位,金代以来,不少文献都把它列为重要手法。如:金·窦汉卿首先在《针经指南·手指补泻》中将其列为“十四法”之一;元·窦桂芳又将其载入《针灸四书》;《针灸大全·金针赋》则指出:“搓则去病”;《针灸聚英·拦江贼》则曰:“按定气血病人呼,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相似文献   

7.
《流注通玄指要赋》编写于公元1232年,为金元著名医家窦汉卿所著,世人简称《通玄指要赋》。它是一首将深奥难懂的针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针灸文献,是窦氏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心得的高度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从《通玄指要赋》的编写年代及所记载的五十余个具体临床治验中,归纳总结了窦氏的部分学术思想,包括窦氏注重针刺在治疗疾病过程的作用;临证取穴精少;重视特定穴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8.
“透穴针法”或称“透针刺法”、“一针二穴法”,早在我国元明时期的针灸著作中,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和《循经考穴编》等都有记载。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即是指用透穴方法进行针刺。故后世凡言透穴针法,往往称“玉龙透针法”。惟据上述诸书都引用金元时期窦默《针经指南》的内容来分析,故透穴针法的使用,应以窦氏为先。明代杨继洲将《玉龙歌》编入《针灸大成》,并从原歌中的二则透穴针法,增补至十二则。《针灸聚英》一书中的《肘后歌》也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的记载。《循经考穴编》在各经穴名称下,注明用透针的方法就有三十余则之多。总之,从以上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来推断,透穴针法早在元明时期已较广泛施用。  相似文献   

9.
“谷气”是针刺治病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其名称首见于《灵枢·终始篇》。《内经》作为古代针灸的经典著作,十分强调“谷气”在针刺中的重要意义。可惜后世医家很少对此有所论述及阐发。近人研究针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金元医家窦汉卿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因素,笔者对窦氏生平材料进行梳理,以探讨窦氏与道家之间的关系。通过手工检索得到古代历史文献数则,同时对日本回归的明代吴嘉言《医经会元·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窦汉卿针灸受到宋初道医《素问亡篇·刺法论》的影响,又得山人宋子华传授《交经八穴》;窦氏与全真派道士樊志应有所交往,但无明确的医学往来记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可能为道医在窦氏针灸基础上的改编汇集之作。窦汉卿与道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力的双向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卫生宝鉴》《济生拔粹》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两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认为窦氏针灸学术思想受《素问》《难经》影响较多,但似未受到《灵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窦汉卿针灸学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受到针灸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借助电子数据库及图书馆,检索、筛选建国以来窦氏针灸文献和理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了解当前的研究概况。结果发现,目前对窦氏针灸的文献理论研究主要依据《针经指南》,对其中的《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内容尤为关注,而对其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种文本缺少相应的关注,在窦氏针灸学术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上有待提高。建议在中国针灸学术史的整体背景下,对窦氏针灸的多个文本及其生平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窦氏针灸学术形成客观、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为针灸医生必读之书,其中对进针手法及对针刺反应的描述为后世所传颂。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对“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略有体会,在此略陈管见。 医家一般将此句解释为:针刺前先用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切按,用以疏散气血、减轻疼痛。但笔者认为“左手重而多按”的目的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针刺手法,名目繁多,各因其用。《内经》以降,医家论述颇丰,历代均有发挥。笔者拟就子午捣臼和苍龟探穴刺法,结合学习《金针赋》,略叙一点浅见。子午捣臼和苍龟探穴刺法是诸多针刺手法当中的两种复式运针手法,始见于距今500余载的针刺专著《金针赋》。赋中论子午...  相似文献   

15.
试论“龙虎交战”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复式补泻手法较多,名目也繁多,各医家的理论论述和临床应用也较多,且有异同。龙虎交战针法是众多的复式补泻手法之一,系属于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针刺补泻法。本法始见于《针灸大全》中之《金针赋》,后世有所发展,目前临床多宗此法治疗痛证。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实...  相似文献   

16.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他博览经典,精于针灸,并擅长外科。著有《针经指南》,内载《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篇。窦氏在《标幽赋》中论述了针灸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施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取穴、配穴和针灸禁忌等重要问题。笔者不揣浅愚,谈谈学习体会,谬误之处,尚请指正。一、重视经络辨识标本窦氏指出:“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强调了熟悉经络的重要意义。因为经络贯串在人体上  相似文献   

17.
非呼吸而在手指:手指补泻法的由来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列有“手指补泻”十四法,这是对《内》《难》针刺手法的阐发,包括切、爪、扪、循、按、弹、动、摇等法的具体运用,还初次提出了搓、捻、盘、摄等法,属后世针法的主要内容,给后人以很大影响。《金针赋》和《针灸问对》等均有全面论述。本文就其来源、演变和应用情况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系元代窦汉卿所创,故又称“窦氏八穴”,在《针灸指南》一书中,窦氏称之为“流注八穴”。八脉交会穴一名,是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提出的,发展八穴按时选穴学说,倡用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针刺捻转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 《光明中医》2001,16(3):56-57
捻转法是针灸临床常用的手法之一 ,用途十分广泛 ,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善用捻转法 ,现参考有关文献 ,将捻转法临床运用总结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1 源流捻转法 ,始见于《内经》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 :“吸则转针 ,以得气为故。”《灵枢·官能》曰 :“徐旋而徐推之。”后世医家对此法进行了发挥 ,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以左转、右转的动作 ,来区别针刺补法和针刺泻法 :“捻者 ,以手捻针也 ,务要识左右也 ,左为外 ,右为内。”《医宗金鉴》曰 :“凡捻针时 ,……如欲治上 ,则大指向外捻 ,外捻者 ,令其气向上也 ;如欲治下 ,则大指向内捻 ,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原文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从"针前审神""针时治神""针后守神""针毕养神"等针刺全过程,挖掘、探究其针刺重神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针刺重神理论的具体运用方法。并通过比对《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针刺"治神"内容,整理出其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传承及遗失。考读当代李长俊、郑魁山、王启才等医家临床治神经验,阐释当代名医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应用发挥,进一步论述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学者对针刺"治神"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扩展思路,旨在提高当前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