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腕关节部分融合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月骨缺血性坏死的患者,按Lichtman分期,Ⅱ期7例,Ⅲ期5例,诊断至手术时间为7~40个月,平均20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腕部疼痛、无力感,腕背侧轻度肿胀、压痛,活动功能障碍和握力减弱等临床表现,X线片显示:月骨不同程度囊性变、密度增高或边缘硬化.采用腕关节部分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拆除石膏后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腕背部切口瘢痕增生.术后腕部疼痛、无力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半年后随访X线片显示月骨形态正常、坏死区消失6例,明显缩小3例,部分缩小3例;舟-月-头状骨间隙消失,见骨性融合,桡腕关节间隙正常.腕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活动度、握力均较术前改善,腕关节功能按Krimmer评分:优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腕关节部分融合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效果确切,保留腕关节大部分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带蒂豌豆骨移位修复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月骨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对于Lichtman 期的患者早期可试用外固定治疗 , 期以上的治疗目前多主张以手术为主。杨志明等 [1]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月骨坏死取得了成功。我们自 1 992年 6月~ 1 998年 5月亦采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 1 2例 ,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 2例均为男性。年龄 2 2~ 34岁。右腕 7例 ,左腕 5例。煤矿风钻工人 8例 ,农民 4例。早期症状主要为腕痛 ,握力减退 ,经对症治疗无好转 ,直至腕关节不能持重物、无力而就诊。检查 :腕背侧轻度肿胀 ,月骨压痛 ,叩击痛明显 …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带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桡骨瓣植入法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6例,术后经长期随访,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18~30岁,左侧2例,右侧4例,病程4月~3年。舟状骨腰部骨折5例,近侧1/3骨折1例。临床表现:腕部疼痛,活动明显受限,腕关节屈伸尤以桡偏时剧痛。X线片示:5例腰部骨折骨折线硬化,骨折块分离,1例近侧1/3骨折,骨折线清晰,近侧密度增高,形状改变,为骨缺血性坏死改变。以上病例术前均行闭合整复,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12~20周。1.2手术方法手术在臂丛麻醉…  相似文献   

4.
月骨无菌性坏死晚期常用月骨摘除后异位骨替代治疗,我们采用清除月骨死骨保留骨壳带蒂豌豆骨植入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3例,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左侧1例、右侧2例。年龄20~24岁。病史8月~2年,均表现腕关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及间断肿胀。1例有腕部外伤史。按Lichtman分期,Ⅲ期2例,Ⅳ期1例。X线平片像测量腕高比值,手术前0.46~0.50,术后6个月0.49~0.52。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肌腱腱膜团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月骨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摘除坏死月骨,用保留止点的桡侧腕短伸肌肌腱包裹带骨膜的桡骨块,制成带有一定血供的骨肌腱腱膜团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12例。结果12例均获随访,腕部疼痛均消失或明显减轻,握力增强,腕关节背伸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X线片显示骨块显影逐渐增大,明显有新骨生成,并逐渐占据月骨切除后的间隙。腕高比值(腕骨高度/第三掌骨全长)较术前未见明显下降。结论自体骨肌腱腱膜团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月骨摘除后用掌长肌腱球填塞和腕舟骨 ,大、小多角骨 ,头状骨融合固定术(STTC) ,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结果。方法 对 17例患者行坏死月骨摘除术后填塞掌长肌腱球 ,同时行舟骨 -大、小多角骨 ,舟 -头关节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14~ 5 8个月 ,平均 2 3.6个月。 9例腕痛完全缓解 ,7例仍有轻度疼痛 ,1例腕痛严重。腕背伸平均度数为术前的 95 %、正常侧的 46 .4% ;掌屈平均度数为术前的 6 5 .4%、正常侧的 5 6 %。握力平均达正常侧的 75 %。 17例中 16例的舟、大、小多角骨、头状骨均已完全融合 ,腕高指数平均为 0 .49。结论 应用该法治疗 、 期的月骨缺血性坏死 ,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握力及腕关节活动度和保持腕高  相似文献   

7.
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Kienbock病,较为少见,多有外伤史,治疗较困难。二、三期患者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对腕关节功能影响颇大,治疗方法虽较多,但临床效果难以肯定。我院自1991年采用牙托粉自行研制的人工月骨治疗该病4例,经临床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0~30岁,病程1~3年,仅2例有外伤史。均表现为腕部活动性疼痛。查体:腕关节功能轻度受限。X线拍片骨密度增高,形态失常,关节间隙变窄。1.2手术方法采用腕背部侧横切口,注意勿损伤腕背静脉,向两侧牵开指伸肌腱及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血管蒂的股骨内髁游离骨瓣治疗腕舟骨近侧骨折块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5例股骨内髁游离骨瓣移植治疗腕舟骨近侧骨折块坏死的病例资料。随访数据记录平均28个月(5~52个月)。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坏死持续时间、既往手术次数、骨愈合时间、术后活动范围、疼痛缓解等情况;手术彻底清除了坏死的腕舟骨近端,并重建一个类似于解剖学上带关节面软骨的舟骨凸段。恢复桡舟关节及舟月关节的解剖关系。结果治疗腕舟骨近侧骨折块坏死5例,早期随访愈合时间短,具有100%的骨瓣成活及愈合率,经X线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证实平均9周内骨性愈合,所有患者腕部疼痛按VAS评分标准均有明显缓解,其中3例完全缓解,2例不完全缓解。腕部活动范围背伸平均47°(20°~70°)和35°屈曲(15°~60°),桡偏平均22°(15°~30°),尺偏平均28°(20°~35°),与术前测量结果相似(术前平均49°伸展和37°屈曲,平均25°桡偏及31°尺偏);骨瓣供区术后随访功能完全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腕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良2例。结论 带血管蒂及骨软骨...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 1990~ 2 0 0 0年 ,共收治腕月骨缺血性坏死 5例 ,十分有趣地发现 ,病例骨骼因素、从事职业、性别、年龄、肢体优势侧非常相似 ,说明职业与骨骼因素是月骨坏死的重要因素 ,采用标准体位X -ray拍片 ,结合有关文献病例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3 5~ 40岁 ,平均3 7岁 ,都从事手工劳动 ,4例右手优势力 ,1例左手优势力 ;2例 10岁前有同侧外伤史 ,工龄 10年以上 ,平均每日工作 6~8h ,有间断性腕部疼痛史 10余年 ,本报告排除糖尿病及风湿病、结核以及大剂量射线照射者骨坏死。二、方法及检测骨坏死类型 …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们采用带血管的筋膜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月骨缺血性坏死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单侧4例,双侧2例;发病原因不明。术前均有腕部疼痛,腕背侧轻度肿胀、压痛,活动功能明显障碍,握力减弱18kg左右。X线片示:月...  相似文献   

11.
李远文 《中国骨伤》2002,15(5):262-262
我院自 1 997年起 ,采用过伸屈腕握顶法治疗陈旧性月骨前脱位 2 6例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6例中男 1 7例 ,女 9例 ;年龄 1 7~ 50岁 ;右侧 7例 ,左侧 1 9例 ;合并正中神经损伤 5例。受伤至复位时间 :满2周而不足 3周 9例 ,满 3周而不足 4周 1 4例 ,4周以上 3例。因多发性损伤而漏诊 1 8例 ,院外失治误诊 8例。 2 6例月骨移位均不明显 ,X线无骨质疏松。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后 ,腕部皮肤消毒。用 1 6号针头从腕背向月骨臼窝穿刺 ,到达臼窝后更换另一枚已磨平针尖的 1 6号针头 ,在月骨臼窝内进行钝性分离 ,使陈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erbert钉内固定联合植骨局限性融合腕舟头关节并掌长肌腱团填塞治疗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10诊治的10例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采用腕背侧入路摘除坏死的月骨,切除桡骨茎突植骨于舟头关节间隙,用Herbert钉固定舟头关节,取掌长肌腱团填塞月骨空隙。结果术后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10~18)个月。所有患者腕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腕骨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未发现腕关节炎。X线片显示腕部舟头关节局部融合满意,融合时间平均9.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手握力35.6 kg,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47.0°,掌屈平均55.0°,尺偏平均28.0°,桡偏平均9.0°。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标准评定:优4例,良4例,可2例。结论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联合植骨局限性融合腕舟头关节并掌长肌腱团填塞治疗Lichtman Ⅲb期月骨缺血性坏死可有效缓解腕部疼痛,提高腕部握力,改善腕关节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以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 对2例晚期(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症状、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影像学的改变,并用Krimmer 评分表和DASH评分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3年和6个月,静息时疼痛均已消失,活动时疼痛程度减低.影像学表现:例1患者X线片月骨可见高密度坏死骨质已吸收,有新骨质形成;例2患者MRI显示坏死骨和腕骨塌陷无进一步进展.2例腕关节功能按Krimmer评分、DASH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桡动脉腕背分支为蒂的桡骨远端骨瓣转移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初步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新术式。方法 对 5 0侧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腕部的血管结构。对 10 0侧腕骨标本中头状骨与月骨进行对比观测 ,并做相关性分析。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术 ,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临床应用 2 0例 ,术后随访 1~ 13年。结果 头状骨与月骨的几何形状、外径和关节面的弧高、弧长极其相似 ,相关性显著。移位的头状骨有可靠的血运。 2 0例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者术后腕痛消失 ,保持了腕高、腕骨间的稳定和腕关节的功能。结论 该术式符合腕关节的功能解剖和力学传导 ,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带桡动脉腕背支血管蒂的桡骨远端骨瓣治疗腕舟骨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舟状骨骨折,尤其是腰部骨折后常出现近端缺血性坏死,发生骨不连,导致腕关节疼痛、功能障碍。1992年9月~2001年12月,我科采用带挠动脉腕背支或茎突返支的桡骨远端骨瓣植入术加桡骨茎突切除治疗腕舟骨骨不连1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5~1995年应用月骨摘除带蒂掌长肌腱条捆绕填塞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及合并骨性关节炎10例,陈旧性月骨脱位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月骨缺血性坏死4例,中晚期合并月骨变形及骨性关节炎6例,陈旧性月骨脱位6例;男14例,女2例;右侧9例,左测7例;年龄18~42岁,平均28岁;有直接外伤史者14例,无明显外伤史者2例;病程3个月至5年;表现腕部持续性疼痛,局部压痛,第三掌骨纵向叩捅;坏死及合并骨性关节炎者,X线片示骨密度增高、变形、硬化、囊性变、形状不规整。  相似文献   

17.
腕月骨缺血坏死是腕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带血管及尺侧腕屈肌腱的豆状骨移位替代月骨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7~30岁。工人2例,农民4例,学生1例。优势手5例,非优势手2例;有外伤史3例,无明确外伤史4例;腕痛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年战士腕舟状骨骨折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方法分析17例青年战士腕舟状骨骨折受伤原因、诊治过程.结果随访6~2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腕部疼痛减轻或消失.结论Herbert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疗效确切,采取个体化合理军训预防腕部外伤,普及训练伤防治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等是防治战士舟状骨骨折...  相似文献   

19.
桡骨茎突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亚飞  吴振清 《中国骨伤》2000,13(10):604-604
自 1994年 2月以来 ,我们采用带桡动脉茎突返支桡骨茎突骨膜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共 8例 ,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17~ 2 4岁。从受伤到治疗时间最短 4个月 ,最长 12个月 ,平均 6个月。均有手掌着地外伤史。 5例经过石膏外固定治疗 ,1例经过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2例未经任何治疗。1 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腕桡侧疼痛 ,鼻咽窝区压痛 ,腕关节桡偏及背伸活动受限。腕关节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片显示 :腕舟状骨腰部骨折 ,骨折线清晰 ,间隙明显增宽 ,2例骨折端骨密…  相似文献   

20.
腕部慢性疼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桡侧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腕舟骨骨折不愈合、舟骨或月骨的缺血性坏死(Preiser病和Keinbock病)、舟月骨分离、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第一腕掌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基底关节炎)、桡神经浅支卡压(Wartenberg综合征)、腱鞘囊肿甚至肿瘤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