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天狼星红是一种强酸性阴离子染料,染色后不褪色且具特异性,是目前胶原染色的最佳染料.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胶原的合成和改建使骨折修复得以完善.目的: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各型胶原的比例、分布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医学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9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选取健康成年中国绵羊3只,雄性,体质量25~35 kg.方法:全部动物麻醉消毒后在跖骨干中段截取1 cm长的骨缺损,骨折端用6孔加压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取骨折部位标本,乙二胺四乙酸脱钙制备切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胶原的类型和分布.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缺损区胶原的类型及其分布.结果:实验纳入3只绵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形态学表现:Ⅰ型胶原纤维紧密排列,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粗纤维;Ⅱ型胶原纤维显示弱的双折光,呈各种不同颜色的疏松网状;Ⅲ型胶原纤维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②术后不同胶原纤维偏振光显微镜下的数量观察:术后1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极少见,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占大多数,胶原排列杂乱;术后3个月,骨折处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开始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术后6个月,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的数量急剧减少,呈现明显的斜行螺旋性交叉的三维排列.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显微观察不仅能区分骨折局部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可以清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在早期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卫卫  田野  赖日权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89-290,i010
目的 探讨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特异性方法。方法 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早期纤维化肝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随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清晰地显示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 ,其中Ⅰ型胶原纤维 (colⅠ )为粗大明亮的黄或红色纤维 ,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 ;Ⅲ型胶原纤维 (colⅢ )为绿色细纤维 ,呈疏网状 ,显示弱的双折光。经图像分析 ,其中S1期肝组织中colⅠ占 (10 5 8± 2 33) % ,colⅢ占(45 13± 2 6 7) % ;S2期肝组织中colⅠ占 (5 0 12± 2 5 8) % ,colⅢ占 (48 5 5± 1 6 6 ) %。结论 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和偏振光法可确定肝纤维化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含量 ,是明确早期肝纤维化分期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胶原合成,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可以减轻皮肤胶原纤维增生.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降低.目的:利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胶原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制作瘢痕模型,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确定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水平.结果与结论: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野生型组小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腺苷A2A 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缺乏粗大胶原束,呈稀疏的条束状,排列相对整齐、密度较为均匀,Ⅰ型胶原纤维水平减少(P < 0.01),瘢痕增生显著减轻.提示腺苷A2A 受体参与瘢痕增生,对预防瘢痕增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以刺激胶原合成,腺苷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胶原合成,并且可以减轻皮肤胶原纤维增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降低。目的:利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观察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胶原亚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制作瘢痕模型,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对瘢痕组织中胶原的性质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确定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水平。结果与结论: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野生型组小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瘢痕缺乏粗大胶原束,呈稀疏的条束状,排列相对整齐、密度较为均匀,Ⅰ型胶原纤维水平减少(P〈0.01),瘢痕增生显著减轻。提示腺苷A2A受体参与瘢痕增生,对预防瘢痕增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异体移植后不同时期胶原亚型的变化.方法: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于大鼠背部皮肌下,分别于术后1、2、3、4、8、16、24周切取标本,切片常规HE染色,并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结果:HE染色,2周,成纤维细胞(FB)增多,新生胶原增加;4周,见不到典型的FB;8周,胶原纤维排列平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见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支架具有明显的层次感.0点、1、2、3、4、8、16、24周Ⅰ/Ⅲ型胶原比例分别为2.88±0.15、2.81±0.27、2.22±0.28、1.96±0.17、1.85±0.23、2.02±0.22、2.43±0.27、2.73±0.25(F=16.84).2、3、4和8周数值与0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可观测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动态变化;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亚型不同时期呈现规律性升降.  相似文献   

6.
背景:阴茎白膜损伤修复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其胶原纤维等结构成分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目的:构建新西兰兔阴茎白膜损伤动物模型,寻找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观察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类型、分布动态变化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胶原纤维水平平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6/2007-10在贵阳医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新西兰兔15只,均为雄性.方法:在兔阴茎背侧切除白膜5 mm×5 mm造成缺损制备兔阴茎白膜损伤模型,将切除的白膜原位缝合.分别在损伤后2,6,12周取阴茎白膜,每次5只,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应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同种纤维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损伤后2周时,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共同存在,比例相当,胶原排列杂乱,相互交错.损伤后6周时,术区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排列欠规律.到损伤后12周,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数量急剧减少.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不仅能区分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能清晰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操作简单,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7.
肺内含有Ⅰ、Ⅲ、Ⅳ型及其他类型胶原,通常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及偏振光(picro-sirius-polarization)方法可根据胶原的双折光性和着色的不同粗略地区分上述3型胶原.由于肺内Ⅳ型胶原纤维纤细且含量少,并且镜下Ⅰ型和Ⅳ型胶原均可呈黄色类荧光,因此在放射性肺损伤早期很难对Ⅳ型胶原进行准确定位、定量和统计学分析,给开展肺损伤病变的研究造成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Masson三色染色、VG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在评价心肌纤维化中的阳性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取10例心脏移植受者纤维化心肌标本分别进行Masson三色染色、VG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镜下观察对比胶原纤维的沉积特点。结果 Masson三色染色、VG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均能清楚地标记出胶原纤维的分布及排列特点;3种染色方法显示出的心肌纤维化面积及胶原纤维总量,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能够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确区分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Masson及VG染色法则不能区分。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较Masson三色染色和VG染色法,能够更好的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大鼠骨胶原结构及可溶性骨胶原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2组,对照组14只,骨质疏松组16只。①骨质疏松模型复制全部大鼠经腹腔注射麻醉后打开腹腔。对照组切一小块脂肪后缝合,而骨质疏质组开腹后切除双侧卵巢后缝合。4d后进入实验,12周后麻醉处死,取骨。②模型复制成功后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骨皮质胶原结构状况;应用骨组织胶原提取方法提取骨组织中可溶性胶原,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溶性胶原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大鼠12只,骨质疏松组8只,脱失动物均为取材失败或饲养问题而退出。①透射电镜下的可溶性胶原结构对照组胶原纤维横纹清晰,直径较粗。骨质疏松组横纹结构略有模糊,直径变细。②偏振光显微镜下的骨胶原排列情况对照组骨皮质胶原排列呈板层平行状,结构紧密。骨质疏松组骨皮质胶原排列不规则,结构松散,胶原甚至断裂。结论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胶原排列紊乱,可溶性胶原超微结构模糊,直径变细,可导致骨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软骨组织工程化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胶原材料影响软骨细胞的分化与表达,胶原材料的来源、结构及性质的稳定性决定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可靠性.目的:表征Ⅰ型、Ⅱ型和Ⅲ型胶原的结构,阐明用于软骨组织修复的不同类型的胶原材料的结构特点,指导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取.方法:取来自新生小牛皮的Ⅰ型胶原、来自成猪关节软骨的Ⅱ型胶原及来自新生小牛皮的Ⅲ型胶原,分别将3种胶原材料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法、SDS-PAGE和苦味酸-天狼腥红染色分析,比较结构上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新生小牛皮Ⅰ型和Ⅲ型胶原与成猪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具有相似的官能团,热变性温度分别是104.2℃、99.7℃和92.5℃.SDS-PAGE分析Ⅰ型胶原中Ⅲ型胶原的百分含量为(11.29±0.91)%.苦味酸-天狼腥红染色显示Ⅰ型为红色和橙色的紧密排列的粗纤维,有很强的双折光:Ⅱ型胶原为红色的疏松的网状纤维;Ⅲ型胶原为绿色的疏松的细纤维.3种胶原的官能团结构和重要特征十分相似,但其高级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瘢痕动物模型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瘢痕研究中急需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瘢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确定最佳使用时机。设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5只4~6周龄裸鼠(性别随机,体质量15~25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方法:于裸鼠背侧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移植后4周起,每周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移植物,100g/L甲醛固定标本,持续3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移植物及临床取材,观察组织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结果: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各时段组移植物在偏振光下呈现相同的以黄、红粗大纤维为主、疏网状绿色纤细纤维散在分布的特点。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临床病理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约占74%,Ⅲ型胶原约占26%;4~6周移植物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74.52±0.47)%,(74.43±0.53)%,(74.69±0.63)%;Ⅲ型胶原分别约为(25.48±0.47)%,(25.57±0.53)%,(25.31±0.6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实验所设计时段中,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瘢痕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瘢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真皮的细胞外基质由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其他基质成份组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作为一种体外皮肤模型应当具有合成、分泌和分解细胞外基质功能。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代谢。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材料:转铁蛋白;胰蛋白酶;3H-脯氨酸;天狼星红等。方法:实验于2000-06/2004-12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和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完成。①参照文献进行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制备。②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胶原蛋白能力,于培养第1,2和3周的人工皮肤培养板孔中,分别加入3H-脯氨酸,培养4h,并与天然皮肤做对照。③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的功能;AB-PAS染色测定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蛋白多糖功能;均于培养第1,2,3,4和6周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蛋白多糖测定结果。②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的功能。③3H-脯氨酸掺入实验结果。结果:①培养第7,14天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3H-脯氨酸掺入值与天然皮肤相近,培养第21天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3H-脯氨酸掺入值明显高于天然皮肤。②培养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到有成束的红色双折光物质和细的绿色双折光物质。单纯基质网架只见到红色双折光物质。③培养第1,2周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Ab-PAS染色阴性,单纯网架Ab-PAS染色呈阴性,培养第3~6周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Ab-PAS染色阳性。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具有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烧伤后不同类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不同时期的瘢痕组织进行Ⅰ、Ⅲ型胶原纤维观察,RIA法对瘢痕组织中的Ⅰ、Ⅲ型前胶原进行检测。结果偏光观察正常皮肤中以Ⅲ型纤维为主,1月以后Ⅰ型纤维明显增加,1年以后的瘢痕组织中几乎全部为粗大的Ⅰ型纤维,极少Ⅲ型纤维。放免结果Ⅰ/Ⅲ型前胶原比例逐渐增加,但Ⅲ型前胶原的含量仍然较高;晚期瘢痕中Ⅰ、Ⅲ型前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型胶原逐渐增加,Ⅲ型胶原逐渐减少,后期几乎完全为Ⅰ型胶原纤维取代,前胶原的变化与胶原纤维的变化不吻合,不能反映胶原纤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诱导去分化软骨细胞重新表达Ⅱ型胶原主要基于软琼脂悬浮培养法.目的用离心管聚集体培养(aggregate culture)诱导去分化转化人关节细胞的Ⅱ型胶原.设计非随机非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转化人关节软骨细胞,美国Hyclone公司产品.干预将体外长期培养的第30,40,50代去分化转化软骨细胞消化后进行离心管培养,比较细胞在单层培养、离心管聚集体培养,以及在普通培养基,BAI诱导培养基下[2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抗坏血酸盐+胰岛素],Ⅰ,Ⅱ,Ⅲ型胶原的表达和胞外基质产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Ⅰ,Ⅱ,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Ⅱ型胶原的m RNA表达.结果在单层培养条件下,去分化转化软骨细胞只表达Ⅰ型胶原,而在BAI诱导培养基及离心管聚集体培养下该转化软骨细胞表达丰富的Ⅱ型胶原和大量胞外基质.结论离心管聚集体培养和BAI诱导培养基是诱导去分化转化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心脏间质主要由Ⅰ,Ⅲ型胶原组成,对心肌细胞起支持、保护和制约的作用,是维持心脏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新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对象选择2003-01/08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6例事故死亡的儿童,家属知情同意,男4例,女2例;年龄1~15岁,大体解剖证明无先天性心脏病,取右心房组织.同期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2例,女9例;年龄1~17岁. 方法从右心房手术切缘处取少许新鲜组织.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化观察心脏胶原Ⅰ型和Ⅲ型蛋白表达,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测量心脏胶原Ⅰ型和Ⅲ型蛋白面积构成比(代表胶原蛋白表达的相对面积含量),面积百分比(代表胶原蛋白表达的百分含量). 主要观察指标心房肌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 结果6例死亡儿童和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心房组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心房Ⅰ型胶原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彼此连接成网;Ⅲ型胶原纤维呈散在的斑片状分布.②室间隔缺损心房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大多区域属于正常.仅部分区域发生极度重排,即Ⅰ型胶原呈现大斑块状增加、断裂或消失,Ⅲ型胶原呈条束状增加.③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和面积构成比正常心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面积百分比(48.82±12.35)%,(40.02±13.53)%,t=2.173,P<0.05;面积构成比(15.87±6.03)μm2,(13.62±6.94)μm2,t=2.221,P<0.05].室间隔缺损儿童心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面积百分比(55.37±10.42)%,(50.27±14.36)%,t=2.173,P<0.05;面积构成比(24.93±9.62)μm2,(19.22±12.03)μm2,t=2.221,P<0.05].室间隔缺损儿童心肌Ⅰ型,Ⅲ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心肌明显增多(t=2.153~2.234,P<0.05). 结论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部分区域Ⅰ和Ⅲ型胶原纤维形态上出现重构,含量增加,可能是室间隔缺损儿童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心脏间质代偿.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在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腱鞘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在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7/2005-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3.5~4.5k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胶原酶(sigma),Ⅰ、Ⅱ、Ⅲ型胶原抗体(Sigma),转化生长因子β1(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方法:按文献方法进行将实验兔屈趾肌腱分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并培养,将3种细胞采用含血清培养液培养后,转移到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照组不予添加。主要观察指标:①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培养1,2,3,4d各组细胞增殖情况。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培养4d后Ⅰ、Ⅱ和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2组细胞的各型胶原含量。③采用RT-PCR定量检测2组细胞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0,5,10,15和20μg/L)作用于3种细胞的Ⅰ型胶原含量。结果:①每种细胞培养1d后增长率相近,培养2~4d,腱鞘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与其他两种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3种细胞均可以产生Ⅰ、Ⅱ、Ⅲ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测定胶原结果显示:各组腱鞘细胞产生的3种胶原量最多,且实验组各种细胞Ⅰ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实验组腱鞘细胞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④胶原产生量在5~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时明显增加,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增加到10~20μg/L时胶原产生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胶原的产生和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在肌腱损伤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可能对肌腱粘连的防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