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药性与中药方剂的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已逐步认识到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中药的药性及方剂准确是直接影响中医药对患者医疗作用的因素。中药化学、药理和临床之间的关联影响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方剂理论的继承及发展,其在中医标准化与中药标准化起到桥梁作用。模糊逻辑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学规范化的基础。因此中药药性、中药方剂标准化的研究与规范将为中医药整体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因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如对中医文化原创思维的曲解,摈弃了五运六气理论,一味宣扬辨证论治,不重视药性等。提出中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期望新一代教材还中医本来面目,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21,(7)
如何在现代中药制剂中体现临床医生的中医思维和理论特色,进而保证中药复方原有的独特疗效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制剂研究过程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依据中医药理论,中药的药效来源于药性,组成复方后仍以药性的发挥来达到临床治疗作用,古代经典医籍中所记载的复方药功效是复方药性的特定表述和表达。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唯成分论思维在中药制剂研究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大多数药剂学研究者淡漠和忽视了中药制剂与复方药性的关系。基于此,作者提出中药药剂复方药性传递理论,即中药剂型是中药复方疗效发挥的载体,中药制剂的功用是传载中药复方药性,并通过将其传递到患者机体而发挥疗效,表达和传递中药复方药性是中药制剂的核心和基本任务,并认为中药药剂复方药性应涵盖中药复方的理法方药、配伍关系、药性和合、临床用药分析、临床功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药性组合与脏腑关系的复杂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性组合是性味归经具体内容的特定组合,可以简洁地表达药性理论在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本文基于藏象思维模型,建立药性组合与脏腑精、神、元气、气、血、阴、阳关系的复杂系统模型,揭示药性组合的作用特征。该模型的构建有助于中药药性理论与藏象学说的整体关联研究,为药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具体应用,与中医学的"和谐"观联系起来,发现中药药性理论内容及其临床应用都包含在中医"和谐"观的观点中,中医"和谐"观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和谐"观的拓展与应用,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此外,对中药药性理论及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相关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掌握,有助于指导现代临床遣方用药,以达到迅速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韩涛  章健 《光明中医》2014,(6):1127-1128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性能也称药性。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而中药的寒热药性在药性理论中居重要地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和治则。其内涵深刻,至今仍无法探究其中之奥秘。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医家的关于寒热药性的思想和现代医学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来浅析寒热药性在中医临床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药性配伍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药性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途径之一。药性配伍理论的溯本清源、梳理挖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进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较为深入的酸甘药性配伍为示例,在对其概念源起、历史沿革、内涵实质等方面阐释解析的基础上,对酸甘合用生津润燥以止渴、酸甘合用运脾益阴以止泻、酸甘合用润下降泄以通便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概述酸甘药性配伍的现代研究,同时提出了目前酸甘药性配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科研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而此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服务临床。具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将中医思维方法与中医基本理论融合,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药性是否与中药中所含的物质有关,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近几年对于次生物质和初生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广泛,继而产生了对于药性与物质基础关系研究的新观点。文章从次生物质、初生物质、中药药性物组学和"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的角度,对近年来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试图进一步阐明中药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为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医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取象思维、中和思维和临证思维,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中医基本理论并付之于临床。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是学习中医学各门课程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各种思维方式,并把培养中医思维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官科学是中医专业的后期临床课程,既是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临床基础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专业学生由理论学习转入临床实习的前期准备。从整体临床学科角度看,它是中医临床课的必要补充;从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看,它是学生实习前临床思维奠定的关键时期。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4.
饮食医嘱是医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用中药期间要因人、因证辨证施膳,才能发挥理想功效。中医临床辨证施膳的药性理论与中药学的药性理论相同,食物如同中药一样具有性能,包括四气、五味等,其对中草药临床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  相似文献   

16.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也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四气(又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探微中医思维,特别是中医临证思维,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价值。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在长期实践中归纳总结的整体、辨证、平衡、共性、模式思维是其对中医临证思维的独特见解,通过系统归纳分析其中医临证思维学术思想,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可分"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当今科学技术的融人使中药药性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中药的物质可分性和功能可分性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药药性可分"的观点,旨在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内涵,拓展其发展空间,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临床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是成果验证的最佳途径。中药药理研究基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展开,针对疾病,靶点明确,为辨病论治提供了有力武器。通过对现代药理研究的有效成分、组分所属的原药材进行临床回归,进而在临床中探索原药材的有效剂量,即可将辨病、辨证、现代药理、传统药性整合于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思维中,进而提高辨病治病疗效。同时对有效成分、组分的传统药性回归研究又可丰富和完善传统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