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鞠通《温病条辨》论治疟病虽延用历代不同的命名和分类,但对其发病和传变规律的阐述,仍充分体现三焦辨证的基本思想。吴氏论疟对"已有成法可循者",虽未再尽录,但对"前人之未备",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墨发挥,补充有加:治疟病偏于热重伤阴者,创青蒿鳖甲汤;重脾胃强后天,治疟病有偏湿偏热之分;创气虚留邪论,治久疟从升阳益气立法。  相似文献   

2.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疟原虫)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根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根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民间俗称"打摆子"。地处云南西部的德宏、保山等地是多民族集居地,气候潮湿炎热,历上是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和风湿、胃痛等疾病高发的地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存繁衍及与疾病斗争的  相似文献   

3.
<正>"热入血室",文献记载最早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  相似文献   

4.
正青蒿鳖甲汤最早出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篇,书中载"夜热早凉,热退无汗,其热从阴来"。但未立方名。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依此化裁,得青蒿鳖甲汤两方,一为《中焦篇·湿温》所述:"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二为《下焦篇·风温》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前者治少阳疟之偏于热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论述了东、西、北、南、中不同地域可引发不同的疾病,提出因地异治的原则。秦汉魏晋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养生论》讨论由于地质水土因素而导致的瘿(地方甲状腺肿)、齿黄(氟牙症)等地方性疾病。汉代出现"瘴",被认为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暑湿相关。晋代将瘴与疟相联系。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是一种毒气,是疟病和时气、脚气等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南宋《指南总论》将"瘴疟"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宋末元初《岭南卫生方》明确提出冷瘴、热瘴、哑瘴,明代《瘴疟指南》认为冷瘴就是疟疾,而热瘴、哑瘴就是伤寒,可以用治疗伤寒方药来治疗。明清时期全书类医著转引前人瘴论,病因责之于中气不足,采取简易的避瘴气措施。对地域性疾病的认识则呈现出由东西南北中之五方观向西北-东南之两方观转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在《温热论》论治邪留三焦中提出"战汗"与"转疟"的机转,对于"战汗"的人多熟知,而对于"转疟"则较隐晦难解,引起不少争议。本文从各医家对"疟"的争议出发,探寻"疟"的古今变迁所代表的含义,指出"疟"非"疟疾"。并通过对叶案中有关"转疟"记载的剖析,认为转疟其实为暑湿成疟、邪轻向愈之义。岭南温病学家刘世昌教授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用"时邪类疟"将"类疟"与"疟"区分论治,总结了"转疟"的特点为湿邪留连不解。由于转疟是在暑湿成疟这种模糊的病因学观点下提出的,同时包含了邪轻向愈的积极意义,因此可与战汗同类互称。  相似文献   

7.
讨论因感受温病时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等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时邪类疟"、"时疟"或"类疟"的疾病类型。有鉴于古代医家对这类疾病的描述甚多但总结较少,而当代的相关讨论亦较少,但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此本文以探寻时邪类疟的沿革、并初步对其进行分型论治为目的。结论认为本病应从广义、狭义两方面来认识,病因为各类时邪,病位多见于少阳、膜原及三焦,但亦有见于血分者,治法各异。供医者进一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温病是临床常见之病,痎疟是古今医家忽略的古病名,通过文献研究可发现,痎疟不应与疟疾、伤寒少阳证相混淆,古痎疟与明清温病有相互交叉之处。《黄帝内经》中"伏邪"原是用于解释春之温疟、秋之痎疟的机理,二者的症状描述亦与后世的春温、伏暑一致,伏气温病应包含在痎疟之中。明末瘟疫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药都与瘴疟吻合,可证实明末瘟疫是瘴疟。因古今医家不识得痎疟,故而另立温病一派之门户。必正痎疟之名,温病学的源流才能澄清;发掘古痎疟理法方药,能印证并重释温病学相关理论,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白虎加桂枝汤最早载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组成,功能清泄里热,兼解表寒。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等症。后世多用于治疗热痹证。笔者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外感之证收到满意疗效,介绍于下。例1:燕某,男,39岁,2019年11月19日来诊。发热恶寒,头痛(以左前额角一鸡卵大范围为显),口渴多饮7天,曾在当地大队医疗站治疗无效,并"疑为脑部肿瘤"。证见面赤气粗,以手按左前额,身有微汗,渴欲  相似文献   

10.
欧洲在希臁医圣希波克拉第时,疟疾在临症上已有认识,希氏分为隔日热、每日热及三日热三型。欧西第一位医生家西苏Celsus 有较明显的记载:三日型者,先寒战,次发热,热退,隔二日无症状,第三日病又发作。那时对疟疾的原因,学说纷纭,希氏Herdotus 曾提起埃及用蚊帐,而非洲的几种土语,蚊舆疟同一名称。但疟由蚊传染之关系,则无人能想到。疟疫舆水泽有关系,古人似乎有些初步认识,但观都市之兴建,往往择地于水泽的边沿,则对疟源之观念模糊,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11.
疟疾,中医对它的分类是非常的細致,有五脏(肺、心、肝、脾、腎)等疟,六經(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等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疟,病因(溫、痰、血、食、胎、瘴)等疟,时間(昼、夜、久、日、間日、三日)等疟区別,但总的来說:不外是风寒和暑湿的两种类型,与日疟,間日疟,三日疟的三个时間,它的成因,正如《內經》所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滄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則病成矣”。同时由于“疟气并于阳則阳胜,井于阴則阴胜,阴胜則寒,阳胜則热”,所以在发作时,有先寒后热,或  相似文献   

12.
92例间日疟患者血液细胞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日疟患者外周血血细胞参数变化及指导意义。方法用MEK-6108K血液细胞分析仪对92例间日疟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Hb、MCV、MCH、MCHC、WBC、Plt检测并比较结果。结果间日疟组MCH、MCHC、Hb、WBC、Pl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WBC、Plt、Hb下降对指导间日疟诊断有一定意义;对符合间日疟发作热型,并有WBC、Plt、Hb明显下降的病例,尤应注意血液涂片染色查找间日疟原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方来自民间,笔者使用于临床40年,证实对截止疟疾发作和抗复发均有一定效果,但不宜于但热无寒的瘅疟和温疟。方药配制及用法:草果、山柰、胡椒、百草霜四味等分,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于疟发前4~6小时,取清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针灸》2020,(2):I0003-I000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根据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目前分为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与危重型"。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就有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以及"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等记载。艾灸通过温热的穴位刺激,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升阳固脱以及泻热拔毒等作用,现代研究艾灸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应用小柴胡汤应重视研究方药组成、柴胡用量及作用、煎煮与服用方法,权衡小柴胡汤主治"渴"与"不渴"、"嘿嘿"、"喜呕"、"血弱气尽"、"脏腑相连"、"颈项强"、"热入血室"、"如结胸状"、"如疟状"、"如见鬼状"、"必有表,复有里也"、"阳微结"、"假令纯阴结"、"舌上白胎者"、"更发热"、"诸黄"、"产后郁冒"、"血虚"、"但头汗出"、"邪高痛下"、"大便硬",以及权衡"柴胡证"及"柴胡汤证"适应范围与合方应用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寒热如疟”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类似疟疾的一种常见症状,又称“寒热往来”。这种“类疟”症在外感热病中颇为常见,且容易误诊误治。正如赵献可所说“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以致萎顿,甚或困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医贯·疟论》有关“寒热往来”的症状鉴别也只列出3种证候,即邪入少阳、外感疟邪、湿热郁阻三焦。然证诸临床,并非仅此3种,因此参阅前贤文献,结合个人管窥之见,约有如下数端: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寒热如疟”疑于少阳,别以不呕;热多疑于阳明,别以清便自可,即二便…  相似文献   

17.
一、词解1.类疟——是指①症状不典型的疟疾,如热多寒少的“温疟”,但热不寒的“癉疟”,但寒不热的“牝疟”。②似疟非疟之症,即指其它病症出现类似疟疾寒热往来的症状,在病机上亦可类同,惟发作常无定时。2.痿躄——病证名,指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为主症。《素问·痿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灵枢·经脉篇》:“虚则痿躄,坐不能起。”本证多因肺热伤津,湿热浸  相似文献   

18.
《内经》疟病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经》中称“疟”有“温疟”、“风疟”、“疟寒之疾”,并认为疟的发生与风邪和寒邪密切相关。《素问·疟论》根据疟病寒热发作的先后和有无分为寒疟、温疟、瘅疟。《素问·刺疟》还有足六经之疟、五脏疟和胃疟的“十二疟”之别,针刺治法亦各异,可见《内经》中关于疟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就其中有关针灸治疗的部分,归纳探析如下。 1.针灸发散截疟疫《疟病脉证》篇云;“疟脉自弦……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疟疫是感染外来“疟邪”所引起的病证,其病情变化可有偏表偏里、属寒属热之不同,脉弦紧者是病偏于表而兼风寒之象。《黄帝  相似文献   

20.
正藿香正气散历史悠久,源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简而言之,方中诸药共奏解表祛湿、理气和中之功效。然现今临床上多拘泥于暑湿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