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存在不仅对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代谢非常重要,而且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中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中小鼠体内部分微生物群通过自然选择以及与宿主的共同进化,形成与宿主生理学不可分割的宿主-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菌群通过参与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及多种监管机制的发育和维持,共同影响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肠道中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便会导致多种疾病特别是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而外周免疫器官作为机体成熟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定居的场所,时刻接纳着大量经抗原刺激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定植,故肠道菌群的存在及改变对免疫细胞功能的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本文将对小鼠相关肠道菌群对外周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作进一步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类肠道菌群复杂多样,在与人类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调节人体免疫应答、影响疾病发展的作用。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与肠道菌群本身的多样性和关键菌种的存在与否具有紧密联系。然而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宿主的饮食结构、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物质代谢与免疫反应,使肠道微环境长期处于稳态;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变化,则会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胃肠代谢疾病,以及免疫和神经性疾病。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功能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综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相关产业应用,期望能够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不仅在机体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参与了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调控。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的"平衡"在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的重要细胞,还参与抗原提呈,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关于肠道菌群定植与B细胞免疫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定植与机体肠道免疫系统、免疫组织、B细胞及黏膜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常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而肠道菌群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维持人体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感染MTB及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均可破坏宿主肠道菌群原有的平衡,而肠道菌群紊乱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维生素介导的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抗结核治疗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综述参苓白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免疫功能的调节、中医脾虚证的干预、肠胃动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表明参苓白术散能调节相关mRNA及功能性蛋白的表达,从而防治NAFLD的发生与发展;调节相关免疫细胞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增加或减少相应肠道细菌的数量,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粘膜组织;双向改善胃肠动力,治疗胃动力不足或腹泻,为相关中医药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背景:肠道菌群在宿主肠道内寄生,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机体内肠道内环境稳态的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从肠道菌群失调和黏膜免疫激活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环节中的作用及其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艾灸"为中文检索词,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ntestinal flora,intestinal immune,moxibus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维普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2001年10月至2014年10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篇符合标准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2篇。文章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免疫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感觉阈值、内脏敏感性等。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疾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也因此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2007年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启动标志着肠道菌群研究的热潮已经到来。肠道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和最大的免疫器官,在正常免疫防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相关,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对AS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膳食、药物调节,重建肠道微生态有助于改善疾病症状。本文对肠道微生物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研究进展及膳食结构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一个由定植于肠道的大量固有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局部粘膜免疫系统组成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它在人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等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脏与肠道的关系极为密切,肝病病人由于胆汁分泌异常等等原因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肠道菌群的数量(和)或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肠道定植抗力(B/E比值)的降低,甚至发生菌群易位,由此对机体的代谢和免疫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免疫相关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与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失调、环境因素 (如饮食) 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均密切相关。目前普遍认为饮食因素和肠道菌群均是IBD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而饮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的改变也能影响饮食的作用效果。本文主要讨论饮食、肠道菌群以及饮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IB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物钟可以通过影响真核生物体内基因转录、改变生物氧化还原状态等方式保证机体每天进行正常的生长代谢节律波动,人体内的生物钟还能够调控肠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生物钟紊乱时会降低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进而引起局部肠道黏膜损害或部分肠道炎症的发生.由大量微生物菌群组成的肠道微环境参与机体肠道黏膜保护、能量传递及营养代谢等生理过程,微环境发生改变时也会引起肠道病理性炎症反应.昼夜节律性改变也会改变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使益生菌群数量下降并激活条件致病菌,产生大量有害代谢物质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生物钟、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目前并不明确.明确生物钟、肠道微环境、肠道免疫防御、炎症性肠道疾病之间关系,从而探讨肠道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炎症性肠道疾病治疗途径提供新的思路治疗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肠道内定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而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平衡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HIV感染破坏肠道微环境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且艾滋病(AIDS)的疾病进程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中益生菌所占比例的下降会降低AIDS患者的肠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促使肠道致病菌的增殖及生长,加快AIDS疾病进程。AIDS患者的持续性免疫活化和炎症反应破坏肠道免疫黏膜屏障,提高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和AIDS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已成为AIDS治疗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系统介绍了肠道菌群与AIDS之间关系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日报》讯,肠道菌群的组成,原来不仅仅取决于你吃的东西。发表在7月29日英国《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是饮食与性别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组成。由此科学家建议,任何试图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手段,应考虑加入“性别”这一因素。肠道菌群即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其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微生物群落特别的丰富且多样化,并且对宿主的发育、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都有促进。已知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这意味着饮食治疗可能会缓解由微生物组成改变而导致的疾病。不过,饮食治疗的作用是普遍的还是取决于宿主的基因型,这点尚不清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丹尼尔·伯尼克与他的研究团队,此次研究了性别和饮食在脊椎动物肠道菌群组成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库”,对人类是把双刃剑,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人类多系统疾病。本文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开展肠道菌群的研究及相关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HIV是导致AIDS的病原体,HIV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缺陷并导致多个器官的损伤,其中肠道损伤是HIV感染后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肠道损伤既是HIV致病的直接诱因,也能间接地影响机体多项免疫功能进而加速疾病进展。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且在SIV感染后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与人AIDS症状非常相似,故其作为HIV研究的模型动物被广泛运用。本文对SIV感染非人灵长类所致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细胞及分子的变化,肠道菌群及易位对AIDS的影响,以及治疗对肠道损伤的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介绍。通过对SIV感染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变化的认识,将有助于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研发抗HIV药物和疫苗以及研究病人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约1 014 个共生菌群,这些菌群可以帮助分解人体内的食物,其代谢产物能影响人体消化能力、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能力等,是人体内不可忽视的重要“器官冶。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lockers,ICB)治疗癌症。本文将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癌症免疫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肠道菌群影响癌症治疗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研究肠道菌群与癌症治疗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维持血糖平衡。低度炎症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环节,促炎细胞因子可直接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2(TLR2)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启动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同时引发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健康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代谢物活化TLR2启动炎症应答,从而驱动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肥胖和T2DM产生的DAMPs可进一步活化TLR2信号,加速疾病进程。靶向肠道菌群或炎症信号可能是治疗肥胖和T2DM胰岛素抵抗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综述TLR2和肠道菌群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机体抵抗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之一,肠道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作为肠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和分化受肠道微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肠道菌群对肠道B淋巴细胞、肠道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对肠道菌影响该过程的部分机制作出阐明,为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骨稳态是基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骨稳态失衡是导致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多种骨骼疾病的重要基础。肠道菌群(GM)被认为对骨稳态有重要影响,其组成和多样性改变与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而GM与宿主肠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肠-免疫”轴,除了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维持肠道及机体免疫稳态之外,对维持骨稳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总结了GM、免疫系统及其协同作用对骨稳态影响的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肠道细菌,这些细菌与人体环境保持平衡状态,共同参与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它们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稳态以及物质代谢与生物转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肠道菌群的稳态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许多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抑郁及炎症性肠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免疫损伤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发病机制,在IBD患者中针对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肠道菌群的功能及肠道菌群与IBD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据Kuno T 2018年1月19日[Sci Rep,2018,8(1):1253-1253.]报道,日本熊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菌群的改变对机体糖分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肠道菌群所产生的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能影响机体的血糖水平和脂质浓度,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疗法,通过靶向作用产生次级胆汁酸的肠道菌群来治疗诸如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