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诸病源候论》的“导引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引法”——现代医疗体育中的“运动处方”。“导引”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内经》,还见于《庄子》,是从“舞”及其它一些动作发展而成的医学名词。是我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根据各代医家名人对它的解释,可将其归纳为:通过姿势调节、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节律的动作、自我按摩等锻炼方法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调 相似文献
2.
3.
<正>原文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简析足少阴属肾经,中医认为肾主骨髓,其华在头发。如果是血气盛壮的人,他的肾气就强,肾气强,骨髓就充满,他的头发就黑而有光泽;如果气血虚,则肾气弱,肾气弱,骨髓也会容易枯竭,不能滋养头发,所以头发就变白了。 相似文献
4.
5.
<正>原文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其状:长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烦满而大便难,或溏泄,并其候也。简析呕吐是因为脾胃虚弱,又感受风邪所致。如果风邪进入胃里,就呕;如果胸膈间本来就有水饮停滞,再加胃中又有寒邪积滞,就会又呕又吐。 相似文献
6.
7.
8.
9.
分析研究《诸病源候论》中导引法调理脾胃功能的相关条文,结合练功体会,归纳《诸病源候论》调理脾胃导引法中的六个操作特点,即三调合一、腰背适度紧张、腹部放松、躯干往复运动、重视呼气、一症一方。 相似文献
10.
《诸病源候论》一书开创了辨证导引的先河。本文由该书的辨证导引受到启发,对书中导引法条文进行了重新梳理编号,按照病候、功效分别做了统计,书中具有助阳益阳功效的导引法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该书思想为“重阳”。故本文提出了“扶阳导引”的想法,又结合扶阳派思想、八纲辨证和三因制宜思想为当代临床导引处方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强调吸气,配合振腹。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文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腑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拥,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简析肚腹胀满,是因为体表的阳气虚,阴气在体内积聚造成的。因为体表阳气虚,所以容易感受风冷邪气入侵;风邪和寒邪是阴气,风冷之气在脏腑间积聚不得消散,又与脾气壅塞在一处,此是因虚胀满,所以导致腹部胀满的同时往往伴有微微喘气。 相似文献
12.
<正>原文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简析如果一个人五脏功能正常,则全身的营卫二气也会运行得很顺畅,那么他全身的津液就会周流无碍,所以这个人虽然不停地喝很多水,也不会在体内产生积聚而 相似文献
13.
14.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既往对导引法的研究,或者针对书中某个病候,或者针对某个疾病,或者以养生保健为目的,或者探讨导引法的整体特色,或者总结书中提到的习练导引的注意事项,或者围绕全书文字、功法操作、功理功法综合展开.分析既往研究经验,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结合习练导引法的体会,将《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文献研究落脚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 相似文献
15.
16.
正结气候导引法原文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简析结气病,是由忧愁思虑所导致的。当心中存念事或人时,则心神停滞,使气不得运行,所以造成气内结的情况。原文端坐,伸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结气。说明练习此导引法取坐式,右手拇指与四指分开,虎口按在腋下,可以先用左手帮忙,让右手尽量靠近腋下,然后左手上举,仰掌上托,用鼻吸气,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正>原文转筋者,由荣卫气虚,风冷气搏于筋故也。手足之三阴三阳之筋,皆起于手足指,而并络于身。若血气不足,阴阳虚者,风冷邪气中于筋,随邪所中之筋,筋则转。转者,谓其转动也。经云:足太阳下,血气皆少,则喜转筋,喜踵下痛者,是血气少则易虚,虚而风冷乘之故也。简析转筋,是营卫二气虚弱,致使外风冷邪附于经筋所致。中医认为营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营卫气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