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Kidd血型不规则抗体的血清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对23例Kid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采用试管盐水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采用抗Jk抗体定型血清检测患者红细胞Kidd血型抗原。结果在23例Kidd血型不规则抗体中,男3例(13.0%),女20例(87.0%)。抗Jka抗体13例(56.5%),抗Jk~b抗体10例(43.5%)。ABO血型鉴定为A型血7例(30.4%),B型血8例(34.8%),O型血7例(30.4%),AB型血1例(4.3%)。Kidd血型抗原为Jk~(a-b+)13例,Jk~(a+b-)10例。23例患者血标本在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中出现1+~2+意外凝集,抗体性质为IgG型,抗体效价为1∶2~1∶8。结论患者Kidd血型抗原为Jk~(a-b+)或Jk~(a+b-),血型不相合的妊娠或多次输血可产生免疫性IgG型抗Jk抗体,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也可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理盐水法、微胶凝柱法及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及特异性鉴定,然后根据与谱细胞反应格局再确定抗体的特异性,并采用定型血清检测患者红细胞上相应抗原为阴性,确定特异性后再进行免疫球蛋白分类及抗体效价测定。结果在163例Rh血型系统以外不规则抗体中,男59例(36.2%),女104例(63.8%)。MNSs血型系统67例(41.1%),Lewis血型系统67例(41.1%),Kidd血型系统15例(9.2%),Duffy血型系统11例(6.7%),P血型系统3例(1.8%)。免疫球蛋白分类:Ig M型120例(73.6%),Ig G型23例(14.1%),Ig M+Ig G型20例(12.3%)。凝集强度1+w~3+,抗体效价1∶1~1∶32。结论不规则抗体既可影响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又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IgG型抗E抗体联合IgG型抗Fyb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及配血对策.方法 对患者血标本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血标本采用盐水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确定抗体特异性后,再用抗人球蛋白法检测红细胞是否含有相应抗原;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及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iego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及其对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标本,采用复查血型、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试验等血型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认。结果在5例Diego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中,检出抗Di~a抗体4例,抗Di~b抗体1例,其中1例抗Di~a同时混合抗E抗体。抗体效价为1∶32~1∶128,抗体性质为IgG型。Diego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在血型血清学检测中,常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在临床上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较多见。结论在输血相容性及免疫血液学检测中,对受血者和孕产妇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及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中抗I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及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方法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和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标本,将其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反复洗涤后,进行复查血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其血清进行冷凝集素吸收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血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性质及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6例患者ABO血型鉴定结果为:A型2例、B型3例、O型1例。患者血清标本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与反定型红细胞、自身红细胞、成人O型红细胞,在4℃、22℃发生1+~2+意外凝集,与脐血O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与抗体筛选细胞在37℃不凝集,说明该抗体为抗I抗体。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 G阴性、抗C3d阳性。将患者血清用2-巯基乙醇处理后,再与成人O型细胞、脐血O型细胞在4℃、22℃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均不凝集,说明该抗体性质为Ig M型。抗体效价4℃为1∶128~1∶512、22℃为1∶32~1∶64、37℃为0。结论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出现意外凝集的患者血标本,采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吸收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并在37℃条件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中抗I抗体的血清学特点及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方法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和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标本,将其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反复洗涤后,进行复查血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其血清进行冷凝集素吸收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血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性质及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6例患者ABO血型鉴定结果为:A型2例、B型3例、O型1例。患者血清标本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与反定型红细胞、自身红细胞、成人O型红细胞,在4℃、22℃发生1+~2+意外凝集,与脐血O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与抗体筛选细胞在37℃不凝集,说明该抗体为抗I抗体。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 G阴性、抗C3d阳性。将患者血清用2-巯基乙醇处理后,再与成人O型细胞、脐血O型细胞在4℃、22℃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均不凝集,说明该抗体性质为Ig M型。抗体效价4℃为1∶128~1∶512、22℃为1∶32~1∶64、37℃为0。结论对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出现意外凝集的患者血标本,采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吸收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并在37℃条件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例存在抗高频抗原抗体患者血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为其筛选相配合血液。方法使用血型血清学试验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及鉴定,使用序列特异引物PCR(PCR-SSP)进行Diego血型基因分型。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存在抗E抗体及抗高频抗原抗体抗Di^b抗体;PCR-SSP结果显示患者Diego基因型为Di^(a+b-);从其直系亲属中挑选相合血液输注,无不良反应,输血后病情缓解。结论对与谱细胞无反应格局的疑难抗体鉴定病例,可将基因分型与血型血清学实验相结合,进行疑难抗体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抗原缺失患者抗H抗体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3例患者血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唾液血型物质测定,对患者红细胞进行H抗原检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患者中A型1例, AB型2例, RhD为阳性。输血相容性检测在4℃、 22℃及37℃出现4+~±的凝集反应,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患者红细胞H抗原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经血型血清学鉴定为抗H抗体,抗体类型为IgM型,抗体效价4℃为1∶64~1∶128, 22℃为1∶4~1∶32, 37℃为1∶1~1∶2。抗体效价及凝集强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结论 22℃有反应活性的抗H抗体,可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 37℃有反应活性的抗H抗体可能引起输血反应。含有抗H抗体的患者应输同型血,如紧急抢救无同型血而需输O型红细胞时,应用输注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均相合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其特异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ABO以外血型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及其特异性,为患者提前选择储备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以保证患者及时安全和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法:应用抗人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对拟输血患者和供血者血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在12860例被检血清标本中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25例,阳性率为0.97%,其中患者为1.1%(123/10904),献血员为0.1%(2/1956)。在125例血型不规则抗体中,Rh血型系统抗体102例(81.6%),MNSs血型系统抗体20例(16%),Lewis血型系统抗体2例(1.6%),Kidd血型系统抗体1例(0.8%)。Rh血型系统单一抗体79例(63.2%),Rh血型系统混合抗体23例(18.4%),Rh血型系统与其他血型系统的复合抗体11例(8.8%)。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输注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对确保输血安全及有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及其免疫球蛋白类型。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进行ABO和Rh D血型鉴定,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血标本再采用传统试管法进行复检,并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抗体效价及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结果在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56例不规则抗体中,MNS血型系统19例(33.9%)、P血型系统1例(1.8%)、Lewis血型系统15例(26.8%)、Kidd血型系统4例(7.1%)、Rh血型系统10例(17.9%)、冷自身抗体7例(12.5%)。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 M型42例(75.0%),抗体效价为1∶16~1∶8192;Ig G型10例(17.9%),抗体效价为1∶128~1∶1024;Ig M、Ig G混合型4例(7.1%),抗体效价为1∶32~1∶256。37℃反应性:±~4~+。结论 Ig M型不规则抗体是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的主要原因,高效价的Ig G型不规则抗体也可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在ABO血型鉴定中必须正反定型,同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患者血清中存在Rh血型抗C、抗E联合Kidd血型抗Jka、抗Jkb及Duffy血型抗Fyb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试验(NS)、微柱凝胶试验(MGT)及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对患者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相应血型抗原鉴定、吸收释放试验、抗体类型及抗体效价测定和患者血液与供血者血液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患者1为A型、 RhccDee、 Jka-b+,患者2为B型、 RhCcDee、 Jka+b-,患者3为O型、 RhccDEe、 Fya+b-。3例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均为阴性,经采用11系谱细胞在NS、 IAT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以及相应血型抗原鉴定和吸收释放试验进行验证。结果确认患者1血清中存在IgG型抗C、抗E及抗Jka特异性抗体,患者2血清中存在IgG型抗E、抗Jkb特异性抗体,患者3血清中存在IgG型抗C、抗F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抗Mur抗体的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2例患者血标本进行ABO、 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有疑问时再采用试管盐水法(NS)、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特异性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进行检测鉴定。结果 患者1 ABO血型为A型,RhD阳性,DAT阴性。患者2ABO血型为B型,RhD阳性,DAT阴性。两例患者在采用NS、 MGT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中,交叉配血不合。经血型血清学检测鉴定为IgM+IgG型抗Mur抗体,抗体效价为1∶1~1∶4,凝集强度为2+~1+。结论 抗Mur抗体大多数为IgM型抗体,极少数为IgG型抗体,或IgM型+IgG型混合抗体,该抗体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在37℃及IAT有反应时,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分布。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398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ABO、Rh D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筛选阳性的血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抗体效价、Ig类型及37℃反应性检测。结果在3986例血液病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86例,其中男33例,女53例。在86例不规则抗体中,自身冷抗体12例,同种抗体74例。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64例,MNS血型系统5例,Lewis血型系统3例,Kidd血型系统2例。Rh血型系统单特异性抗体44例中,抗D 4例,抗E 21例;混合抗体20例中,抗Ec 13例,抗Ce 7例。不规则抗体Ig类型:同种抗体IgG类66例,IgM类8例;自身抗体IgM类12例。抗体效价区间为4~512。结论血液病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略高于正常人群和其他疾病患者,在输血前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是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应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进行正反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特异性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等系列检测,分析引起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患者选择同型及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结果:在输血前的血型血清学检测中发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468例,其中自身冷抗体132例(28.2%),血型不规则抗体96例(20.5%),血型抗原性减弱68例(14.5%),血型抗体效价减弱60例(12.8%),自身抗体阳性54例(11.5%),血浆蛋白异常18例(3.8%),实验方法学原因16例(3.4%),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13例(2.8%),肝素影响9例(1.9%),血标本污染2例(0.4%).结论: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大多数是由自身抗体,不规则抗体,血型抗原抗体减弱及血浆蛋白异常等引起的.因此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应采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互相验证,以保证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无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特异性及对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被检血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试验,对35例正反定型不相符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采用试管法进行复检、吸收放散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对检测出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球蛋白类型及抗体效价检测。结果在35例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中,抗M抗体31例(88.6%)、抗N抗体2例(5.7%)、抗S抗体1例(2.9%)、抗Mur抗体1例(2.9%)。免疫球蛋白类型:Ig M型26例(74.3%)、IgG型7例(20.0%)、Ig M+IgG型2例(5.7%)。抗体效价1∶4~1∶32。对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影响:在ABO血型反定型中出现意外凝集,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出现主侧凝集。结论当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与交叉配血不合时,应采用盐水试管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并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分析,以确保血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部分血液系统疾病血型抗原抗体减弱和血浆蛋白异常变化对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及其鉴定方法。方法采用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选、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5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正反定型不符由血型抗原抗体减弱引起20例(35.7%),由冷凝集素和血浆球蛋白增高及抗M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36例(64.3%)。正定型不符16例中,由A抗原减弱引起10例,B抗原减弱引起6例;反定型不符40例中,由抗A减弱引起3例,抗B减弱引起1例,由冷凝集素引起21例,由血浆球蛋白增高引起12例,由抗M特异性抗体引起3例。36例抗体筛选阳性中由冷凝集素引起21例(58.4%),由血浆球蛋白增高引起12例(33.3%),由抗M引起3例(8.3%)。交叉配血中,主侧配血不合36例,次侧配血不合33例,经37℃孵育及4℃吸收冷凝集素,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交叉配血,36例中主侧配血不合3例,次侧配血不合33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论采用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选、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抗人蛋白试验,可准确鉴定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ABO血型,输血时应以输注同型血液制剂为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人球蛋白试验在疑难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疑难交叉配血患者血标本进行ABO及Rh D血型复检、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筛),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血标本再进行免疫球蛋白分型,对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血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查找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在96例疑难交叉配血患者血标本中,主侧凝集73例,次侧凝集23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0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筛)96例均为阳性,自身对照阳性38例。96例疑难交叉配血患者血标本经抗人球蛋白试验确定为不规则抗体56例,Ig G型自身温抗体23例,Ig M型冷凝集素15例,未确定特异性2例。结论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自身温抗体及冷凝集素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不规则抗体以Rh血型抗体为主,采用Rh血型抗原同型输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证微柱凝胶法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患者的抗体特异性。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血浆(血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血标本再用凝聚胺法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和效价测定。结果在微柱凝胶法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210例中,由非特异性抗体引起假阳性35例(16.7%),由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阳性175例(83.3%)。在175例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抗体156例(89.1%),MNSs血型系统抗体10例(5.7%),Lewis血型系统抗体5例(2.9%),Kidd血型系统抗体3例(1.7%),其中Rh血型系统合并Kidd血型系统抗体1例。结论对孕妇产前及受血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特异性鉴定及其效价测定,早期进行预防及选择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是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和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母婴Rh血型不合免疫性抗体的特异性及其效价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对母婴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对15例母婴Rh血型不合HDN患儿的血标本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游离试验和抗体放散试验,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对患儿及其母亲的血清进行ABO以外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在15例Rh HDN患儿中检出抗-D 4例(26.7%),抗-E 6例(40.0%),抗-cE 3例(20.0%),抗-Ce 2例(13.3%);Rh血型免疫性IgG抗体效价为1∶8~1∶128。结论:产前对孕妇夫妇进行ABO、Rh血型鉴定及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产后对患儿及时进行检测诊断和治疗,对减少HDN患儿的受害程度和保证优生优育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ewis血型系统抗体的血清学特征及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临床送检的患者血标本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采用Liss/Coombs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对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对有特异性抗体者采用盐水试管法进行Lewis血型抗原检测。结果在76例Lewis血型抗体中,抗Lea抗体75例(98.7%),抗Leb抗体1例(1.3%);男26例(34.2%),女50例(65.8%),女性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76例Lewis血型抗体在盐水试管法中出现凝集76例(100%),在Liss/Coombs卡中出现凝集72例(94.7%),Lewis血型抗原检测均为Lea-b-。76例Lewis血型抗体在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中均出现凝集,13例在ABO血型反定型中出现凝集。盐水试管法凝集强度为1+以下~1+(22℃),Liss/Coombs卡凝集强度为混合外观凝集至1+以下(37℃),抗体类型为IgM型。结论产生Lewis血型抗体的血型抗原均为Lea-b-;Lewis血型抗体可干扰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采用盐水试管法和Liss/Coombs卡联合检测可提高对Lewis血型抗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