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IL-12是否能够恢复化疗药物对人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其机制。方法人PBMCs在抗CD3和抗CD28共刺激条件下,加或不加化疗药物和IL-12,不同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产生及其mRNA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T细胞不同亚群细胞因子IFN-γ和转录因子T-bet、p-STAT-1、p-STAT-4的表达。利用卡介苗(BCG)刺激PPD+PBMCs,检测化疗药物及IL-12对抗原特异性细胞IFN-γ和TNF-α的表达影响。结果化疗药物对人IFN-γ和TNF-α的产生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同时IL-12对其抑制作用的恢复也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BCG刺激PPD+PBMCs实验证明,化疗药物抑制抗原特异性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IL-12能够恢复其免疫抑制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化疗药物通过下调STAT-1和STAT-4的磷酸化以及T-bet的表达影响IFN-γ和TNF-α的产生,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恢复了免疫的抑制作用。结论化疗药物抑制人的细胞免疫应答,而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完全恢复其抑制作用,从而对肿瘤化疗病人重建免疫功能(包括抗感染和抑制癌细胞的复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Vδ2 T细胞CD27、IL-17A、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方法:抽取试验对象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中CD27+Vδ2 T细胞与CD27-Vδ2 T细胞的IL-17A、IFN-γ和TNF-α的分泌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Vδ2 T细胞的IL-17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5.99±0.80)%比(3.48±0.57)%,P=0.01;]IFN-γ与TNF-α的分泌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001)。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人CD27+Vδ2 T细胞的IL-17A表达均较CD27-Vδ2 T细胞低,而CD27+Vδ2 T细胞的IFN-γ和TNF-α分泌表达则高于CD27-Vδ2 T细胞。结论:结直肠癌患者Vδ2 T细胞的IL-17A表达是升高的,而IFN-γ与TNF-α的分泌表达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共刺激受体CD27影响VδT细胞的功能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重组双歧杆菌(rBb)-OprF疫苗免疫小鼠,PAO1株攻击后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rBb-OprF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鼻腔黏膜和口服灌胃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5×106CFU的PAO1株攻击,攻击1周后杀鼠取脾,MTT法检测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CD4+T和CD8+T细胞比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2、TNF-α和IL-10的水平。结果脾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脾细胞CD4+和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2、TNF-α和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FN-γ最为显著。结论铜绿假单胞菌rBb-OprF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混合型的Th1和Th2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观察微小RNA-7(microRNA-7,miR-7)敲减(Knock down,KD)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常规分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经CD3和CD28抗体刺激后,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0h;24h;48h)细胞中miR-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用Con A、CD3和CD28抗体刺激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Real-time PCR检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IFN-γ和IL-10表达的变化;FACS检测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CD4+T细胞膜分子CD44、CD62L和IL-4、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后,miR-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WT小鼠相比,在Con A、CD3和CD28抗体作用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和IFN-γ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而IL-10表达显著下调(P0.05);FACS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明显上调(P0.05),而CD8+T细胞的比例变化不显著(P0.05);CD4+T细胞膜分子CD62L水平显著下降,CD69及IL-4、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miR-7敲减以后可显著影响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本实验为后续深入探讨其在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免疫优势抗原Ag85A的DNA疫苗,分析其加强免疫后提高卡介苗(BCG)初免小鼠的抗结核T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以Mtb毒株H37Rv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Ag85A抗原编码的结构基因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其DNA疫苗;接着,将纯化后的该DNA疫苗加强免疫BCG初免小鼠2针,以BCG和DNA单独免疫小鼠为对照,免疫8周后无菌分离脾淋巴细胞,分别应用IFN-γ ELISPOT和多因子胞内流式细胞术(intracellular staining)分析免疫小鼠的Mtb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免疫水平与分泌IFN-γ/TNF-α/IL-2的多功能CD4+T细胞频率及其强度以及CD8+T细胞免疫应答.结果 与BCG免疫及DNA单独免疫组相比,Ag85A DNA加强免疫不仅能显著提高小鼠IFN-γ+TNF-α+IL-2+多功能T细胞,IFN-γ+IL-2+、IL-2+TNF-α+双功能T细胞与IL-2+单功能T细胞的频率以及IL-2的分泌能力,还能显著诱导小鼠产生更多分泌IFN-γ和IL-2的CD8+T细胞.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Mtb免疫优势抗原Ag85A的DNA疫苗并分析了其免疫原性,证实了BCG初免-DNA加强的免疫策略可同时显著增强实验小鼠的Mtb抗原特异性CD4+T和CD8+T细胞应答水平,有利于提高BCG的免疫原性,为增强BCG逐渐下降的抗结核保护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重组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Bb) (pGEX-Sjl4-3-3)疫苗免疫小鼠后其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重组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内接种免疫BALB/c小鼠,分别于免疫后2、4、6、8、10、12、14、16、18、20和22周ELISA法测小鼠血清中IgG及其亚类、IgE和IgA及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MTT法测定脾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及CD4+和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结果 口服组血清IgG、IgG1、IgG2a、IgG2b、IgG3、IgE和IgA水平分别在免疫后8、6、6、4、8、10和6周达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均在免疫后4周达峰值;CD4+T细胞于8周达峰值,CD8+T细胞于14周达峰值.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分别于8、8、6和4周达峰值.鼻内接种组血清IgG、IgG1、IgG2a、IgG2b、IgG3、IgE和IgA分别于4、6、4、4、8、10和8周达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凋亡水平也均在4周达峰值;CD4+T细胞于8周达峰值,CD8+T细胞于4周达峰值.IFN-γ、IL-12、TNF-α和IL-10水平分别于2、2、4和4周达峰值.口服及鼻腔内接种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且后者优于前者.结论 该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型辅助T(Th1)细胞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及多功能T细胞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2基因敲除(NOD2~(-/-))小鼠中的作用。方法 NOD2~(-/-)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气管分别滴入MTB减毒株H37Ra建立肺部感染模型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4周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及病理评分;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NF-α和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多功能CD4~+ T/CD8~+ T细胞的比例。结果 NOD2~(-/-)小鼠感染H37Ra后肺组织炎症加重,肺组织TNF-α和IFN-γ含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两种小鼠感染后, CD4~+/CD8~+T细胞中TNF-α~+、 IFN-γ~+单阳性细胞及TNF-α~+IFN-γ~+细胞均显著增加;与C57BL/6小鼠感染组相比, NOD2~(-/-)小鼠感染组体内TNF-α~+ CD4~+ T细胞、 IFN-γ~+ CD4~+T细胞及IFN-γ~+ CD8~+ T细胞显著增加。结论 H37Ra可诱导NOD2~(-/-)小鼠的Th1细胞型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双歧杆菌(Bb)-Eg95-EgA31疫苗免疫小鼠后其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将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c鼠,分别于免疫后2、4、6、8、10、12、14、16、18和20周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结果:口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8、2、6、6、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2、4和6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鼻腔内接种免疫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IgG1、IgG3和IgE水平分别在免疫后10、6、10、8、8和10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悬液中IL-12、IFN-γ、TNF-α和IL-10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2、4和8周达到峰值。脾淋巴细胞增殖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4+T细胞在免疫后6周达到峰值,脾CD8+T细胞无明显变化。口服免疫和鼻腔内接种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且前者优于后者。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b-Eg95-EgA31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γ9δ2 T细胞识别的肿瘤相关新蛋白质配体人MutS同源蛋白2(hMSH2)在宫颈癌免疫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阻断宫颈癌细胞表面异位表达的hMSH2分子,分析Vγ9δ2 T细胞杀伤功能变化及IFN-γ、TNF-α分泌情况;使用ELISA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hMSH2水平;使用肿瘤组织芯片( TMA)分析hMSH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nti-hMSH2抗体封闭后,Vγ9δ2 T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降低,分泌IFN-γ减少,TNF-α分泌无明显变化;宫颈癌患者血清hMSH2水平略高于正常人;hMSH2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异常的核浆分布。结论 hMSH2可促进Vγ9δ2 T细胞杀伤宫颈癌细胞及分泌IFN-γ,在宫颈癌固有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儿童癫痫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名儿童癫痫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儿童,采集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膜表面标记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69、CD25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表达,用细胞内因子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7A的表达,利用细胞内因子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IL-10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儿童癫痫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69、CD25和CTLA4,活化的CD4+T细胞高表达IFN-γ、TNF-α、IL-6和IL-17 A。在儿童癫痫患者高表达IL-10的Treg数目增加。结论儿童癫痫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miR-126基因敲减(KD)小鼠体内CD4+T细胞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利用磁珠活化细胞分选技术(MACS)分选miR-126KD小鼠脾脏CD4+CD62L+T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miR-126成熟体的表达水平;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FACS)检测CD4+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69、CD62L和CD44分子以及Ki-67的表达变化;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PI)双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与野生型(WT)小鼠组相比,miR-126KD小鼠组CD4+T细胞内miR-126成熟体的表达显著下调;FACS结果显示miR-126KD小鼠CD4+T细胞表达CD62L的比例明显减少,而表达CD69、CD44以及Ki-67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CD4+T细胞的体内凋亡比例显著减少;CD4+T细胞中IL-4、IL-10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而IL-12、TGF-β、TNF-α以及IFN-γ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miR-126KD小鼠体内CD4+T细胞的活性显著增强并促进其向Th1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Lewis肺癌化疗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肺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构建小鼠Lewis肺癌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独痰热清治疗组、单独化疗组、联合痰热清化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取各组小鼠外周血后,引颈处死小鼠,取瘤组织、股骨、脾脏和胸腺用于后续实验。观察各组小鼠瘤组织质量、体积,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瘤细胞凋亡水平及瘤组织CD3+T细胞、CD3-NK1.1+细胞浸润情况,HE染色观察胸腺组织结构,计算胸腺指数,并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股骨有核细胞总数、MTT法检测脾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活性。反转录PCR技术检测小鼠瘤组织表达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水平。结果化疗后,联合痰热清化疗组小鼠胸腺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股骨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单独化疗组。化疗后,联合痰热清组小鼠瘤组织CD3+T细胞及CD3-NK1.1+细胞浸润程度均明显强于单独化疗组。化疗后,联合痰热清组小鼠瘤组织表达IFN-γ及TNF-αmRNA水平明显高于单独化疗组,脾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化疗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癌化疗造成的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并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CD-Em10免疫对泡球蚴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pCD-Em10肌肉注射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取脾并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EmAg或ConA刺激培养脾细胞,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pCD-Em10免疫组的减蚴率为71.17%,脾CD4^+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结论:pCD-Em10可诱导泡球蚴感染小鼠产生一个保护性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0配基化的肿瘤特异性DCs在介导Th1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小鼠髓系DCs,并利用mCD40L-CHO和TNF-α分别刺激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制备DCs瘤莆;^3H-TdR掺入试验检测DCs对T淋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IFN-1、IL-12的含量;胞内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成熟DCs活化的T细胞中CD4^+IFN-γ^+T和CD4^+IL-4^+T的比例。结果: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在CD40配基化DCs组最高(P〈0.05),CD40配基化DCs能更有效地促进活化T细胞分泌IFN-γ和介导CD4^+IFN-γ^+T细胞的分化(P〈0.05)。同时,CD40配基化DCs分泌IL-12的量也明显高于TNF-α组(P〈0.05)。结论:CD40配基化的肿瘤特异性DCs体外能有效介导Th1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将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分化为DC,用IL-37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80),RT-PCR法检测TNF-α、IFN-γ、IL-6、IL-12和TGF-βmRNA的表达,多重液相蛋白定量CBA试剂盒及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6、IL-12、IFN-γ、MCP-1和TGF-β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C中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将DC与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程度(CFSE、CD69)。结果显示,IL-37能够降低表达CD80+/CD86+的DC数量。促炎因子TNF-α、IL-12和IL-6的表达被明显抑制,而T淋巴细胞抑制因子TGF-β明显增高。IL-37预处理的DC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能力。IL-37能够降低DC中磷酸化ERK和NF-κB的表达。IL-37处理的DC对CD8+T细胞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IL-37能够通过影响ERK和NF-κB依赖的信号通路抑制DC的成熟和免疫反应,从而抑制CD8+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山仙颗粒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力及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探究山仙颗粒抑瘤及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力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深层次的理论依据。方法:腋下皮肤移植Lewis肺癌细胞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化疗组和山仙颗粒组;通过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组织中淋巴细胞CD、CD8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FN-γ、TNF-β与IL-10的变化。结果:(1)山仙颗粒组对Lewis肺癌的抑瘤率为45.99%,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2)小鼠淋巴细胞可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并与淋巴细胞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且脾脏组织中CD4~+T细胞、CD4~+/CD8~+比值及淋巴细胞对Lewis肺癌细胞的抑制率,模型组和化疗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山仙颗粒组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化疗组(P0.05),而山仙颗粒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模型组和化疗组小鼠外周血中的IFN-γ和TNF-β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而IL-10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山仙颗粒组小鼠外周血中的IFN-γ、TNF-β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化疗组(P0.05),而IL-10显著低于模型组与化疗组(P0.05);山仙颗粒组小鼠外周血中的IFN-γ、TNF-β、IL-10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山仙颗粒能明显抑制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生长,并具有提高小鼠脾脏指数、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使外周血中的IFN-γ、TNF-β上调而IL-10下调,提示山仙颗粒的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调节CD4~+T淋巴细胞含量、CD4~+/CD8~+、Th1/Th2比值,恢复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稳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免疫监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3(IL-23)是否能够诱导正常人T细胞IFN-γ的产生,作用的靶细胞亚群和调节因素。方法 正常人PBMC在抗CD3(anti-CD3)单克隆抗体或anti-CD3和抗CD28(anti-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的条件下与IL-23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IL-23诱导PBMC IFN-γ表达的T细胞亚群。结果 在未经任何刺激的情况下,PBMC产生很低或不产生IFN-γ。IL-23呈剂量依赖方式促进由anti-CD3活化的PBMC IFN-γ产生。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L-23诱导记忆CD4^+和CD8^+T细胞表达IFN-γ,对活化的CD4^+T细胞作用较为明显。Th2细胞因子(IL-4、IL-10)和抗IL-12受体β1 mAb(IL-12Rβ1)抑制IL-23诱导T细胞IFN-γ产生。结论 IL-23促进活化的记忆CD4^+和CD8^+T细胞IFN-γ的产生。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 mAb抑制由IL-23诱导IFN-γ产生,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和抗体对IL-23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方法 利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了1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11例肺部感染性/肿瘤疾病患者以及1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ESAT-6和CFP-10)CD4+Th1和CD8+Tc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2的情况.结果 与肺部感染性/肿瘤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1)活动性结核病组具有较低比例的分泌TNF-α+的CD4+Th1细胞、较高比例的分泌IFN-γ+和IFN-γ+TNF-α+IL-2+的CD4+Th1细胞;(2)活动性结核病组具有较高比例的分泌IFN-γ+TNF-α+IL-2+的CD8+Tc细胞.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表达IFN-γ+TNF-α+IL-2+的多能CD4+Th1及CD8+Tc细胞,可能在区别活动性结核病与肺部感染性/肿瘤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对小鼠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右后肢皮下注射B16细胞建立移植性恶性黑素瘤模型,采用头低位-15°~20°尾吊小鼠模拟失重模型.观察模拟失重对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模拟失重条件下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ELISA法和LDH释放法分别检测模拟失重对肿瘤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IL-2、TNF-α、IFN-γ的水平和肿瘤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加快,生存期缩短,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降低,CD3+、CD4 +/CD3+、CD8+/CD3+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降低,丝裂原诱导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或P<0.01).模拟失重条件下,肿瘤细胞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水平降低,肿瘤特异性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P<0.05或P<0.01).结论 模拟失重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细胞因子直接诱导正常人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 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 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和IFN-γ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IL-17和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IL-23可诱导PBMC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IL-2和IL-15均可诱导IL-17和IFN-γ产生,并与IL-23具有共同诱导作用。IL-12可诱导PBMC产生大量的IFN-γ,但不产生IL-17。进一步研究表明,IL-23、IL-2和IL-15可直接诱导纯化的CD4 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结论:IL-23、IL-2和IL-15可直接作用于正常人CD4 T细胞诱导其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为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