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单椎体结核并椎管内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椎体结核合并椎管内脓肿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对1993年7月~2002年3月收治的7例单椎体结核进行总结。病灶部位在颈椎1例,胸椎1例,腰椎5例。3例有神经症状。MRI检查5例,均发现椎管内脓肿。CT检查7例,均发现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性破坏。7例均行椎管探查减压、病灶清除术,4例附加内固定及植骨。结果:本组7例术后局部无复发。3例合并神经症状者2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单椎体结核应用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出椎管内脓肿的大小及范围。椎管内脓肿宜早期进行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2.
成人单椎体孤立性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单椎体孤立性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成人脊柱结核患者286例,其中单椎体结核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0~38岁,平均26.2岁。均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病变均在腰椎,L1 1例,L2 2例,L3 2例,L4 1例。6例均行脊柱X线平片、CT扫描及MRI检查,X线平片上均无阳性发现;腰椎常规CT扫描2例发现椎体下缘孤立性囊性病灶,4例为轻度椎间盘突出;MRI检查均显示单椎体内圆形病灶,T1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邻近椎间盘、附件信号  相似文献   

3.
任可  苏佳灿  唐昊  张春才 《中国骨伤》2002,15(8):502-504
脊柱结核起病隐匿,发展较慢,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十分突出.因此,影像学诊断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目前常用的各种方法及其引导的介入诊断各有特点,互为补充,且均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08,自引:6,他引:108  
骨与关节结核在我国仍为常见病,尤以脊柱结核多见〔1,2〕。自50年代方先之教授倡导结核病灶清除疗法以来,已在我国广为普及,在技术上并不断有所改进,新的抗结核药物的研制成功对提高脊柱结核的疗效,扩大病灶清除疗法的应用范围,起到重要作用。但从总的疗效来看,并发症仍较多,有些问题有待继续探索改进,以期提高疗效。今特对近10年来我国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简要概括介绍如下。1 脊柱结核影象诊断的发展X线照片在脊柱结核诊断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它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椎旁脓肿的情况。但其分辩率、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21-1623
[目的]观察分析CT诊断脊椎单椎体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诊治的20例脊椎单椎体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经穿刺病理证实,13例经抗结核治疗证实。患者入组后进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影像学结果,总结脊椎单椎体结核CT诊断的影像特点,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观察CT图像结果,根据椎体骨质破坏情况发现20例脊椎单椎体结核患者中11例为边缘局限型,6例为中央溶骨型,3例为碎裂弥漫型,均发生跨病椎体椎旁软组织肿胀,且6例患者伴有钙化,3例伴有脓肿,1例伴有碎骨片。临床好转患者CT图像结果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形成修复性骨赘,死骨吸收。[结论] CT扫描诊断脊椎单椎体结核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可靠依据以及抗结核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结核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3~2002年共治疗脊柱结核83例,其中29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椎体间内固定术(下称前路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评价胸椎多椎体结核经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多椎体胸椎结核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3~59岁,平均45岁。病变范围T4~10椎体,病变累及3个椎体5例,4个椎体6例,5个及以上椎体3例。术前Frankel评分2例B级,4例C级,8例D级。MRI均显示椎体破坏、椎旁脓肿,其中椎管内脓肿或致压物导致脊髓明显受压7例,压迫均来自脊髓前方,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为40°~22°,平均25°。均采用经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9年,平均5年6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2例。植骨全部骨性愈合,后突畸形矫正率为84%,后凸角平均矫正21°,无结核复发及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结论经胸腔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2007年11月-2008年12月接收19例颈椎结核患者,其中15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较常见,尤以腰椎好发,其次是胸椎,但是肝移植术后椎体结核还鲜见报道。我们现报告2例患者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个月和3个月发生椎体结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每年约近180万人死于结核病。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及广大专家的重视,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也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只有通过不断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充分的学术讨论才能逐步获得共识。本期发表了部分专家对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不同论点,以供同道们在实践中观察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脊柱结核治疗的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编者按]在旧社会骨关节结核是骨科常见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健康及卫生状况的根本好转,结核病的发生率曾大幅度下降.近年来随着免疫性疾病的增长,结核病死灰复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以及结核病变的变异,也给骨关节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的困难.骨科医生对这一新的变化应给予充分认识和重视.目前我国骨关节结核病的现状如何?在新的条件下,骨关节结核的治疗是否仍要遵循过去的治疗原则?关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特别是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以及微创外科在脊柱结核治疗的应用前景等问题,本期刊登了相关文章,并特邀请了有关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论述与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27例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体15例,4个椎体7例,5个及以上椎体5例,病变单纯累及胸椎者5例,单纯累及腰椎者7例,累及胸腰椎者11例,累及腰骶椎者4例.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11例,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8例.后凸Cobb角26°~43°,平均35°±7°.术前均采用口服异烟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并肌注链霉素(S)四联药物方案(HRES)抗结核治疗3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16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11例.术后继续HRES扰结核治疗3个月,然后口服HRE三联药物方案抗结核治疗9个月.采用吴启秋骨结核治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50~30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量600~1400ml,平均1000ml.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1例术后伤口出现寞道Ⅱ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恢复至120~20°,平均15°±5°.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18个月,有神经功能损害者于术后8个月内恢复至正常;植骨伞部融合,融合时间5~14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多椎体脊柱结核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加强脊柱稳定,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治愈率.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秦博  马迅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1):668-670
骨关节结核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而脊柱结核则占骨关节结核之首。成年病变易发生在椎体上下缘,以溶骨破坏为主,引起椎间隙变窄。当病变椎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可导致病理性压缩骨折,严重者甚至可致高位截瘫。在正规化疗基础上积极进行外科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矫正畸形,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促进结核治愈或静止,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和分析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为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筛选出非典型胸腰椎结核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71岁(44.2±18.7岁)。2例以腹股沟区包块为首发表现,2例患者以发热和咳嗽首发症状,其余患者均以腰背痛首发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8分(6.2±0.8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9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影像学上未见明显椎间隙狭窄、后凸畸形,CT可见不同程度的椎体骨破坏或囊性变、边缘硬化灶、"磨玻璃"样改变,MRI表现为椎体破坏、炎症水肿和椎旁脓肿改变。4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10例行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pot, ELISPOT)检查均为阳性,4例术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椎体血管瘤病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7.1岁.累及椎体共计18个节段,胸椎7个节段,腰椎11个节段.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为主,占77.8%(13/17);伴随神经损害者占22.2%(4/17),Frankel分级2例C级,2例D级;病程8~36个月.影像学上病灶局限于椎体内且仅有疼痛症状者13例,单纯行椎体成形术;呈膨胀性生长合并根性症状者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辅以术中椎体成形术;累及全椎体伴随严重脊髓压迫者2例,行全椎体切除重建,在行椎体切除之前对所切椎体均行椎体成形处理.应用VAS评分及SF-36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65ml,术后2周内下地自主活动,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15例,毛细血管瘤2例.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2个月,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需额外服用镇痛药物,术前VAS及SF-36评分分别为7.6±1.3分和45.2±5.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8分和89.3±7.2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术前Frankel C级患者及2例D级患者于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平均恢复时间5.4个月.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移位松动.结论:对于不同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椎体成形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2008年5月收治多椎体脊柱结核(≥3个椎体,包括跳跃性病灶)患者41例,病灶分布为C4~S1,颈椎2例,胸椎14例,胸腰段19例,腰椎4例,腰骶椎2例。伴截瘫者7例,Frankel分级C级4例,B级2例,A级1例。伴后凸成角21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个月~10年,平均67个月。7例截瘫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恢复。后凸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23.5°,术后平均11.5°,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3.8°。内固定松动1例,伤口及植骨延迟愈合2例。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结核无复发。结论: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脊柱结核作为一种脊柱特异性感染,有较高的致残率。在营养支持与正规化疗的前提下,外科干预已成为部分脊柱结核重要的治疗方式。如何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基础上提高手术疗效,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逐渐被广泛使用,因其可仅在一个"小切口"内达到治愈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髓功能和早日康复的目的,是一种符合"微创"理念、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脊柱结核因可引起严重的骨破坏、脊柱后凸畸形、脊髓神经受压等而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外科干预已成为其病灶清除、解除脊髓神经受压、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有效方式。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包括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腔镜辅助下治疗、微创入路及微创切口下治疗脊柱结核等一系列微创手术方式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就目前脊柱结核微创治疗的相关手术方式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回顾近年来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进展,总结了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按脊柱的颈椎、胸椎、胸腰椎、腰骶椎等各部位结核论述了不同的手术入路及根据病情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且指出应用内固定技术的必要性。认为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畸形的有效方法是在彻底病灶清除、畸形矫正后获得脊柱前后方的稳定,可分期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合并截瘫,则提倡早期手术及去除脊髓前方致压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对21例相隔一个正常椎体的跳跃性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施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肋骨或钛网-肋骨植骨。男14例,女7例;年龄22~67岁,平均43岁。病变范围:T4~L3,胸椎12例,胸腰段6例,腰椎3例。两处跳跃病变破坏2个椎体1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0例;三处跳跃病变破坏5个椎体2例,6个椎体1例。病变节段后凸角:胸椎30°~50°,胸腰段15°~30°,腰椎10°~20°。4例伴不完全截瘫。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后规则抗痨1年。结果21例患者随访2.1~5.1年,平均3.4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早期肺不张2例,腹胀1例,经保守治疗1周内恢复。术后1~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手术矫正后凸畸形10°~30°,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丢失≤5.1°。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随访期间无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折断。4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