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忠 《广州医药》2001,32(3):13-14
目的:分析80例改良剖宫产术。方法:采用下腹横切口,皮肤层锐性切开,其余各层钝性撕开,子宫切口选择于子宫下段之“H 部”即膀胱反折腹膜上2cm处,采取钝性撕开;不缝合腹膜以减少术后粘连及疼痛,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仅3针,皮钳钳夹对合皮肤3-5min。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0min,术中出血100-300ml,平均出血150ml,即使胎头嵌于盆腔处,亦无切口向下或两侧延裂现象。产妇疼痛轻,损伤少,恢复快,切口美观。结论:采用腹部横切口是对剖宫产腹部切口的良好改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尤敏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25-1826
自2007年以来,我院采用新式剖宫产术,耻骨联合上2cm-3 cm横行直切口长12 cm,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依次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脂肪,前开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膜,进入腹腔,暴露子宫下段,取头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一致。用2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7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3针,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 998年 1月~ 1 999年 1月对剖宫产腹部纵切口采用 5- 0华丽康可吸收缝合线皮内缝合1 2 0例 ,并随机抽取同期剖宫产腹部纵切口传统丝线间断缝合 1 2 8例作为对照 ,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皮内缝合组 (观察组 )和传统缝合组 (对照组 )年龄相仿 ,手术指征及腹部切口长度无差异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子宫肌层切口施下段横切口。1 .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1 - 0丝线间断缝合皮肤。观察组常规缝合腹膜、筋膜后 ,1 - 0丝线间断均匀缝合皮下脂肪层 ,若脂肪较厚 (≥ 4cm) ,可用 1 - 0丝线分两层缝合或用 4-…  相似文献   

4.
产科手术     
010890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韦丽芳…//广西医学一200一,23(1)一47一49 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改良组)100例,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种剖宫产术优缺点。改良组采用下腹正中横切口,撕拉法开腹,子宫切口选择在子宫下段的上部,保持了子宫切口“干、短、厚”的特点。缝合子宫切口及关腹时进行改良,即采用普通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不缝腹膜,腹直肌前鞘用两根7号丝线自两侧角始连续锁扣缝合,皮肤皮下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3针。两组均观察各种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开腹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方便快捷的手术方式。方法:改良组用下腹正中横切口,采用撕拉法开腹,子宫切口的选择在子宫下段的上部,保持了子宫切口“干、短、厚”的特点。缝合子宫切口及关腹时进行改良,即采用普通肠线单层边疆缝合子宫切口,不断腹膜,腹直肌前鞘两根7号丝线自两侧角始连续锁扣缝合,皮肤皮下用7号丝间断缝合3针,对照组为传统剖宫产术,比较各种指标。结果:改良组与对照组相比,开腹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病率等指标均有差异性(P<0.01)。结论: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具有独到之处,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新式剖宫产于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 ~3cm 处做横行直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纵向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可吸收线或7 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及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同期非新式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与再次剖宫产切口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400例再次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5例在初次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层缝合方法作为单层缝合组,185例在初次剖宫产术中采用双层缝合方法作为双层缝合组。对再次剖宫产时产妇手术时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产妇原切口部位子宫肌层厚度情况发现,单层缝合组产妇子宫下端肌层厚度整体低于双层缝合组。两组患者再次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单层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双层缝合组,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但腹腔粘连水平单层缝合组产妇要明显高于双层缝合组。术后双层缝合组切口愈合不良水平低于单层缝合组(P<0.05);缝线吸收率以及切口感染率两组比较结果不具有差异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双层缝合组低于单层缝合组(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方法有利于提高瘢痕子宫孕妇二次剖宫产分娩率,减少瘢痕子宫孕妇孕期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对医院整体阴道分娩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式剖宫产于下腹部两髂前上棘连线下2~3cm处做横行直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纵向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可吸收线或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及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同期非新式剖宫产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9.
陈凤兰 《中原医刊》2002,29(6):31-31
我科 1998年 2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腹部手术切口的缝合采用前鞘连续间断缝合法 ,腹部皮肤及皮下脂肪贯穿间断全层缝合法 ,对 10 0例妇科、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剖宫产 6 5例 ,子宫全切 2 5例 ,附件肿瘤10例。1 2 适应症 :①脂肪厚度不超过 3cm。②伤口无明显潜在感染因素。③无急慢性呼吸系统疾患。1 3 缝合方法 :圆针 7号丝线连续缝完腹膜后采用圆针穿 7号丝线 ,从前鞘切口一侧顶部开始连续缝合 ,缝合时针距不要太远 ,约 0 3~ 0 4cm ,进针距切口边缘 0 3cm ,将线拉紧 ,…  相似文献   

10.
新式剖宫产术切口缝合法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在新式剖宫产术的基础上 ,切口缝合借鉴五官科“美容”缝合法 ,采用皮内缝合 ,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中剖宫产 3 1 2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年龄、孕周、孕产次及手术指征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 2 0 2例 ,采用可吸收肠线皮内缝合 ,其中再次剖宫产及切口处有手术史 2 5例。对照组1 1 0例 ,为传统丝线缝合 ,其中再次剖宫产及切口处有手术史 1 1例。两组手术方式均为连续硬膜外麻下改良式横切口剖宫产。1 .2 缝合方法对照组采用 7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  相似文献   

11.
庞书燕 《中外医疗》2010,29(27):60-60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的临床价值。方法于耻骨联合上缘pfannenstiel皱折作弧形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纵向撕开腹膜,用1号保护微荞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壁层腹膜,用7号慕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层及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下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拆线时间及及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子宫瘢痕折叠缝合术预防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CSD)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择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择期行再次剖宫产的孕妇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折叠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每组80例。常规缝合组瘢痕切口处行双层缝合,选择原瘢痕上1cm处作为切口,胎儿娩出后用I号可吸收线行子宫切口全肌层连续缝合,再连续缝合浆膜层;折叠缝合组切口位置同常规缝合组,在缝合切口前下推膀胱达原切口薄弱处下方,以I号可吸收线于原切口薄弱处下方肌层约3mm处进针,自下而上沿肌层纵行折叠缝合后与切口上缘肌层全层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再连续缝合浆膜层。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CSD的发生率及超声参数。结果 术后6周,折叠缝合组与常规缝合组CS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折叠缝合组CS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折叠缝合组CSD产妇缺陷宽度、缺陷深度均明显小于常规缝合组,子宫疤痕处肌层厚度大于常规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3.
1996年4月~1997年4月间采用间断内8字缝合腹壁皮肤切口3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观察组:对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期间的300例妇科及产科开腹手术病人,采取4号丝线间断内8字缝合腹壁皮下脂肪及皮肤。其中子宫切除手术51例,卵巢肿瘤手术11例,宫外孕手术45例,剖宫产术186例,其它手术7例。对照组:对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期间的300例妇科及产科开腹手术病人,腹壁切口缝合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即1号丝线分别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其中子宫切除手术59例,卵巢肿瘤手术17例,宫外孕手术35例,剖宫产术180例,其它…  相似文献   

14.
手术切口的缝合传统方法是4号丝线外缝,术后7天拆线,拆线后留院观察1天无异常情况给予出院。我院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行手术切口内缝共2780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780例,其中剖宫产680例,会阴侧切术1980例,妇科手术120例,术后全部行皮内缝合。方法:腹部手术切口,用4号丝线间断“U”字缝合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筋膜,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最后用4/0吸收性手术合成线连续皮内缝合;会阴部切口:用3/0羊肠线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缘,再间断缝合皮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不同缝合材料与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选择与参考。方法 随机总结分析1100例经腹直肌切口的缝合及愈合情况。结果 1100例经腹直肌切口腹膜层裂开3例(0.2%),腹直肌前鞘层裂开3例(0.6%),皮下层裂开7例(1.0%),感染12例(1.7%),伤口紧绷感26例(10.4%),皮肤层裂开7例(2.7%),感染12例(4.7%),皮下积液19例(23.8%),缝合器缝合者脂肪液化46例(6.0%)。结论 腹膜层的缝合以可吸收线续缝合效果较好,腹直肌前鞘层以可吸收分段缝合法或中丝线间断缝合效果较好,皮下以细丝线缝合效果较好,对肥胖者应分层缝合。尤其是拟用皮肤缝合器的病例应注意预防皮下脂肪液化,皮内缝合易形成皮下积液且不易引流。  相似文献   

16.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新式全层缝合1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8-01~1999-01。应用7号丝线对剖宫产腹部横切口行新式全层缝合18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剖宫产腹部横切口,应用美国强生公司薇乔5/0吸收性缝线作皮内缝合1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改良式新剖宫产术1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式新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切口选择在Pfannesisttel皱壁 ,非弧型切开 ,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 ,横向撕离腹膜 ,肠线连续锁边缝合子宫肌层 ,不缝合腹膜 ,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及 1号丝线间断 3针缝合皮下组织 ,WAB胶粘皮肤。并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式新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排气早 ,术后病率低 ,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改良式新剖宫产术优于传统术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剖宫产术被用来处理难产以来,剖宫产的术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求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对于子宫下段剖宫术的子宫切口肌层缝合。过去多采用双层缝合,我院自1987年以来采用单层缝合法,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有872例剖宫产术采用子宫切口单层水平缝合。年龄最小22岁,最大41岁;因胎儿因素行剖宫产有445例,因母体因素145例,其他因素282例;第一次剖宫产的780例,第二次剖宫产的92例;进入产程后因有手术指征而手术者651例,占74.7%,而未进入产程221例,占25.…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70例产妇(观察组)为观察对象,与传统双层缝合的52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单层缝合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及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还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方法 选取行腹部纵切口的肥胖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常规方法缝合: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1号丝线缝合皮肤;B组缝合方法:缝合前对切口适当清创,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切口张力大的患者用张力线全层缝合(非褥式);切口张力不大的患者,用4号丝线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褥式缝合.术后常规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7~10d拆线.对比两组的缝合时间,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Fishet's精确概率法.结果 B组缝合时间短于A组,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少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手术切口适当清创、全层缝合,有利于肥胖患者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