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伴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和非梗死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死心绞痛组共107例(43.3%),比非梗死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比57.2%,P=0.043)。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病死、再梗死、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病情的影响。方法将10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康复护理方案和传统护理方案。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肺部感染等方面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康复护理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分别成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41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2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2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3%,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7.50±5.84)%vs(50.86±5.53)%,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95dvs10.38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贾国力  邢程  周倩  高杰 《江苏医药》2015,(2):208-21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初发AMI患者186例分为有IP史(A组,106例)和无IP史(B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瑞替普酶(18mg×2次)静脉注射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峰值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 A组CK-MB和cTnT峰值较B组低(P<0.05),溶栓再通率及4周时LVEF较B组高(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B组低(P<0.05)。A组近期死亡率较B组低(P<0.05)。结论在有IP史的AMI患者,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无IP史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之前发生心绞痛与不发生心绞痛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将400例患者分成A、B两组,A组患者为梗死前发生心绞痛的195例,B组患者为梗死前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205例,对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治愈率以及并发症、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前发生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较梗死前未发生心绞痛患者的面积小(P<0.05),并发症也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减少(P<0.05),溶栓治疗后,再通率明显较未发生梗死的患者好(P<0.05)。结论梗死前36h以内发生心绞痛对心肌有较为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与心肌的预适应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伴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和非梗塞前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前心绞痛组共107例(43·3%)。与非梗塞前心绞痛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岁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57·2%,P=0·043)。两组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死亡、再梗塞、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临床观察心绞痛(AP)对随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及其预后.方法 根据临床117例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AMI前有无AP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将两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心绞痛组)大面积心梗,CPK、CP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无心绞痛组),P<0.05.但两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对AM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现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具体表现在限制心梗面积的扩大,降低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无IP的对照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美托洛尔(Metoprolol)干预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74例AMI患者分基础治疗 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7例)和基础治疗组(B组,37例),并对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的QTd进行对比分析。另设正常人组25例(C组)作对照。结果 A、B组患者QTd较C组明显增加(P<0.01),在74例AMI患者中伴室性心律失常者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与下后壁心肌梗死间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7天后A、B两组的QT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A组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增加,并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与梗死部位无关。美托洛尔可降低AMI早期QTd。  相似文献   

11.
张梅  黄体钢 《天津医药》1999,27(3):135-13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的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1例急性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组378例,梗死前无心绞痛493例,对两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生心绞痛组的心肌梗死范围较小,住院期间病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的发生率均低于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末溶栓组和溶栓未再通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者的近期预后较无心绞痛者好,而两组溶栓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按比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40例门诊体检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U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hsCRP、UA心肌梗死组为(34.67±12.18) mg/L、(412.46±68.93)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7.21±8.39) mg/L、(274.19±46.62)μmol/L,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25±1.40) mg/L、(297.41±37.43)μmol/L,健康组为(4.96±1.24)mg/L、(279.64±34.78)μmol/L,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组hsCRP、UA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与UA间存在正相关(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不同预后心肌梗死患者hsCRP与UA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UA明显升高,与病情发展相关性,高水平的hsCRP、UA常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李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1):412-413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AP)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体检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列入对照组,分析4组HO-1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冠心病患者HO-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患病程度的减轻,HO-1表达平均面积、绝对灰度和蛋白带灰度峰值逐渐降低(P<0.05)。结论 HO-1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粥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氧化应激反应逐渐加重,HO-1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缺血性心肌病(ICM)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CRP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SAP、UAP、ICM、AMI组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UAP、ICM组的CRP含量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的含量高低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  张碧华  高素强 《中国医药》2013,8(8):1051-1052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8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2组,脉血康胶囊治疗(750 mg/次,3次/d)的观察组72例,常规西药抗心绞痛治疗的对照组36例,治疗8周后,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观察组中心绞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3.1%(67/72),明显优于对照组(63.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4.4%(68/72),明显优于对照组(75.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明显,在改善症状,控制和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优于西药抗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就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具体的诊断标准将心绞痛分为有痛组(122例)和无痛组(7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相关并发症以及治疗情况。结果无痛组误诊率17.95%;有痛组误诊率4.92%,无痛组误诊率显著高于有痛组(P<0.01);无痛组治愈62例,死亡16例;有痛组治愈113例,死亡9例,无痛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痛组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为了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以提高诊断及治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