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QT1型综合征(LQT1)患者的外显率较低,存在20%~40%静息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的隐匿性LQT1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复极储备及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隐匿性LQT1患者仍然具有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风险,需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对LQT1的家族成员进行必要的基因筛查,同时可根据其在运动或肾上腺素激发后表现出的QT间期矛盾性延长的特点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是心肌细胞复极异常的一种遗传性疾病。HERG编码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HERG的变异(LQT2型)在先天性LQTS中约占45%。该文对长期口服补钾治疗使得血清中K 浓度轻度持久性增加后,是否能够持久改善LQT2亚型患者心肌复极参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LQTS)是心肌细胞复极异常的一种遗传性疾病。HERG编码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 (Ikr) ,HERG的变异 (LQT2型 )在先天性LQTS中约占 45 %。目前公认当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在生理范围内增加时 ,虽然钾离子外流的生化驱动力有所下降但其外流幅度却矛盾性增加。据此 ,该文的作者对长期口服补钾治疗使得血清中钾离子浓度轻度持久性增加后 ,是否能够持久改善LQT2亚型患者心肌复极参数的异常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 8名LQT2亚型患者。初始治疗前评估患者的心电图、Holter、运动试验、电解质、血尿素氮及肌酐含量。氯化…  相似文献   

4.
前言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时程延长、不均一性增大的疾病.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和(或)U波异常、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及心率减慢时易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临床表现以晕厥、搐搦或猝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LQTS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获得性.先天性LQTS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复极异常的遗传性心脏病.获得性LQTS是指由药物、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缺血、心动过缓等]或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以可逆性QT间期延长伴TdP发作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药物性LQTS最常见.本建议重点放在药物引起的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TdP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钾通道阻滞剂,其减少或阻滞钾离子跨心肌细胞膜的外流,主要作用在动作电位的Ⅱ相和Ⅲ相的钾离子外流,故使跨膜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延长,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左上图),因此,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QT延长药物。由于该作用,使服药患者发生QT延长,产生药物性QT或QTc延长,进而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引发Tdp,这也是Ⅲ类抗心律  相似文献   

6.
药物相关性LQT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QT综合征 (包括先天性及获得性 )以ECG上QT的延长为主要特征 ,传统诊断标准为QTc超过0 .4 4s ,Bazett公式 :QTc =QT/ (RR) 1/2 。其电生理基础为复极离子流的异常改变 ,常可诱发多形性室速(PVT) ,特别是尖端扭转室速 (TdP)的发生 ,后者可演进为室颤而引起猝死。许多药物均可致QT延长进而引起TdP。因此 ,药物相关性长QT综合征成为重要临床课题。1 致长QT综合征 (LQTS)的药物从理论上讲 ,任何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均可引起LQTS。表 1列出了目前所知的一些能致LQTS的药物 ,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表中可以看出 ,除了心血管药…  相似文献   

7.
正遗传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c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心脏结构正常,QT间期延长和T波异常,心律失常发作时呈典型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抽搐和猝死[1]。cLQTS根据基因型分为15个亚型,分别由编码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结构蛋白及相关因子和膜调节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其中LQT1的致病突变基因是编码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基因  相似文献   

8.
获得性长QT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QT综合征包括先天性长QT综合征(cLQTS)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aLQTS)。aLQTS与cLQTS的临床表现相似,均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可蜕变为心室颤动,导致反复的晕厥、癫痫样发作和猝死。目前药物性aLQTS发病机制主要是药物阻滞HERG基因编码的IKr通道,引起外向钾电流的减少,导致心肌复极延长。其他aLQTS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不完全清楚,任何可引起心肌复极延长和离散度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QT间期的延长和TdP的发生。aLQTS常见的病因有药物、心律失常(快速或缓慢)、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遗传易感性等。目前治疗aLQTS的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去除病因,降低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长QT综合征(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心律紊乱疾病,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T波异常,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易感性增加相关,可导致晕厥、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等心脏事件。先天性LQTS的发生率约为1/2 500,由编码或调节心脏钠、钾和钙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14个亚型,其中12个引起Romano-Ward综合征,2个引起伴耳聋的Jervell and Lange-Nielsen综合征,总共有1 200多个突变。大部分已知的基因突变在编码钾离子通道的基因上。疾病的严重程度受基因突变类型、突变位点和离子通道的生物物理特性影响。临床LQTS相关的症状与年龄、性别和QT间期延长程度相关。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在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中最高。女性比男性问题更多。QT间期越长,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在已知基因型的个体中,LQT1~3占90%~95%。在LQT1~3和LQT7个体存在基因特异性的心电图(ECG)表现。心脏事件的触发因素也因基因型的不同而不同。认识到基因特异的临床特征和ECG模式之间的关系可提高诊断的精确性。家族筛查、系列ECG跟踪随访、运动试验等不仅对先证者的诊断很重要,对于其他受累家族成员的确认也很重要。在所有亚型中,β阻滞剂对LQT1型患者最有效。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可增加心室颤动阈值从而显示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微创的LCSD术式比传统的方法更安全,患者恢复更快。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提供最好的保护,但有必要使用ICD的危险分层,因为有50%的LQTS患者会终身无心脏事件发生。获得性LQTS在普通人群更常见,女性对延长QT间期的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TdP更易感。去除诱因是矫正获得性LQTS的最好办法。避免延长QT间期的药物和基因特异性的触发因素也能降低遗传性LQTS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JLNS)是一种伴有耳聋的严重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感觉神经性耳聋,以及包括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甚至猝死等心脏症状。JLNS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它由位于KCNQ1或KCNE1的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而这种突变会导致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IKs通道的功能大部分或完全失活,从而使心脏的复极过程时间延长,即QT间期的延长并引起相应的晕厥等心脏症状;同时,作为维持耳蜗螺旋器兴奋性的重要机制,IKs通道的失活也导致内淋巴液钾离子不足,从而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JLNS是一种预后较差的长QT综合征亚型,目前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JLNS的常规药物,但效果不佳,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以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被证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猝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正常犬和长QT间期(LQT)犬模型的在体3层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跨室壁复极离散(TDR)、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和Tp-Te间期等为指标,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尤其是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后心肌复极特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旨在观察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是否会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8只健康成年犬经导管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阻滞模型.开胸手术后分别在左心室外膜、右心室内膜和双心室起搏时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定QT间期、Tp-Te间期和3层心肌的MAPD、TDR.然后以氯化铯(CsCl)制备LQT犬模型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正常犬,左心室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有延长,并有TDR的增大(左心室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心室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LQT犬,在CsCl使3层心肌MAPD延长的基础上,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进一步明显增大TDR,而CsCl增大TDR的作用被掩盖.结论左心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使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并使TDR增大,可能成为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心室再同步技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时,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LQT2模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LQT2模型早期后除极(EAD)、跨壁折返以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动作电位及ECG同步记录技术,以IKr阻断剂d-sotalol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并与延迟整流钾电流IK阻滞剂azimilide对比,观察两者对兔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EAD、R-on-T早搏和Tdp的作用。结果d-sotalol和azimilide均显著延长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APD和QT间期;d-sotalol显著增加TDR,诱发EAD、R-on-T早搏和自发性Tdp的发生率分别为7/7,7/7和3/7;azimilide不增加TDR和不形成跨壁折返,但可诱发EAD和R-on-T早搏。结论通过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组织块LQT2模型,发现整体心室肌组织在QT延长的条件下,2相EAD是触发并引起Tdp的机制;TDR增加是产生EAD和形成折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律失常,其中1型长QT综合症(long QT syndrome type 1,LQT1)是由KCNQ1基因突变所致。KCNQ1基因编码心脏缓慢激活延迟性整流钾电流(IKs),离子通道(Kv7.1)的α亚基。KCNQ1基因发生突变,可以造成心脏复极主要外向电流之一的IKs通道功能受损,结果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和心电图QT间隔延长。研究结果表明,LQT1患者发生的心脏意外事件通常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例如运动或情绪激动),特别是游泳和潜水。本文就交感神经兴奋与LQT1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对相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正>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syndrome,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时程延长、不均一性增大的疾病。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和(或)U波异常、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及心率减慢时易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临床表现以晕厥、搐搦或猝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LQTS可以是先天性,也可以是获得性。先天性LQTS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复极异常的遗传性心脏病。获得性LQTS是指由药物、心脏疾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肌缺血、心动过缓等]或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以可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GJ)的功能改变在长QT综合征2型(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纽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QT2组和抗心律失常肽(AAP10)组。应用0.5μmol/L的E-4031对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进行灌流制备LQT2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各组QT间期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J的分布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①LQT2组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TD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②AAP10组QT间期较LQT2组显著缩短(P<0.05),TDR较LQT2组显著减小(P<0.05或0.01)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LQT2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③三组的Cx43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J的功能改变是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研究表明,单相动作电位的复极进程能够正确反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狗静脉注射氯化铯后早期后除极电位(EAD)的发生率为100%,单相动作电位90%复极时程明显延长(224.4±50.6ms VS 368.4±34ms),与QT间期延长相一致。氯化铯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于EAD顶峰,触发心律联律间期与EAD联律间期密切相关。硫酸镁使EAD和室性心律失常同时消失。提示该心律失常为EAD触发活性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QT13 (LQT13)家系临床表现、心电学特点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入选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个LQT13家系,4代人,共有家族成员49例.家族调查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采集44例血样,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基因诊断.进一步采集基因诊断阳性的患者和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数字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资料,比较两组心电参数的改变.结果 家系研究示7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基因诊断9例阳性,包括7例临床确诊病例和2例疑似病例,女6例,男3例.基因突变为KIR3.4基因Gly387Arg突变.校正QT间期(QTc):440~490 (454±22) ms.女性患者QT间期偏长,好发晕厥,悲伤易诱发晕厥,有时在夜间发作.QT间期450~460ms的患者没有或者只有1次晕厥发生.该家系患者的晕厥首发均在20岁以后,在20~50岁期间晕厥发作频繁,50岁以后几乎不再发作.2例植入起搏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QT13患者QT间期延长主要表现在Q波与T波波峰间期(QTp)的延长.T波波峰到T波终点之间的间期(TpTe)没有改变.T波形状的评分(MCS)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波起始部分的面积增加,T波幅度没有改变.24h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LQT13患者低频成份和高频成份比值(LF/HF)比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 KIR3.4基因Gly387Arg突变引起LQT13.该LQT13家系女性患者多见,首发晕厥发生在成年以后,QT间期轻度延长,主要表现在T波起始部分的延长.临床结果相对良性,没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访9年没有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18.
<正>一项新研究提示,某些药物触发副作用长QT(LQT)的机制比以前认为的更为复杂。长QT综合征(LQTS)的特征是心电图QT间期延长。正常情况下,提示去极及复极时间延长,病人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晕厥、心悸,甚至猝死。有些人发生LQTS是由于他或她携带13个基因的>700种突变中的一种或多种。有些人则因为某种药物,尤其是抑制  相似文献   

19.
药物引起的心电图上QT延长是由药物所致的hERG钾通道引起的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阻滞引起的心脏动作电位复极化延长的结果,是否继而引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还受动作电位复极储备以及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已知有引起QT延长危险因素(药物、电解质紊乱、低体温、极度心动过缓、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可通过一些方法(通过基因筛查确定患者的风险、CDSS医疗自控仪指导处方用药、使用手持或可佩带的QT监测仪发现早期的QT延长)以减少发生药物引起的长QT综合征(diLQTS)和TdP的风险。大部分确认的引起diLQTS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TdP的临床危险因素。尽管有这些预测指标,但是达到有效预防diLQTS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遗传学诊断方法的不断进展,基因筛查提供了一项可能的选择。另外,心电图远程监测装置,具有早期发现受试者QT间期的异常变化情况,以便于立即撤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增加缝隙连接耦联对兔长QT综合征(LQTS)模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肌细胞快速延迟整流钾通道(IKr)阻滞剂E-4031(0.5μmol/L)在兔左室楔型心肌块建立LQT2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LQT2组、100 nmol/L缝隙连接激动剂(AAP-10)干预组(AAP-100组)、500 nmol/L AAP-10干预组(AAP-500组),每组10只。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结果:LQT2组QT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R-on-T期前收缩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在LQT2模拟状态下,500 nmol/L AAP显著缩短了QT间期和TDR(P<0.05),降低了EAD、R-on-T期前收缩和TdP的发生率(P<0.05)。结论:增加缝隙连接耦联能减少兔LQT2模型TDR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