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常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且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减退。本文作者通过对5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来探讨其对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一洁 《河北医药》2010,32(1):125-126
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所致的全身多系统症状和体征,其病程长、病情重,易反复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为了增加患者防治知识和延缓病情发展,随着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深入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我院借鉴美国护理学会在护理管理模式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的9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影像表现不具特征性,易造成误诊及漏诊[1-3]。本研究对正常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门静脉进行螺旋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与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检测81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HA、PCⅢ水平及部分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ALB、GLO)。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HA含量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PCⅢ与代偿期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TBIL、DBIL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ALB明显低于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ALT、AST、GLO与代偿期肝硬化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血清HA与血清TBIL、DBIL、AST呈正相关,与血清ALB呈负相关;血清PCⅢ与血清TBIL、DBIL呈正相关,与血清GLO呈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血清HA与血清TBIL、DBIL、AST呈正相关,与血清ALB呈负相关;血清PCⅢ与血清TBIL、DBIL、GLO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因此其体液稳态调节比较异常,因此就很容易出现低钠血症,特别是失代偿期。在50多年前就有人研究肝硬化低钠血症,但是临床上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现在随着发病人群有所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进行研究,对此,本文就结合各个文献报道观点,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原因、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元奎  李凌 《药品评价》2008,5(5):226-227
我们应用补阳还五汤合扶正化淤胶囊治疗.肝炎肝硬化67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肝炎肝硬化患者134例,均经血清学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T确诊,男性93例,女性41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代偿期肝硬化76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有肝功能失代偿、脾肿大及腹水,  相似文献   

7.
<正>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终末表现,从代偿期逐步向失代偿期进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复杂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研究显示,代偿期肝硬化到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年进展率约为3%[1],5年死亡率为85%[2]。在现有医疗水平下,唯一可靠的延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生命的治疗方式是肝移植,但由于捐献肝脏短缺、相关费用较高以及手术操作复杂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失代偿期肝硬化进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并发症的病因及治疗措施等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34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口服拉米夫定治疗,随访临床表现、肝功、病毒标志物、HBVDNA及Child-pugh评分、AFP、PT等.结果 26例患者HBV DNA PCR阴性,28例应用拉米夫定患者出现Child-pugh评分减少3分,并发症明显降低,4例出现YMDD变异,继续用药后病情平稳.结论本结果提示乙肝相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安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低钠血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和预后有直接相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纠正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10.
<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终末期肝病,治疗手段不多,病死率很高。研究发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HBV)持续存在并复制,导致肝组织仍然有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脏功能进行性破坏,加重纤维化及门脉高压,促进肝功能衰竭和各种严重并发症出现,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必要进行积极抗病毒治疗[1]。本文总结分析了2003年—2012年长期接受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资料完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跃  赵闯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51-2152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硬化由代偿期转为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约50%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在10年之内发生腹水,75%以上失代偿期患者亦合并腹水。腹水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极易诱发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顽固性腹水患者的2年生存率尚不及5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硬化腹水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相关治疗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脾切除术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钮志林  陈少骥 《江苏医药》2003,29(7):512-513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行脾切除术或脾动脉部份栓塞术后的肝功能观察随访,以探讨稳定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肝功能的方法。方法 对52例行脾切除术、18例行脾动脉部份栓塞术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与同期住院治疗38例患的肝功能状况的观察随访结果加以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脾切除术或脾动脉部份栓塞术后,其免疫功能不受影响,脾功能亢进好转,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得到控制,肝功能得到稳定。结论 脾切除术或脾动脉部份栓塞术能不同程度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患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对稳定患肝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华刚  李勇富  张流  崔艳 《贵州医药》2008,32(7):623-624
内毒素血症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测不同阶段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探讨血清内毒素(LPS)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根据随访12月的存活情况分组。观察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胆固醇等相关以计算MELD评分。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清胆固醇浓度与MELD分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及最佳临界值。结果 MELD分值越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率越高。死亡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率及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血清胆固醇低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及血清胆固醇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825;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6,血清CHOL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5μmol/L;当MELD评分≥26分同时血清CHOL值≤1.5μmol/L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21%和88.15%。结论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生存率的较好指标,血清胆固醇与MELD评分可提高重型肝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对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尧 《医药导报》2001,20(7):444-446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肝硬化患者对抗病毒治疗无效 ,且对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用IFNα治疗是危险的。拉米夫定(lamivudine)副作用小、抗病毒力强 ,临床试验表明 ,拉米夫定对肝硬化甚至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仍可望获得良好效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不是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本文对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概况作一综述。1 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时 ,由于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 ,不断表达和释放抗原 ,因而持续引起肝内的炎症活动 ,使肝内纤维化不断加重 ,最终导致肝硬化。因此 ,对有病毒复制的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收集了4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钠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血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从护理的角度对5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诱发因素主要为摄入不足与排出过多、利尿剂使用不当、长期低钠饮食和多次放腹水。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密切注意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各项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护理和治疗中用药观察,预防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的疗效。方法 55例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病人除接受常规保肝、利尿及支持对症处理外,均同时进行口服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治疗一年。结果有38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69.1%;所有病例未出现因服用阿德福韦酯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能减少并发症,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乙肝肝硬化(HBV-C)的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重点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失代偿期PBC患者16例作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择此时段内16例失代偿期HBV-C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结果 失代偿期PBC组以GLB、ALP、GGT及D-BIL升高明显,发生胆汁淤积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PBC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HBV-C组白蛋白下降更明显、PT延长更明显、PLT下降更明显.失代偿期PBC组自身免疫性指标常阳性.结论 失代偿期的原发性PBC治疗应该以激素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患者治疗仍然应该以抗病毒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的预后略好于PBC.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肝功能进行性损害,肝代谢紊乱,全身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合并感染,感染控制不力,可危及生命。为此本文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均系2000年1月~2002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