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目前针对氨甲环酸药物能否安全有效地降低全髋关节置换的失血量和输血率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氨甲环酸药物用于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69年1月至2013年12月PubMed、Ovid、Elsevier、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发表的有关氨甲环酸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过Meta分析比较氨甲环酸药物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异体输血率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与结论:经过全面严格筛选,共纳入高质量(Jadad评分不少于3分)的随机对照研究1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氨甲环酸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总失血量[WMD=-341.04,95%CI(-508.10,-173.97), P 〈0.001]、术中失血量[WMD=-63.26,95%CI(-111.33,-15.18), P=0.01]及术后失血量[WMD=-229.53,95%CI(-338.11,-120.94),P 〈0.0001],降低输血率[RR=0.45,95%CI(0.35,0.57), P〈0.0001],而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有关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优先选用何种使用方式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及其不同使用方式对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二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拟行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按性别以分层随机分组法分成3组:A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n=20):置换开始时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C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500 mg与10 m L生理盐水混合液。记录各组置换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输血量,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B组及C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在显性失血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隐性失血量方面B组显著小于C组(P<0.05);B组及C组患者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人均输血量,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静脉用药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和静脉应用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47例为局部应用组,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53例为静脉应用组,未应用氨甲环酸的5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局部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局部应用组低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患者术后1、3、5 d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局部应用组高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局部应用较静脉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背景: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疗效和安全性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纤维蛋白黏合剂对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1975年至2012年10月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骨科杂志.中文检索词: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织胶水.采用 Jadad 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 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量,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输血率,患者平均住院日,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度,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总计310例患者,其中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患者为168例,对照组患者为142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后,纤维蛋白黏合剂可明显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的置换后引流量(MD=-386.88,95%CI:-583.66--190.10,P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输血的概率(RR=0.53,95%CI:0.42-0.83,P <0.01).纤维蛋白黏合剂可减少纤维蛋白黏合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MD=-3.56,95%CI:-4.97--2.16, P <0.01),同时改善实验组患者膝关节置换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MD=16.48,95%CI:5.94-27.02,P <0.0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纤维蛋白黏合剂应用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18,95%CI:0.18-7.84,P=0.86).结果证实,纤维蛋白黏合剂可以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引流量及输血率,止血疗效较好,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能够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纱布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纱布组与氨甲环酸纱布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不使用止血带进行手术,普通纱布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氨甲环酸纱布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血红蛋白(Hb)下降水平,以及患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下降水平及输血人数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纱布组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情况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初次)采用氨甲环酸对隐性失血及膝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95例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研究组48例使用1 g氨甲环酸与生理盐水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术后膝关节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查找所有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比较TA和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1年12月3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6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9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失血量:使用TA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总失血量[SMD=-478.48,95%CI(-640.31,-316.64),P<0.00001];(2)接受输血的人数:TA可以减少患者29%的输血率[SMD=0.15,95%CI(0.10,0.22),P<0.00001];(3)术后输血量:TA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输血量[SMD=-1.42,95%CI(-1.75,-1.09),P<0.00001];(4)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TA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DVT的发生率无差异[SMD=0.70,95%CI(0.29,1.74),P=0.43];(5)术后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TA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PE的发生率无差异[SMD=0.57,95%CI(0.13,2.42),P=0.44]。基于系统评价结果,采用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低级。结论 TA和安慰剂相比,可以减少患者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术后输血量,不会增高术后DVT和PE发生率,安全性高;但因原始研究的质量均较低,建议临床上审慎选择使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接受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在松止血带时使用1 g氨甲环酸加至250 ml生理盐水中静点,缝合关节囊时局部注射1 g氨甲环酸;对照组同样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点和局部注射。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引流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术后第7天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以及输血量及输血人数,是否出现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各项检验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出现1例腘静脉血栓,观察组中出现1例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围手术期采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及输血量,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9.
背景:氨甲环酸在减少人工关节置换后出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使用方法及剂量仍存在争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骨科2013年3至10月收治的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男19例,女71例;其中氨甲环酸组30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关节囊缝合后局部关节腔注射浓度为3%氨甲环酸稀释溶液50 mL,60例患者局部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前诊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测量术前及术后术侧膝上10 cm肢体周径,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与结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与术侧肢体周径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2.683,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且不影响置换后肢体周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血源越来越紧张,同时输血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困扰者患者,故寻找一种减少输血并且不增加风险的方法显得很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9例,氨甲环酸组55例,对照组44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置换后间断2 h后放开引流,此后每4 h放10 min。对照组间断夹管引流,置换后48 h均拔出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置换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9例患者置换后3次(3,10,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置换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提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在全髋关节置换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单髁置换术(UKA)失败后翻修所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初次治疗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关方面的异同。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Springer、EMbase、Ovi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医学网等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关于单髁置换术失败后翻修所行TKA与初次治疗行TKA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与非随机对照研究,并运用Rev Man 5.2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回顾性队列研究,NOS评分均为7分,共596例,其中UKA失败后翻修而来的TKA病例238例,初次治疗行TKA者358例。分析显示:单髁置换失败后翻修而来的TKA比初次行TKA再翻修率高(RR=3.30,95%CI:1.09~10.06,P=0.04),而在术后膝关节评分(MD=-4.92,95%CI:-4.36~14.19,P=0.30)、术后关节活动度(MD=-5.58,95%CI:-12.62~1.45,P=0.12)、术后感染发生率(MD=0.55,95%CI:0.17~1.77,P=0.32)及术中失血量(MD=96.03,95%CI:-155.27~347.32,P=0.45)方面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置换后翻修而来的TKA短期内可取得与初次行TKA相似的手术效果,但再翻修率较高;长期结果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灌注氨甲环酸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出血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60例。A组0. 5 g血栓素50 ml松止血带之前顺引流管打入关节腔内,闭管3 h; B组:0. 5 g,0. 9%氯化钠溶液松止血带之前顺引流管打入关节腔内,闭管3 h。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失血量、显性及隐性失血量方面,A组均显著低于B组(P 0. 05);在异体输血量(A组:253. 56±141. 62 ml,B组:427. 13±140. 45 ml)和输血例数(A组:8例; B组:17例)方面,A组均显著低于B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均有所变化,但A组患者改变更加显著,改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也未出现不愈合和愈合延迟等情况。结论应用氨甲环酸术中局部灌注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出血量,减少临床用血,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ANH组和联合组,每组49例。ANH组行术中ANH,联合组采用AN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观察两组患者自体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记录患者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尿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联合组自体输血后Hb、Hct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及术后1d引流量明显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与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输血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间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患者1079例为病例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患者8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细胞比容、术前总蛋白、使用氨甲环酸情况、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血率为5.0%,对照组为23.7%,差异有显著性(χ2=144.83,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术前血红蛋白、使用氨甲环酸、手术时间是影响两组患者输血差异的因素。结论通过合理筛选患者、控制手术时间、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输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膝关节周围混合镇痛药物注射与否(又称"鸡尾酒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方法献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TKA患者术中是否运用"鸡尾酒疗法"的病例对照相关文献,严格按照满足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0篇。资料分析显示,试验组TKA术后1 d及4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低[MD=-1.32,95%CI(-2.26,-0.38),P<0.05;MD=-0.21,95%CI(-0.42,0.00),P=0.05];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所需时间缩短[MD=-22.28,95%CI(-23.58,-20.98),P<0.05];术后关节弯曲可达到90°所需平均时间缩短[MD=-2.49,95%CI(-3.36,-1.62),P<0.05];TKA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尿潴留、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下降[RR=0.57,95%CI(0.44,0.72),P<0.05]。结论 "鸡尾酒疗法"可以缓解TKA术后膝关节早期疼痛,改善抬高,减少术后关节弯曲可达到90°所需平均时间,降低TKA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尿潴留、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局部用药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24例,根据氨甲环酸用药途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静脉注射组(n=116)和局部用药组(n=10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深静脉或肺栓塞、急性肾损伤或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32. 1±14. 0 g/L vs. 131. 7±12. 5 g/L)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02. 6±11. 7 g/L vs. 100. 2±12. 1 g/L)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止血带使用时间(61. 3±10. 5 min vs. 63. 6±9. 8 min)、术中出血量(52. 7±12. 4 ml vs. 54. 5±11. 8 ml)、术后引流量(546. 6±332. 8 ml vs. 582. 3±317. 5 ml)、住院时间(6. 1±1. 3 d vs. 6. 4±1. 6 d),以及术后深静脉或肺栓塞、急性肾损伤或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在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引流量及降低输血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具有禁忌证的患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也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于人工假体安放完毕及缝合关节囊切口后,对照组给予等量氯化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均术后夹闭引流管6 h。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并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ATPP、PT、F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364.35±59.42)ml、(285.76±54.29)ml、(651.42±125.28)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情况。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总出血量,且安全性较高,不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加压冷疗对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失血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术后返病室即刻使用加压冷疗2 h。对照组未使用加压冷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加压冷疗有效性(伤口引流量、总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及安全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冻伤)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总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无冻伤病例。结论:加压冷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治疗,可有效减少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35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45例,第1组为口服氨甲环酸组(O组),第2组为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组(V组),第3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C组)。记录3组患者术中、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观察患者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及皮肤损伤情况。结果 O组和V组,无论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还是隐性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量等均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组和V组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未见肢体静脉血栓。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口服或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降低患者围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口服氨甲环酸更经济、安全,更值得临床提倡。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 < 0.000 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 < 0.000 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