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能否奏效,除了是否对症外,还得讲究服药的时间,这样才能发挥最佳作用。1.清晨宜服补肾阳药、利水湿药、催吐药。2.午前宜服发汗解表药、益气升阳药。3.午后或入夜宜服泻下药。4.入夜时宜服滋养阴血药。5.夜卧时宜服安神药。  相似文献   

2.
应用发汗药、催吐药、泻下药时 ,如药力较强 ,服药应适可而止 ,一般以得汗、得吐、得下为度 ,不必尽剂 ,以免汗、吐、下太过损伤正气。仲景之桃花汤 ,功能温中涩肠止痢 ,并非属于汗、吐、下三法之方 ,然而 ,《伤寒论》原文及 1 994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均着重提出“一服愈 ,余勿服”之“不必尽剂”的用法要求。其道理何在呢 ?试析如下。桃花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下利便脓血的主方。原文如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 )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 ,内赤石脂末方…  相似文献   

3.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4.
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文献均注重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早在《内经》中就有择时服药法的记载,如“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御农本草经》亦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易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6.
择时服药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时服药,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变化节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已出现吐法于“日未出时吐之”的记载。《重辑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的服药法。尤其是宋代以后,择时服药,更是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  相似文献   

7.
鲁红献 《河南中医》2016,(11):1861-1863
仲景指出,在使用峻猛药物时初服药量不能太大,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服药后出现的症状逐渐调整服药量,即"少少加"。如果药中病,即病人服药后出现症状好转就需要减药或停药。同时特别指出,血虚津液不足的患者是禁服瓜蒂散的。应用吐法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体现出张仲景对用吐法时的态度是极其慎重的。尽管仲景在祛邪处方中没直接使用补液养阴之品,但对病邪之寒热虚实把握准确,所用方药更是全面周到,步步为营,解病之法中融入保液之思。药后禁忌生冷、黏滑、臭恶等败脾碍胃之品,五辛、酒酪等辛热伤津之品,以免妨碍人体津液的正常生成。仲景要求服药后做好相应的护理及饮食调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也是保证津液不被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1概述1.1涌吐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催吐,从而消除咽喉、胸膈、胃脘、上焦等部位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即在上之病邪,越之即用涌吐法从上消除病邪。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记有涌吐法主张用瓜蒂散治疗,到宋金时期,涌吐法较大发展,金朝名医张从正扩大了涌吐法的治疗范围,丰富了此法的内容,对涌吐法的发展贡献最大,其后元朝朱丹溪、滑涛。明朝张景岳、李时珍、廖仲醇、傅青主、张路玉等名医都曾用涌吐法。当今亦有不少医家善用此法,历代医家留下的验案说明涌吐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正确,临床科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时辰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中的时辰治疗学是根据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时辰医学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及提高期,并于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中医时辰医学的概念.时辰医学早期应用体现在择时服药的治疗手段上,此法与现代的时间治疗学相似.时辰治疗学包含了因时制宜、择时用药.中药应用则体现在一是开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药物宜于午后服用.二是温和补气的药物,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阴养血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三是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服用;清阴分伏火的药物,宜于入夜服之.  相似文献   

11.
用鼻“服”药,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治寒湿之证用塞鼻疗法的记载;我国古代医生还常以药末入鼻取嚏以开窍,用于病人的急救;或者用麻黄煎汁滴鼻治病;也有人用瓜蒂研末搐鼻,令出黄水以治疗黄疸。至于嗅香以避瘟邪,《诗经》、《离骚》中就有不少描述。这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也有防病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3.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4.
和法和法是解除半表半里病证的治法。如上所述,病在表的治宜汗法,病在里之上焦的治宜吐法,病在里之中、下焦的治宜下法。若病在半表半里,则不可用汗、吐、下法,而只能从半表半里以和解之。如《伤寒论》少阳病篇所谓不可发汗吐下,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等,就是因为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之故。和法适用于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错杂的少阳病证,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从小柴胡汤方来看,主药柴胡具有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的专长,而余药芩、夏、姜、枣、参、  相似文献   

15.
病在膜原的辨正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膜原又名募原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膜原这一术语和邪入膜原的记载 ,如《素问·举痛论》中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王冰注曰“膜 :膈间之膜 ,原 :膈肓之原也。”膜原泛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此后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有如下论述 :“……邪从口鼻而入 ,则其所客 ,内不在脏腑 ,外不在经络 ,舍于夹脊之内……正当经胃关交之所 ,故为半表半里……即所谓横连膜原是也。”从以上所论来看 ,病在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 ,而吴又可所论 ,一方面从主观上为了说明温病与伤寒之别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点明了温疫之邪为病初起时的特异…  相似文献   

16.
在通常情况下,热症宜用凉开水送服,寒症宜用热开水或酒送服,合并症与混合症宜温开水送服,风病宜用骨汁汤送服,胆病宜用獐牙菜汤送服,痰病宜用芫荽子煎汤送服。服药时间:中午及午夜略早之时间服药,能杀胆病之热;上午及初更时服药,能培养增生胃火,克服寒痰;黎明及薄暮服药,则可抑制风势。根据疾病状况,应与药物、饮食相配合,计有如下10种:1、疾病增盛而病势甚剧者,要求服药有效,须在曙光将露,饮食未进前服药。2、治疗下泄风等之药物,宜于午餐前服药,药后再进饮食。3、治疗等火风之药物,宜于午饭半饱和服药,药后再继续进食。4、治疗遍行风所转…  相似文献   

17.
鄢圣英 《国医论坛》1997,12(1):11-12
辩证施护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在药物的煎服法方面,有用水量、用火、服药时间、药量、服药方式方法等不同。凡药质吸水性强、均服或具有清热生津作用的药物大多用水较多;药味较少,吸水性差,或顿服,或温里祛寒的方剂大多用水较少;且祛寒方药多用性温之水,清热方剂用性凉水煎,通阳活血方剂多加清酒。用火有武火、文火、微火及开水浸渍之别.服药大多一日三服,但对胃肠道疾病或病情较重者多昼夜服,下焦病证多饭前服,泻下逐水药多清晨空腹服等等.注重服药后的起居、饮食护理.始终贯穿扶正祛邪和助阳气、存津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历代本草、医籍都记载人参芦具有催吐作用,因而列为催吐类药。发《本草纲目》:“吐虚劳痰饮”。《本经逢原》:“专入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近年如《中国药学大辞典》(1956)、《常用中药学》(1971)、《中药大辞典》(1977)等书中,也将人参芦归入涌吐类药。从以上记述可知人参芦具有催吐和轻度补虚的功效,而催吐作用是其主要方面。然而,人参芦到底有无催吐作用?我们认为应在实践中检验,因为实践是  相似文献   

19.
谈谈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法乃治疗八法之一,现今用之者鲜少,除用于误食毒物救急外,濒临废弃。是法作用机理较复杂,如能探其要领,用之得当,确能起疾救死。笔者近年来施用吐法,每能奏效,兹将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吐法的源流与湮微吐法导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指病邪在上,可用涌吐之法。其次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5条:“病人手足厥  相似文献   

20.
一、太阳病误下太阳病初期,外邪束于肌表,当发汗而解,禁用下法。如44条(《伤寒论》下同)所言:“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若误下,则不仅病邪不解,而且徒伤正气,易造成变证。但下后是否一定发生变证,仲景仍然是依证而辨。如15条:“若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说明虽经误下,而正气较旺,尚能抗邪,邪气不得内陷,病犹在表,仍有外解之机,故仍以桂枝汤以解肌表之邪。若下后(气)“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