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增高.现将有关突发性耳聋与ICAM-1和VCAM-1关系作一综述,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及CD18水平。以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sICAM-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组,UA组高于SA组(P均〈0.05)。结论:ICAM-1、VCAM-1、CD18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正常中期和晚期妊娠及妊高征孕妇血清中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sVCAM - 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30例妊高征 ,32正常晚期妊娠及 30例正常中期妊娠孕妇的血清sVCAM - 1的含量。结果 正常中孕组与正常晚孕组血清sVCAM - 1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妊高征组血清可溶性VCAM - 1比正常组孕妇明显增高 ,P =0 0 0 5 ,且增高与其舒张压呈正相关 ,r =0 5 91,P <0 0 5。结论 sVCAM - 1在妊高征患者表达升高 ,并在引起母体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妊高征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2型(DV2)体外感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培养人HUVEC细胞,用生长良好的2~3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用病毒感染复数(MOI)为1、2、4、8、16的DV2病毒液感染HUVEC,阴性对照组直接以RPMI 1640培养,应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测定DV2感染前和感染后6、12、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性.另以MOI=2的DV2病毒液感染细胞,阴性对照组直接以RPMI 1640培养,于感染后6、12、24、48、72、96 h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HUVEC,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VCAM-1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VCAM-1 mRNA转录水平.结果:当病毒MOI=2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2感染可以促进HUVECs中VCAM-1 mRNA的转录,96 h内均有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正常状态下HUVEC基本无VCAM-1 mRNA转录,感染12 h达到最高峰,12~48 h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DV2 感染HUVEC后, VCAM-1蛋白表达在12~72 h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2感染上调HUVEC的VCAM-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DV2感染诱发患者血管通透性升高和血浆渗漏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霉酚酸酯(MMF)对移植动脉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设Wistar到Wistar大鼠的同系腹主动脉移植对照组、SD大鼠到Wistar大鼠的同种移植组、同种移植MMF治疗组和抗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组。采集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移植动脉组织ICAM-1及VCAM-1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移植动脉组织ICAM-1、VCAM-1表达较弱;同种移植组在排斥反应期间移植动脉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VCAM-1表达强度和数量明显增加,且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MMF治疗组移植动脉仅微弱表达ICAM-1、VCAM-1,同时少有淋巴细胞浸润,与黏附分子单克隆抗体治疗相似。结论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MMF能显著抑制移植肾ICAM-1和VCAM-1的表达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亚硒酸钠(Se)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TNF—α介导单核细胞与VSMC黏附,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VSMC,分别为TNF—α(20ng/m1)及TNF-α(20ng/ml) Se(0.5-2.0μmol/L),孵有24h,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RT—PCR测定ICAM—1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结果:TNP—α可诱导VSMC ICAM—1表达增强;而硒可降低TNF—α诱导的ICAM—1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抗氧化剂硒可抑制TNF—-α诱导的VSMC中ICAM—1的表达,减少单核细胞与VSMC黏附,这可能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的ELAM-1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拈抗剂(IL-1rα)处理或直接用1mmol/L的H2O2刺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小梁细胞ELAM-1的表达。结果 H2O2处理的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中ELAM-1表达呈阳性,高浓度(180μg/ml和600μg/m1)拈抗剂IL-1rα预处理的猪眼小梁细胞ELAM-1表达呈阴性。结论 氧化应激可诱导猪眼小梁细胞表达ELAM-1。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高浓度的IL-1α可拮抗氧化应激对ELAM-1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肠癌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切缘正常结肠组织标本各50例,结肠息肉标本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标本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为细胞膜着色。VCAM-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在手术切缘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在结肠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VCA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组织之间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CAM-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但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CAM-1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Zhao X  Song GM  Xu JL  Wang XJ  Song HM  Q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57-2659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 ,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 :选取 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 ,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 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的含量 ,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塞发病后第 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分别为 16 2 5± 2 2 3ng/ml、172 5±2 2 1ng/ml、194 9± 2 11ng/ml、15 5 9± 2 0 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脑梗塞发病后第 1天到第 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 1水平呈上升趋势 ,之后下降 ;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 ,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殷英  徐米清  张亚杰 《广东医学》2012,33(24):3701-3703
目的检测尿毒症大鼠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探讨ICAM-1在尿毒症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6肾大部分切除术建立尿毒症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CAM-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的表达。同时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可见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细胞水肿、固缩,脑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闭塞。(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ICAM-1蛋白表达低或不表达,模型组大鼠海马区ICAM-1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皮质区ICAM-1阳性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可能通过介导炎性细胞的浸润参与尿毒症脑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4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0例(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38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16例(SAP组).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15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述各组外周血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6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CHD患者随Gensini积分的升高,sICAM-1与sVCAM-1水平有升高趋势(F分别为7.772与9.622,P均为0.000).CHD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和0.487,P均<0.01).AMI组和UAP组的sICAM-1水平((318.0±86.4)μg/L和(334.9±122.6)μg/L)高于SAP组((264.8±86.6)μg/L)和对照组((279.8±145.8)μg/L),P均<0.05.AMI组、UAP组和SAP组sVCAM-1水平((407.8±182.1)μg/L、(446.3±160.4)μg/L、(386.5±104.2)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23.2)μg/L),P均<0.05.结论:sICAM-1和sVCAM-1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前者升高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硫辛酸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B组)60例及健康对照者(A组)60名.B组给予硫辛酸每日600 mg静滴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sVCAM-1等,进行对照研究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 sVCAM-1分别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2、0.366、0.284、0.332、0.433、0.396、0.532、0.314、0.328,相对应的P值分别为0.001、0.008、0.043、0.017、0.001、0.004、0.001、0.025、0.018);B组sVCAM-1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08);硫辛酸干预后B组sVCAM-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2).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硫辛酸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_1(sVCAM_1)水平的影响。方法  6 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辛伐他汀组 (10mg/d ,8周 ) ,分别对两组患者测定用药前与用药 8周后血清ET、NO、sVCAM_1含量及总胆固醇 (TC)水平。结果 ①辛伐他汀组服药 8周后血清ET、sVCAM 1、TC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NO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 (P <0 0 5 ) ;安慰剂组服药前后ET、NO、sVCAM 1及TC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②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sVCAM 1水平的降低与血浆TC含量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TC含量 ,且降低血清中ET、sVCAM 1水平 ,但升高NO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与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V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病情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患者和对照组血浆sVCAM-1和NF-κB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的表达。结果:AMI组、UAP组外周血浆sVCAM-1、NF-κB的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2)。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9,P=0.819)。AMI组、UAP组NF-κB、sVCAM-1表达均高于SAP组,AMI组NF-κB、sVCAM-1表达明显高于UAP组(P=0.000,P=0.000),且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与sV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09)。结论:NF-κB、sVCAM-1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二者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sVCAM-1可能通过促进NF-κB的活化而导致各种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最终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NF-κB作为引发炎症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能上调s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SVCAM-1)水平与老年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老年MS患者40例,非MS患者(NMS组)39例,正常对照组(NC组)32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SVCAM-1、IR程度的差异。结果①M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NMS组(P〈0.05),且两组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VCAM-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M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且随MS组分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VCAM-1 siRNA(小分子干扰RNA)抑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观察对大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构建VCAM-1特异性的siBNA并与慢病毒载体连接;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中,应用蛋白印迹的方法 验证VCAM-1 siRNA抑制VCAM-1表达的有效性;大鼠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局部给予VCAM-1 siRNA,通过蛋白印迹方法 观察VCAM-1表达量变化,应用超声检测和形态学测定,分析术后再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 VCAM-1siRNA可以降低VCAM-1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及颈动脉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VCAM-1 siRNA可减轻再狭窄程度,增加术后管腔内径和局部血流速度,与对照siRN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测定分析血管内膜与中膜面积比(I/M),假手术、内膜切除(CEA)组分别为0..5±0.13、3.99±0.65.CEA后再狭窄明显,与假手术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联合对照siRNA及CEA联合VCAM-1 siRNA的I/M值分别为4.33±0.59、1.79±0.43,VCAM-1 siRNA可以明显减轻再狭窄的程度,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AM-1参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通过VCAM-1 siRNA抑制VCAM-1的表达可以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在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肺血管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研究VCAM-1在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的免疫反应.结果:在正常对照组,VCAM-1大鼠肺组织中呈弱表达,分布于肺泡上皮细胞、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少量的肺内间质. 在实验组,VCAM-1亦表达于上述细胞并呈高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损伤中VCAM-1是肺血管损害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它参与了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检测96例克罗恩病( CD)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细胞黏附分子-1 ( ICAM-1 )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V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CD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均明显增高(P<0. 01). 按疾病严重程度分组,各组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1);按临床特征分组,各组内血浆中ICAM-1 和V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CD患者血浆中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增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与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