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针刺丘墟、悬钟、解溪、阳陵泉穴,得气后在4穴针柄上连接电针仪,随电针的跳动可见足背屈外翻做不自主、节律性的外展运动。结果:本组40例,痊愈13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3.
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跷脉穴对中风偏瘫后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侧上肢均按传统取穴进行针刺,患侧下肢分别针刺跷脉穴(治疗组)和传统穴位(对照组),治疗组下肢接入电针仪,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2.8%;且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跷脉穴对缓解偏瘫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琦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偏瘫患者整体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治疗足内翻。结果:观察组60例中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7%。结论:针刺"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穴位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足内翻是中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采用电针纠翻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0例,取得满意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治疗作比较,现总结如下。1.1一般资料:研究病例均为2012年6月年至2013年12月年在我院神经内科或针灸科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中风且有明显的足内翻症状。随机分为纠翻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40例。  相似文献   

6.
针刺照海穴纠正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内翻是中风偏瘫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笔者近几年在临床上针刺“照海”穴纠正足内翻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27例,女3例;年令在38—65岁之间;发病时间:2个月—3年之间;脑血栓引起偏瘫足内翻者22例,脑出血引起偏瘫足内翻者7例,风心病脑栓塞引起偏瘫足内翻者1例。诊断依据重度:足底与下肢呈90°者。中度:内翻足底与下肢呈125°以下90°以上者轻度:内翻足底与下肢呈125°以上者。正常:为足底与下肢呈180°。治疗方法 (一)针具:用不锈钢制成的28—30号1.0—1.5寸的毫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形灵活选用。 (二)取穴;以照海穴为主,配以交信穴,同时配以足三阴经的公孙、蠡沟、阴陵  相似文献   

7.
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天,通过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Fugl - 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足内翻...  相似文献   

8.
电针陵后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6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足内翻是中风偏瘫患者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电针陵后穴治疗足内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韩新强 《河北中医》2003,25(12):948-948
中风偏瘫是临床常见病。 1 9960 4~ 2 0 0 3 0 4,笔者以针刺血海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3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0例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疾病 ,属于中风偏瘫患者[1] 。其中男 1 9例 ,女 1 1例 ;年龄 3 5~46岁 1 0例 ,5 0~ 72岁 1 8例 ,>80岁 2例 ;缺血性中风 1 4例 ,出血性中风 1 6例 ;病程 <3个月 2 0例 ,>3个月 1 0例 ;左侧偏瘫 1 2例 ,右侧偏瘫 1 8例。1 .2 治疗方法 主穴 :血海。配穴 :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采取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 0min,每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针灸门诊期间 ,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及功能锻炼治疗中风所致后遗症偏瘫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2 7例 ,其中男性 1 6例 ,女性 1 1例 ;年龄 5 2~ 77岁 ;病程 8天~ 1个月 ;左侧偏瘫 1 9例 ,右侧偏瘫 8例 ;除肢体偏瘫外 ,语言及神志均较好。治疗方法针刺 :根据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的原则 ,取穴百会、四神聪、角孙等 ;面部取阳白、颧、颊车、迎香、地仓等 ;上肢取肩、肩骨禺、曲池、合谷穴 ;下肢取居、伏兔、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针刺得气后连接 G680 5 - 1型电针仪 ,用电压 4V,频率 2 0 H…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电针夹脊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5例。在药物治疗和头针治疗的基础上,电针夹脊组选取夹脊穴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均双侧),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常规针刺组参考《针灸治疗学》常规取穴,两组均配合电针,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夹脊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的上肢改良Ashworth分级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夹脊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组,其中以下肢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15.
电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 2年来利用电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 3 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 0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 1 6例 ,女 1 4例 ;年龄最小 3 5岁 ,最大 82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半年。2 治疗方法取穴 :主穴为合谷 (双 )、太冲 (双 ) ,配穴为患侧风池、地仓、四白。治法 :以上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 2 8号、1~ 5寸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 ,患侧风池、四白、地仓 ,针刺得气后 ,采用G680 5 A电针仪正负电极接同侧合谷、太冲穴 ,输出连续波 ,电流大小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 ,1 0天为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 3天。3 治疗结果痊愈 (眼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穴取患侧风池、然谷、照海及风府,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足内翻角度、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前两组健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患侧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P<0.01,P<0.05),观察组健侧厚度治疗前后相当(P>0.05),而对照组健侧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与健侧相当(P>0.05),观察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其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 1 996年 4月~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中风偏瘫 78例 ,运用头针配合点穴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 ,男性 5 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最小 3 5岁 ,最大 82岁 ;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8个月 ;疗程在 3个月以内者 5 5例 ,4~ 6个月者 1 5例 ,6个月以上者 8例。全部病例都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 ,并进行CT检查核实 :左侧偏瘫 45例 ,右侧偏瘫 3 3例 ,其中缺血性中风 5 9例 ,出血性中风 1 9例。全部病例都经中西医抢救 ,病情缓解后进行治疗。2 治疗方法头针主穴 :前后正中线中点后移 0、5cm为运动区上点 ,至运动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俞穴、患侧京骨穴.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足内翻角度、berg平衡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合并头部电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肢肌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予即推拿合并头部电针治疗,B组30例予头部电针合并患侧肢体电针治疗,C组30例予单纯头部电针治疗,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Lovett肌力6级分级法评定肌力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A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分提高明显优于C组(P<0.05),A组略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的疗效均高于C组(P均<0.05)。结论推拿合并头部电针能较好地促进缺血性中风偏瘫后患侧肢体肌力的提高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阳陵泉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为胆经合穴、胆腑之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之筋会.其穴位特性与中风偏瘫病机契合,无论对机体的局部治疗还是整体调节都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现代临床应用中,阳陵泉多用于中风偏瘫后痉挛状态、足内翻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在现代研究方面,阳陵泉可调节相关的生物因子,激活中风偏瘫患者相关的脑区,促进脑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