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高度关注,如何合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循证医学证实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依次为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1]。1卒中单元1.1践行现代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认识的基本观点。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是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认识疾病,用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及生物大分子上的变化来解释疾病。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调用整体的观点看待疾病现象,既重视人的生物…  相似文献   

2.
钙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但其对脑梗死病死率及神经损害的影响报道尚少.1998年6月~2000年8月,我院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来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等途径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而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8例,动态观察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占脑卒中的70%~80%,猝死率更是高达80%以上,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疾病,给人体带来显著持久的伤害,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和寻求新的诊疗方法。随着对脑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兴奋性毒性、相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参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微RNA(miRNA)是近年来研究较为热门的小分子物质,参与神经系统多种生物进程,它的异常表达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密切关联。目前关于miRNA在脑卒中的具体机制及潜在治疗作用尚不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探明。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其病理过程复杂,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IS的治疗仍以治疗时间窗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为主,但易受时间窗较窄的限制;神经保护剂于临床前研究虽有较佳效果,但在临床研究中无明显疗效;而通过预防IS的致病因素达到降低IS的发生风险可能为防治最佳策略,但存在药物使...  相似文献   

7.
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神经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绝经前期妇女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远低于相应年龄段的男性 ,而绝经期后女性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1] 。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使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 ,组织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亦明显减轻[2 ,3 ] ,说明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几年来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雌激素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雌激素是一种甾体类激素 ,人体内的雌激素有雌二醇、雌三醇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监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图可分为七种类型:生理波改变13例(13.83%);混合型3例(3.19%);局限性慢波30例(31.91%);两侧额部慢波10例(10.64%);两侧慢波25例(26.60%);广泛性慢波(6.38%);正常波7例(7.45%)。颈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病变部位多显示局灶性慢波和懒波。椎动脉系统病变的患者,图形呈双侧枕部弥漫性慢波发放。14例伴有发作性抽搐的患者,图形多呈局灶性阵发。高幅θ波、δ波节律与活动,1例患者额部可见棘波发放。说明脑功能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脂质氧化、氧自由基生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胆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它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保护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该文对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胆红素对缺血性脑卒中起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CVD),又名脑梗死,多因脑动脉血管严重的狭窄、痉挛或完全阻塞所致。在急性期通过药物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后可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逐渐稳定,但存活者致残率高,仅有30%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日常工作,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最主要的后遗症。大量的研究显示,针灸对缺血  相似文献   

11.
轻微脑卒中不是一个单独的诊断名词,它包括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代表的,以轻微的卒中发作形式出现的,事后没有或仅有轻度后遗症的一组病症。轻微脑卒中大多属于缺血性卒中范畴,可以说,它就是“卒中先兆”。  相似文献   

12.
马春林 《医学文选》2000,19(3):384-386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老年残废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已将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1]用于脑保护治疗,国内目前常用的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近年来中药制剂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1 缺血性脑卒中脑神经细胞损害的机制及干预措施1.1 钙超载 因大量Ca 内流,使细胞内Ca 超载,激活细胞内酶系统导致神经元的磷脂膜、细胞骨架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引起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被认为是脑细胞损伤的共同途径。Sirmkowicz等早在1981年即发现,脑缺血时细胞膜钙通道…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兴奋神经毒性、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氧化应激、炎症、凋亡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制剂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银杏萜类内酯提取自银杏叶,而银杏内酯B是萜类内酯中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能力最强的单体,其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银杏内酯B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于旭 《中外医疗》2014,(8):67+69-67,69
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以便为在诊断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查找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所有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地询问并记录患者既往病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家族性脑血管病以及既往卒中史等,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率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既往卒中史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当在发病早期就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罗永坚 《医学文选》2000,19(5):768-77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急症。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因此研究不断改进与提高对 AIS的诊治水平极其重要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康复手段 ,关键强调早期治疗。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支持治疗   AIS病灶之核心周围的脑组织水肿是继发的病理改变 ,可导致脑疝形成 ,为早期死亡原因。这期间高渗脱水剂治疗可有效防治 ,若与利尿剂合用可增强降颅内压作用 ,有利于减轻心肺负荷和肾毒性。无效应及时外科手术减压。1.1 监测血压 无论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急性卒中患者的血压均有一短时间的升高 [1 ]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研究2012年1至2013年6月100例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患者发病后≤6 h就诊,50例患者发病后6 h入院。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就诊时间,分析就诊时间与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就诊时间在起病后≤6 h和6 h的入院患者的预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出院1年后的随访,不良结局中死亡状况、复发率、再次入院率≤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优于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能否及时就诊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以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及神经损伤的难治性等因素倍受神经科学者关注.目前各国学者愈来愈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研究.国内外西医及传统中医药学均对此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家庭支持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对2001年7月在该校两所教学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9例的住院病历进行收集,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在家中发病的患者占89.30%,是主要的发病地点;不同性别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有73.80%的患者在起病后超过24 h方能到医院治疗,只有26.20%的患者在起病24 h内到医院获得专科监护及治疗,起病6 h入院的患者其预后较好,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烟者预后较不吸烟者差(P<0.05);住院的时间较长,家庭经济越好,家属越重视,患者越易康复;家庭护理(包括生理护理、心理护理、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的及时就诊、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FPG〈7.0mmol/L的108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NGR组,对照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观察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第4、12周对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NIHSS评分。结果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41.7%)IGT患者,19例(17.6%)DM患者,44例(40.7%)NGR患者。对照组NIHSS评分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IGT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IG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而且复发后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更高,因此预防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尤为重要。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药物预防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可预防的严重疾病之一,积极的预防往往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