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性血友病 (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 ,是由于血浆中vW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质或量的异常而致。vWD具有高度异质性 ,其诊断必须依靠vWF质和量的检测 ,特别是 1型和 2AvWD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定困难。我们探讨了vWF胶原结合试验 (vWF∶CBA)在vWD的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vWD患者 2 6名 ,均为苏州大学附属一院门诊病例 ,1型vWD 10名 ,2A型vWD 10名 ,3型vWD 6名 ,根据1994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vWD的诊断和分型标准而确诊[1 ] 。 2 0名正常献血员作为对照研究。2 试剂和仪器 Ⅲ…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和DVT患者抗活化的蛋白C和抗磷脂抗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河南省部分汉族动、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抗活化的蛋白C(APCR)和抗磷脂抗体 (APA)检测 ,以了解APCR和APA在部分血栓性疾病患者中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脑梗死 (CI)患者 3 6例 ,男 2 1例 ,女 1 5例 ,年龄 2 7~ 83岁 ,平均年龄 58岁 ,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 3 0例 ,男 1 9例 ,女 1 1例 ,年龄2 4~ 71岁 ,平均年龄 4 9岁 ,均经静脉造影确诊。以上均为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 997年 3月~ 1 997年 1 2月的住院或门诊患者。正常对照 60…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启动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纤维蛋白原 (Fg)Bβ启动区单核苷酸多肽性(SNP)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我们在广东汉族人群中选择了FgBβ启动区三个SNP位点 - 14 8C T、- 4 5 5G A、- 85 4G A ,观察了这些基因位点之间相互关系及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1 对象 病例选自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3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2 0 2例。按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脑梗死诊断和分类。对照组 (NC)为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共 2 0 4名 ,均为广东籍汉族。2 方法2 .1 DNA模板的制备 …  相似文献   

4.
75例血栓性疾病六项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T、APTT、TT、Fib、FDP、D 二聚体作为反映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检测指标已开展多年。本文通过对 75例血栓性疾病的检测发现 ,该类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检测对象 脑血栓形成 30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6 4 8± 8 3y ,全部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外伤 2 5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38 7± 4 3y ,包括脑实质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合并硬膜下血肿 ) 18例 ,非脑实质伤(硬膜下血肿 ) 7例。以上两组正常对照 30例 ,男 2 0例 ,女10例 ,年…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肺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检测了肺癌 2 4例血浆 D—二聚体水平 ,以了解肺癌患者常伴凝血及纤溶异常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象组 2 0例 ,年龄 32~ 6 8岁 (5 1岁± 3.5岁 )均为我院健康职工体检者。肺癌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 ,年龄35~ 81岁 (5 5岁± 4 .5岁 ) ,其中 期 8例 , 期 16例 ,均经临床、病理和影像检查确诊。1.2 检查方法 采静脉血与 0 .12 9mol/ L 枸橼酸钠混匀 (9∶ 1比例 ) ,以 4 0 0 0 r/ min速度离心抽取血浆待检。D—二聚体检测采用 EL ISA法 ,试剂…  相似文献   

6.
陈燕  常志文 《新医学》2004,35(7):413-41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 6、白介素 10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2 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中白介素 6、白介素 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白介素 6分别为 (2 2± 5 )ng/L ,(8± 3)ng/L ,(4± 2 )ng/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0 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白介素 10分别为 (7 4±2 9)ng/L ,(4 1± 1 9)ng/L ,(1 9± 0 7)ng/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4 8)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8)。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 6、白介素 10的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采用ELISA方法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本组 6 2例均为 2 0 0 0年 7月至 2 0 0 2年 1月本院血液科就诊或住院的患者 ,均为初诊未治患者 ,其中男 4 1例 ,女 2 1例 ,年龄 14~ 70岁 ,中位年龄 38岁。其中MDS患者 34例 ,包括RA 7例 ,RAS 8例 ,RAEB 8例 ,RAEB t 11例 ;AML患者 2 8例 ,包括M2 5例 ,M39例 ,M4 6例 ,M58例。2 正常对照 均为健康献血员 ,共 10名 ,其中…  相似文献   

8.
网织血小板测定在诊断血小板减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织血小板 (RPs)是一种新生的血小板 ,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 ,能反映骨髓血小板的生成状态。本文通过测定网织血小板的百分率和绝对值 ,对区分一系列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正常健康人 5 0例 ,其中男 30例 ,女 2 0例 ,年龄 18~ 72岁。血小板计数均在 (10~30 0 )× 10 9/L之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 4 8例 ,男 38例 ,女 10例 ,年龄 2~ 6 5岁 ,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慢性再障 (CAA)患者 10例 ,急性白血病患者 16例 ,均经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及…  相似文献   

9.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 ] 。目前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增高为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但对凝血因子Ⅷ、Ⅴ、Ⅹ、Ⅺ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意义尚未阐明。我们对16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进行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测定 ,以探讨这些凝血因子活性升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为诊断、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为了解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所有AIS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共 16 0例 ,男 85例 ,女 75例 ,平均年龄 6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的狼疮抗凝物质 (lupusanticoagulant,LA)、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 -resistant,APC -R) ,探讨LA、APC -R与易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ACLFuturaPlus型全自动血凝仪对 2 37例易栓性疾病 (包括 90例脑梗塞、59例冠心病、57例高血压、31例深静脉血栓 )和 60例正常对照进行LA、APC -R测定。结果 脑梗塞组LA阳性者有 41例 (45 .6 % ) ,APC -R阳性者 3例 (3 .3 % ) ;冠心病组LA阳性者有 2 4例 (40 .7% ) ,APC -R未见阳性 ;高血压组LA阳性者有 2 2例 (38.6 % ) ,APC -R阳性者有 4例 (7.0 % ) ;深静脉血栓组LA阳性者有 1 3例 (41 .9% ) ,APC -R阳性者 1例 (3 .2 % )。对照组未见阳性。结论  易栓性疾病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LA可能是引起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APC -R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椎炎 (AS)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试验检测AS患者的 12项免疫学指标 ,现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 :195例AS患者 ,男 164例 ,女 3 1例 ,年龄19~ 46岁 ,均符合AS的诊断标准[1],病程 3个月~ 2 1年 ,排除其他疾病 ,正常对照 3 0名 ,男 18名 ,女 12名 ,年龄 2 0~3 5岁。均检测白细胞抗原 B2 7(HLA B2 7)、抗链O(ASO )、类风湿因子 (RF)、C 反应蛋白 (CRP)、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及补体C3 、C4 。2 方法 :各取静脉血 8ml分装 2个试管中 ,其中一试管肝素抗凝 ,常…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基因异常糖尿病临床预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拟建立基因序列检测的糖尿病 (DM )临床预报方法。方法 对 10 4例糖尿病患者和 5 0例正常无DM家族史对照者 ,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3 161~ 3 610基因片段直接测序。结果  10 4例DM患者有 2 .88%同时出现mtDNA3 497C→T、3 5 71C→T点突变 ,和 3 2 90T→C点突变 ;1.92 %出现 3 42 1G→A基因突变。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3 497C→T、3 5 71C→T位点同时突变 ,或同时合并其他基因突变 ;3 3 16G→A位点突变合并 3 2 90T→C或其他错义基因突变时与DM有关。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 (DVT)是一常见的血栓性疾病 ,其发生、发展同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密切关系。本文测定DVT病人血浆中的部分纤溶系统检测指标 ,并与正常健康人对照 ,以探讨这些检测指标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病人组 :3 8例DVT患者 ,系本院住院或门诊病人 ,经静脉造影等相关项目检查和临床确诊 ,未经溶栓治疗 ,平均年龄 45 0± 10 0岁。对照组 :40例经体检为健康志愿者 ,平均年龄 3 7 0± 7 5岁。两组均为男女各半。1 2 试剂与仪器1 2 1 tpA/PAI活性诊断ELISA试剂盒 ,FDP、D 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AC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老年病房收治的年龄≥60岁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急性脑梗死20例,深静脉血栓26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选取该院体检中心年龄≥60岁的健康体检者5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外周血抗β2-GP1抗体、ACA水平。比较两组抗β2-GP1抗体、ACA的水平及阳性率;比较不同类型血栓性疾病患者抗β2-GP1抗体、ACA的水平及阳性率;分析抗β2-GP1抗体、ACA对老年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抗β2-GP1抗体、ACA的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类型血栓性疾病患者抗β2-GP1抗体、ACA的水平及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抗β2-GP1抗体、ACA诊断老年血栓性疾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和0.861。结论抗β2-GP1抗体、ACA与老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对老年血栓性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过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患儿血浆、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血浆可溶性c kit受体(SCD117)及干细胞因子 (SCF)水平 ,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 对象 外周血标本取自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的 5 5例再障患儿 (符合再障诊断标准[1] )。其中急性再障 12例 ,慢性再障 4 3例 ,男 30例 ,女 2 5例 ,中位年龄 10 .3岁 ,病程 15d~ 2年。脐血标本取自 5 3名顺产分娩正常足月新生儿 ,其中男 30名 ,女 2 3名 ,胎龄 38~ 4 0周 ,出生体重为 2 80 0~ 4 0 0 0g。其母妊娠期及分…  相似文献   

16.
von Willebrand 因子胶原结合试验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vonWillebrand因子 (vWF)功能的方法。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vWF与胶原的结合能力。 结果 该法敏感性为 0 0 0 1U/ml,批内和批间变异为3 34%和 6 70 %。 2 0名正常人血浆的胶原结合试验 (vWF :CBA)值为 (90 2 4± 2 2 87) %。 5 4例初步诊断为血管性血友病 (vWD)患者vWF :CBA值为 (31 94± 2 7 36 ) % ,10例 1型vWD为 (35 2 2± 2 0 0 2 ) % ,10例 2A型vWD为 (8 74± 6 38) % ,6例 3型vWD为 (0 70± 0 5 8) % ,以上各组值均低于正常值 (P <0 0 1) ;2A型vWD患者vWF :CBA值小于 1型vWD(P <0 0 1)。 结论 vWF胶原结合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准确反映vWF功能的实验 ,为研究血管性血友病 (vWD)和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可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4 - 0 1~ 2 0 0 4 - 12住院的糖尿病肾病 (DM)患者男 4 5例 ,女 35例 ,年龄 4 5~ 75岁 ,病程 4~ 2 0 a。均具备 :1符合1999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尿蛋白定性 3次以上阳性 ,持续 2 4 h尿蛋白 >0 .5 g,血尿素氮、肌酐在正常范围内 ;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蛋白尿 ;4患者均意识清 ,能正确表达注射后感受 ,腹部无疤痕 ,皮肤颜色正常。1.2 方法 采取患者自身对照方法 ,每日注射 2次 ,早晚选择不同注射部位、不同注射方法 ,共 10 d,均使用 1ml注射器 ,注射间距 2 cm。早 :采用传统注射方法。消毒脐周上 (下 )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V)患者内源性红系集落 (EEC)生长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培养 2 6例PV患者及 19名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EEC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8例PV患者及 10名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nnexinⅤ并分析其与EEC之关系。结果 ① 2 6例PV患者中 2 5例 (96 .2 % )检测到EEC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EEC检出率为 0。②PV患者的EEC数、EEC/Epo依赖CFU E(EEC率 )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 .6 0 8,P =0 .0 1) ,EEC率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ALP)指数无明显相关性。③EEC与血清Epo水平无相关性 (r =0 .5 18,P =0 .12 5 )。④ 15例PV患者应用羟基脲(HU)和 (或 )干扰素 (IFN)治疗 ,治疗前EEC率与达完全缓解 (CR)所需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r=0 .6 5 1,P=0 .0 0 9) ,与缓解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r=- 0 .5 92 ,P <0 .0 2 )。⑤ 7例应用HU和 (或 )IFN治疗的PV患者 ,血常规恢复正常后EEC及EEC率均减低。⑥EEC率与血栓栓塞发生率呈正相关 (r =0 .5 2 4 ,P =0 0 1)。⑦PV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V患者中EEC与骨髓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 (r=- 0 .192 ,P <0 .0 4 5 )。结论 EEC特异性见于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出血组 ( 5 2例 ) ,脑梗死组 ( 3 8例 ) ;正常对照组 3 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 2 4h、10d及 2 0d时采集血清标本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标准进行。结果 :脑出血组、脑梗死组2 4h内、10d及 2 0d时血清NSE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1) ,并且出血组较梗死组增高更为显著 (P <0 0 1)。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血清中NSE高于轻、中度者 (P <0 0 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清NSE明显升高 ,病情严重者血清NSE增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1993年 ,Dahlback等[1] 发现静脉血栓患者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现象。在欧洲 ,已证实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 (FⅤL)G16 91A突变是遗传性静脉血栓的主要机制之一[2 ,3 ] 。我们研究了我国汉族人脑血栓(CT)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患者APCR和凝血因子Ⅴ(FⅤ )基因突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1.1 FⅤ基因检测 :健康人组 :共 10 5名 (上海地区 6 0名 ,苏州医学院DNA检测用标本 4 5份 ) ,经体检无器质性病变 ,无用药史。CT组 :共 10 2例 (上海地区 5 7例 ,苏州医学院DNA检测用标本 4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