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范雯  陈长征  李菲  邢怡桥 《眼科研究》2011,29(12):1125-1129
背景目前国外已将医用纤维蛋白胶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植片的固定,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回顾性研究已有报道,但单个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和缝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高等级的研究证据。方法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Embase(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Cochrane协作网“CENTRAL”数据库(2010年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并采用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会议文献及检索检出文献的参考文献,最大限度地收集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和缝线相关的临床RCT文献,采用Jadad量表评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统计学分析,用Meta分析对纤维蛋白胶和缝线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植片固定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为手术时间、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和缝线相关的RCT文献6篇,发表于2004--2010年,研究文献来自中国、新西兰、瑞典、以色列、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发表文种均为英文。纳入文献的Jadad评分为4~5分,总样本量377例401眼。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缝线固定法相比,纤维蛋白胶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植片的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MD=14.23,95%CI(-16.18~-12.29),P=0.00]并降低复发率[RR=0.49,95%CI(0.26~0.95),P=0.03]。在植片裂开或丢失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3.41,95%CI(0.85~13.68),P=0.08]。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黏合植片代替缝线缝合植片疗效好,操作简单。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有待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术中丝裂霉素不同留置时间的效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中同一浓度的丝裂霉素棉片留置没时间对降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翼状胬肉64例80眼随机分成两组,术中以0.02%丝裂霉素棉片分别留置于角膜缘3分钟(30眼)和5分钟(50眼),术后随访22-27个月。结果 两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67%(2/30)及4.00%(2/50)。两组间对比,(χ^2=0.2807,P>0.0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可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0.02%丝裂霉素棉片术中留置3分钟与5分钟,术后复发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故术中仅用3分钟棉片留置即可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滴眼剂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效果。方法: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一组术后局部滴用1%环胞霉素A滴眼剂,另一组术后局部滴用0.05%噻替哌滴眼剂。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环胞霉素A组有一例复发(复发率5%),噻替哌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10%),均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复发率(30%~88%)明显降低。结论: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胬肉组织增生,降低复发率。眼科学报1999;15:91—92。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纯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方法。方法667例(718眼)翼状胬肉,采用上述三种术式治疗,术后随访5~20个月观察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单纯胬肉切除术组62例(62眼),6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9.68%。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430例(462眼),3眼复发,复发率0.65%。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组175例(194眼),2眼复发,复发率1.03%。单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复发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其复发率与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相比无明显优势。两者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单纯胬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 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新鲜羊膜移植及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137例(167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48例行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5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C组66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月~60月,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48眼中16眼复发,复发率33.33%;B组53眼中8眼复发,为15.09%;C组66眼中3眼笔发,复发率为4.55%;A组与B组比较(X^2=4.47,P〈0.05);B组与C组比较(X^2=3.9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自体角膜缘于细胞移植可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随机采用自体角膜移植移植术(甲组)与结膜移植术(乙组)治疗95例(105眼) 翼状胬肉,术后随访观察6-12月,结果:甲组复发率为1.85%,乙组为17.65%,经X^2检验,甲组复发率低于乙组。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纯羊膜移植与联合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翼状胬肉85例(93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44例(45眼)行羊膜移植术,B组41例(48眼)行自体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治愈情况及复发率。结果A组有4眼复发,其中有3眼是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8.89%(4/45)。B组仅1眼复发,复发率为2.08%(1/4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有利于翼状胬肉术后的眼表重建,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羊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8.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复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器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对33例(41只眼)翼状胬肉在术中一次性应用0.02%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7~32月(平均7.9月),有2例(2只眼)分别于术后6月及11月复发(复发率4.88%),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有效、安全、简单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十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对95例(109眼)初发翼状胬肉行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刚含0.02%丝裂霉素C棉片在裸露的巩膜上放置5min。随访6~48个月.结果109眼中复发2眼,复发率为1.83%。主要并发症为结膜伤口延迟愈合和浅层点状角膜炎等。结论自体角膜缘十细胞移植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是治疗初发冀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晓晴  魏锐利 《眼科》2016,25(3):175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bevacizumab)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设计 Meta分析。研究对象 国内外于从2001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发表的以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采用贝伐单抗与对照组相比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0和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指标 贝伐单抗用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比值比(OR)。结果 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98眼。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组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34~1.05),P=0.07,I2=7%];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 (0.38~1.22),P=0.19, I2=0%]。结论 在翼状胬肉治疗中,应用贝伐单抗不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提出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与术中角膜瓣蒂的位置有关,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大。目的系统评价LASIK术中鼻/颞侧蒂和上方蒂角膜瓣对术后干眼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并选择关联检索词对199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比较LASIK术中不同位置角膜瓣蒂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中纳入的关联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周及3、6、12个月时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及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Jadad量表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若纳入的各项研究无异质性(即P≥0.1,异质性检验,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0篇,其中3篇未分别给出术后各组结局指标的详细资料,故予以排除,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条件纳入,共331例652眼。纳入的文献经Jadad评分均为3分以上,其中5篇文献530眼对BUT进行评价,7篇文献652眼进行SchirmerI试验,4篇文献320眼对术后角膜知觉进行了评价,文献之间均无明显异质性(,〈50%)。Meta分析显示术后第1周上方蒂组的BUT明显短于鼻/颞侧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42,95%CI:-0.79~-0.06,P=0.020),而在术后3个月和6~12个月2个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鼻/颞侧蒂组角膜敏感性明显高于上方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62,95%CI:-1.09~-0.19,P=0.005),而在术后1周和6~12个月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SchirmerⅠ试验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中保留鼻侧或颞侧角膜瓣蒂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今后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光动力学疗法联合雷珠单抗对比雷珠单抗单独治疗湿性AM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Meta分析.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26眼,其中单纯注药组323眼,联合治疗组303眼.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原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最佳矫正视力(EDTRS):治疗1年后,单纯注药组视力改善效果好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84,95%CI(0.25~5.43),P<0.05].其中单纯注药组比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个视标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 MD=0.66,95%CI(0.45~0.96),P<0.05];而2组最佳矫正视力丢失≥15个视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37,95%CI(0.78~2.41),P>0.05].②中央视网膜厚度:治疗1年后,2组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17,95%CI(-25.64~31.97),P>0.05].③病灶大小:治疗1年后,2组病灶大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4,95%CI(-0.38~0.86),P>0.05].④注药次数:治疗1年后,2组注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 MD=-1.00,95%CI (-2.56~0.56),P>0.05].⑤并发症:视网膜出血:联合治疗组比单纯注药组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65,95%CI(1.04~6.71),P<0.05].结论 单独雷珠单抗相比光动力学疗法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的效果更好,但在视网膜厚度、病灶大小、注药次数方面,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并发视网膜出血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贝伐单抗(bevacizumab)和曲安奈德(TA)已广泛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治疗,但由于二者单独治疗都存在一些弊端,因此一些学者尝试二者联合治疗,但其疗效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TA与单独注射bevacizumab治疗DME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bevacizumab联合TA与单独注射bevacizumab治疗DME短期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文献进行二次分析,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原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的疗效结局指标包括中央黄斑厚度(CM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安全性评价指标为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连续变量的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作为合并效应量,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man 5.0软件对效应合并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9篇RCTs文献,共66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2周、18周时bevacizumab联合TA组CMT改善程度优于单独注射bevacizum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44.69,95%CI:25.27~64.11,P〈0.000001;WMD=-66.86,95%CI:40.67—93.05,P〈0.000001),而在治疗后6周及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5.40,95%CI:-4.04—34.85,P=0.12;WMD=-2.57,95%CI:-19.62—24.75,P=0.82)。治疗后6周时bevacizumab联合TA组BCVA(LogMAR值)的改善值优于单独注射bevacizum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4,95%CI:-0.08--0.00,P=0.05),而在治疗后12周、18周及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0.04,95%CI:-0.12~0.05,P:0.36;WMD=-0.04,95%CI:-0.11~0.03,P=0.28;WMD=0.03,95%CI:-0.05~0.12,P=0.45)。两种治疗方式间术后一过性前房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9,95%CI:0.49~1.60,P=0.70),bevacizumab联合TA组继发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为(30/327),单独注射bevacizumab组治疗眼未发生继发性高眼压。结论Bevacizumab联合TA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DME在减轻黄斑水肿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独注射bevacizumab组,但两种方法在改善BCVA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Bevacizumab联合TA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发生继发性高眼压的风险高于单独注射bevacizumab应用组,但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能够控制。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上正在广泛开展各种角膜移植术以治疗圆锥角膜,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备受关注。目的探讨临床研究中DLKP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library)、荷兰医学与文摘(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对有关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与非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质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已发表的关于DLKP和PKP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11篇,样本量2950眼,其中RCT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结果显示,DLKP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5的眼数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84~0.99,P=0.030);两组BCVA≥1.0者差异不明显。DLKP组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数较PKP组更偏向于近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0,95%CI:-1.43~0.23,P=0.150),而术后散光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平均数(WMD)=0.21,95%CI:-0.48~0.91,P=0.550];在保护角膜内皮方面,DLKP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多于PKP组;在移植排斥反应方面,DLKP组术后总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较PKP低(RR=0.47,95%CI:0.27~0.80,P=0.006),尤其是内皮型移植排斥反应,DLKP组基本不发生(RR=0.06,95%CI:0.01~0.31,P=0.001)。结论PKP在术后BCVA和屈光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DLKP术后发生内皮型排斥反应和内皮衰竭的概率低,安全性更好。因此,DLKP为治疗轻度、中度圆锥角膜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和SMILE治疗近视术后角膜敏感性的差异。方法Meta分析。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比较FS—LASIK和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中央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数差(WMD)(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198例(316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S.LASIK和SMILE中央角膜敏感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WMD=O.28.95%CI:-0.73~1.29,P〉0.05);然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者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WMD-14.56,95%CI:-23.79~-5.34。P〈O.01;WMD=-15.29。95%CI:-22.46--8.11,P〈0.01;WMD=-13.12,95%CI:-18.77~-7.46,P〈O.01;WMD-3.45,95%CI:-5.72~-1.18,P〈0.01)。结论与FS.LASIK相比,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下降幅度可能更小,恢复更快:术后6个月时。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仍高于FS-LASIK。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新鲜羊膜移植,及单纯性胬肉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胬肉的病人83眼随机分A、B、C三组,A组26眼用单纯切除术,B组28眼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手术,C组29眼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术后随访六月至一年,观其复发率。结果A组26眼中有8眼复发,复发率30.76%,B组28眼有5眼复发,复发17.85%,C组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6.89%。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B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明显有效的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羊膜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我们进行Meta分析进行比较.计算机扩大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disc,CNKI.等数据库获得数据.通过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羊膜移植联合MMC显著降低了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但是否会增加术后的并发症仍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入选的6项临床试验均报道了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包括882眼,3项临床试验报道了术后并发症情况.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羊膜移植联合MMC组复发率为5.41%,只进行羊膜移植组复发率为16.89%,相对危险度为0.32,95%可信区间为0.19-0.56,Z值为4.06,P〈0.001.2项研究报道了术后早期点状角膜炎的发生情况,羊膜移植联合MMC组与羊膜移植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7.14%和0.00%,相对危险度为12.11,95%可信区间为1.62-90.76. 结论:与羊膜移植相比,羊膜移植联合MMC联合治疗翼状胬肉显著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成拾明  周霞  李岩  许玲 《眼科研究》2012,30(12):1135-1138
背景睫状肌麻痹后医学验光是目前准确测量屈光不正度数的主要方法。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阿托品和托吡卡胺各有优缺点,环戊通(盐酸环喷托酯)是一种新的选择,但目前尚缺乏对各种药物睫状肌麻痹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的研究结果。目的系统评价环戊通与阿托品对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的差别。方法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80年1月至2011年5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环戊通与阿托品睫状肌麻痹效果比较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最终指标为环戊通与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后的检影结果及残余调节力,用屈光度“D”表示。采用RevMan5.1.0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95%可信区间(c,)为分析统计量。结果共有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研究,研究设计包括队列研究和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1232眼。分析结果表明,环戊通与阿托品在远视儿童睫状肌麻痹后的检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1,95%CI:-0.47~0.06,P=0.13);环戊通与阿托品应用后近视儿童的检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0,95%CI:-0.36~0.15,P=0.43);二者在屈光不正儿童睫状肌麻痹后的残余调节力研究表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30,95%C1:-0.10~0.71,P=0.15)。结论环戊通与阿托品在儿童睫状肌麻痹方面的效果相同,在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中可相互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翼状胬肉760例术后复发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后单纯巩膜暴露法、羊膜移植法及带蒂结膜瓣转移术3种手术方式对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随访门诊2009~2011年749例(76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情况,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并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11.43%(24/210);羊膜移植法复发率5.19%(7/135);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复发率3.37%(14/415)。3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1,P=0.0003),其中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复发率较低,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10,P=0.34)。结论羊膜移植法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疗效相近,较之单纯巩膜暴露法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