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体会(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大 ,术后病残及死亡率较高 ,而其手术成功与否与麻醉处理的好坏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兹将我院近 4年中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MRI或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 10 2例 ,男 4 5例 ,女 5 7例 ,年龄 2 4~ 6 9岁 ,前交通动脉瘤 39例 ,后交痛动脉瘤 4 7例 ,大脑中动脉瘤4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 4例 ,大脑前动脉瘤 3例 ,颈内—眼动脉瘤 2例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例 ,基底—小脑上动脉瘤 1例。1·2 术前情况  72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6岁。患高脂血症10年,糖尿病2年,否认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患者于2003年1月初始无何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性、电灼样剧痛。每次发作持续1~3s,伴局部面肌抽搐,每日发作10余次至数10次不等,咀嚼、吞咽时可诱发。查体时触及右侧面部、颈部均可诱发疼痛,颈部两侧对称,无包块。两侧颈动脉搏动正常,未详细检查颈动脉杂音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的处理。方法 控制性低血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出动脉瘤颈,直视夹闭,夹闭后切除动脉瘤或动脉瘤颈加固。结果 32例中除1例死亡,1例术前偏瘫术后未恢复外,余均痊愈,治愈率93.7%,死亡率3.1%。结论 微技术、局部解剖熟练、手法操作轻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患高脂血症10年,糖尿病2年,否认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患者于2003年1月初始无何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性、电灼样剧痛.每次发作持续1~3s,伴局部面肌抽搐,每日发作10余次至数10次不等,咀嚼、吞咽时可诱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7年 1月~ 2 0 0 3年 2月对 178例动脉瘤采用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 43例采用机械式可脱弹簧圈 (MDS)栓塞治疗 ,13 5例采用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 以 MDS栓塞组的 43例动脉瘤中 ,栓塞程度 10 0 %者 3 5例 (81% ) ;栓塞 90 %以上者 6例(14 % ) ;栓塞 90 %以下者 2例 (5% ) ,有 4例有弹簧圈短尾停留在载瘤动脉内 1~ 2 mm ,没出现临床症状。以 GDC栓塞组的 13 5例中 ,栓塞 10 0 % 12 6例 (93 % ) ;栓塞 90 %以上 8例 (6% ) ;栓塞 90 %以下 1例 (0 .7% )。全组手术死亡6例 (3 % ) ,术中出血 6例。 MDS组有 11例动脉瘤在栓塞后 3~ 3 2个月进行造影随访 ,其中 1例动脉瘤稍微变大 ,2例钨丝弹簧圈出现腐蚀溶解 ,动脉瘤复发 ,行再次栓塞。 GDC组有 15例栓塞后 6~ 17个月进行造影随访 ,均无变化。结论  MDS和 GDC都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有效材料。GDC因其顺应性、可控性好 ,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效果好 ,是目前最主要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6.
1 一般资料男性 2例 ,女性 1例 ,年龄 30岁~ 50岁 ,病程 1~70d ,生前误诊为急腹症、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支气管病变。尸检发现 ,夹层动脉瘤的起动裂口分别在主动脉瓣口以上 ,全部都有内膜裂口并发生外膜破裂。2 误诊分析2·1 误诊为急腹症胆绞痛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0 %~ 50 %可有腹痛[1] 。病变影响腹腔各器官的供血刺激相应的交感神经链和血液渗入腹腔均可引起腹膜刺激征 ,因此酷似急腹症。 50 %有腹部局限性压痛 ,3%可有轻至中度腹肌紧张[2 ] ,例 1和例 2突发剧烈胸骨下段、上腹部、脐周痛 ,烦燥不安 ,四肢厥冷。例 1有上腹部压痛 ,…  相似文献   

7.
颅内结核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肺外结核疾病,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误诊误治时有发生。2000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6例,误诊5例,经及时纠正处理,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40例脑动脉瘤手术前后临床护理体会,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神经外科病房以及重症监护室的共40例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隐患因素。通过采取各种积极进行措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思想教育、神经外科特有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危险因素发生。做好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术后安全护理,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2岁,因持续胸痛、大汗半小时于2004年3月15日在本单位就诊.当时查体:T36.3℃,P83次/min,R23次/min,BP142/68mmHg,急性痛苦貌,消瘦,神志清,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屈膝右侧卧位.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脉搏快细弱,四肢末梢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即刻心电图: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82岁,因持续胸痛、大汗半小时于2004年3月15日在本单位就诊。当时查体:T36.3℃,P83次/min,R23次/min,BPl42/68mmHg,急性痛苦貌,消瘦,神志清,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屈膝右侧卧位。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脉搏快细弱,四肢末梢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即刻心电图: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立即吸氧,硝酸甘油0.5mg、复方丹参滴丸10粒舌下含服,30min后无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特点和方法。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7月50例动脉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根据围手术期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复发与治疗等问题,警惕该病容易复发,易与骨巨细胞瘤混淆。方法 作者收治3例,分剐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例1两次手术后4—9个月内复发,第三次术后4个月愈合,例1、2病灶刮除植骨,随访一年,未见复发。例3病理性骨折,骨水泥+克氏针填塞,术后原有症状消失,恢复生活自理,随访7个月,暂未见复发。结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易与骨巨细胞瘤混淆,易复发,有的术中出血量很大,要有充分的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13.
王建荣 《现代养生》2014,(12):45-4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包括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结果:本文76例患者中74例77个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孤立术,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32%,死因为孤立术后脑水肿。其余75例患者在经显微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经随访3-10年,均恢复日常工作生活,术后经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尤其是合理的手术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包括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 ,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方法  3 5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 ,直视下手术夹闭 2 5例 ;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10例。再塑型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 1例。结果 开颅手术患者均直视下手术夹闭 ;血管内栓塞患者完全栓塞 9例 ,1例栓塞不全 ;优19例 ,良 13例 ,差 3例 ,本组病例无死亡。结论 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 (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 (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主要手段 ,MRA可作为无创性筛选 ,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动脉瘤破裂出血 ,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9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31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头颅CT和MRI扫描提示肿瘤呈均一性显著强化,边缘清晰。手术无1例死亡,疗效满意。结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能否全面切除与病变位置有关。未全部切除的病灶须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2012年1—6月在该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CTA技术对于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采用3D-CTA技术对于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3D-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2%,诊断符合率为98.1%;3D-DSA对动脉瘤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为97.7%,诊断符合率为98.4%,两种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的林敏度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虽然临床上对于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3D-DSA,但是3D-CTA也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文男13例,女6例,1月~1岁4例,~7岁11例,~13岁4例,平均5.5岁。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抽风10例,其中惊厥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7例,局限性抽动3例,呕吐8例,头痛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5例急诊人院并进行早期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51例;中度残废,但生活自理(4分)6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2例;植物生存(2分)4例;死亡(1分)2例。结论(1)3D=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2)早期手术能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3)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