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缺血两类中风的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多年临床实践,对中风的病理基础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病理基础;风、火、痰、瘀、虚皆由瘀热所衍生;并通过具体病例,客观表明应用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缺血两种不同类型的中风的瘀热阻窍证,疗效均佳。体现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异病同治的特色以及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观察大鼠一般体征、脑系数、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系数显著增高(P<0.01),血脂升高,血液呈高度浓、黏、凝、聚状态,PAI活性显著升高。结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符合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特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3.
笔者辩析了叶天士的“琼血散血”法的真正内涵,即包括:凉血、育阴、活血、散热之义,为临床治疗血淤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迄今人们对凉血散血法的认识从概念、范畴到运用规律均很不完善;作者分析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等9本医案血证案例,结果表明该法并非专治温病血分证,内伤血热证亦可使用;并将该法概念表达为:凉血散血法是以清热、活血、滋阴之品,解除血中热邪、流畅血行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病热入血分或内伤血热炽盛而致的耗血动血之证,症见吐衄发斑、舌质红绛等。  相似文献   

5.
“凉血散血”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它联系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凉血散血”为清代叶天士最早提出的治疗温病热入血分的治疗原则。笔者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论述了它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依法定方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缺血性中风中医分型与高粘血度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学报》2019,(10):2209-2212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瘀热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D-二聚体、梗死灶面积、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后,两组梗死灶面积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梗死面积缩小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有效率为95.9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瘀热型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显著减轻患者梗死区域缺血情况,缩小梗死面积,降低D-二聚体水平,提高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对内毒素肝损伤大鼠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大鼠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样品血清中共获得与芯片结合的11个有效蛋白质峰。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道尔顿的蛋白峰在中药干预组的血清中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8984道尔顿、9005道尔顿的蛋白峰在中药干预组低表达。结论:内毒素肝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内确实存在差异表达蛋白,这可能有助于内毒素肝损伤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存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同时两者关系密切,临床观察发现:脂肪肝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有增高表现。运用活血化瘀为主辨证治疗脂肪肝在临床上可以取得较好疗效,为了深入研究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本文就活血化瘀法对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结合常规西药50例和对照组常规西药46例,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和各项症状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法对中风偏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的社会-医学-经济问题,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当匮乏,而目前盛行的活血化瘀法仅对部分人群的部分发病阶段有效。笔者从缺血性脑卒中的瘀血观、活血化瘀治疗观及其中西医结合概念等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探讨,希望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中医“肺胀”范畴,瘀血是肺胀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血黏稠度增高,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是其常见病理表现,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这些病理改变,而且活血化瘀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已经逐渐成为导致残疾乃至死亡的首要因素,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干预策略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血管保护属于广义上的神经保护范畴,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之间还是稍有差别的.广义的血管保护包括抗血栓治疗、抗高血压治疗以及能够直接从血管内皮干预中获益的措施,而狭义的血管保护是指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中医活血化瘀、补肾填精、祛风通络以及温阳利水法与血管保护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确切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丁元庆辨治瘀热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 :共收集丁元庆治疗瘀热不寐处方512首,应用关联规则等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总结处方中核心用药以及配伍规律,并予以辨证分析。结果:512首处方中涉及中药214种,使用频次高于50的有30味药,前6位分别是丹参、郁金、夏枯草、酸枣仁、珍珠母、淡竹叶。挖掘出30个核心组合(主要为丹参-郁金、夏枯草-郁金-丹参、丹参-珍珠母、郁金-川贝母等)和14组药队(包括炒黄柏-天冬-炒知母-枸杞子、龟甲-鳖甲-麦芽-槟榔-太子参等)。结论:丁元庆治疗瘀热不寐以活血化瘀、开郁清热、宁心通脉、安养心神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凉血化瘀法治疗百日咳的临床疗效。[方法]百日咳患儿10例.用自拟丹七双紫麻石汤治疗。[结果]治愈7例,占70%;有效3例。占30%;总有效率100%。[结论]凉血化瘀法对小儿百日咳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钩藤天麻胶囊治疗。两组共治疗14 d,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14 d 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