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珠海市金湾区自然环境中申克孢子丝菌及致病性暗色真菌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及生态学。方法:分别于2006年4月、7月、10月、2007年1月四季从该区三灶、南水、平沙、红旗四地区自然环境中采集土壤、腐木、树皮、沼泽淤泥、枯枝等标本160份,用含放线菌酮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分离菌株,沙堡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传代培养,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显微镜下菌丝和孢子的生长形态等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结果: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24株(分离率为15%)。暗色真菌共89株(分离率为56%),其中外瓶霉属33株(21%),枝孢霉10株(6%),链格孢19株(12%),着色真菌13株(8%),疣状瓶霉6株(4%),待定8株(5%)。除此之外,还分离出镰刀菌、念珠菌、曲霉等多种条件致病菌。结论:在珠海金湾区自然环境中能够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 相似文献
2.
我科在1998年~2001年发现3例孢子丝菌病,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45岁,1998年7月就诊。病史6年,发病前是农民,有外伤史,现为个体户,广东籍。右踝部一鹤鹑蛋大紫红色呈疣状增生样结节,近半年来破溃、糜烂、与皮下粘连。近2个月 相似文献
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 ,为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 ,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特征与菌种来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①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31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性,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③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取材的菌株间DNA型可不同。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的DNA分型,其DNA带型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申克孢子丝菌接种无毛小鼠(Hairless mice)来检测两种细胞外蛋白酶的血清抗体。在小鼠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并形成结节,镜下示真菌消失,并在每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检测蛋白Ⅰ和Ⅱ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滴度与实验小鼠孢子丝菌病肉眼和镜下观察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试验证明了申克孢子丝菌在体内能产生蛋白酶Ⅰ和Ⅱ,而且蛋白酶的抗体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以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该菌为双相性真菌,本实验通过不同的温度刺激体外培养的酵母型孢子丝菌,观察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生长繁殖规律及最低温度的致死率,进一步探讨孢子丝菌病温热疗法的作用机理,以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筛选1例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处组织块及渗出液,用沙堡培养基27℃培养一周,将此菌落接种在脑心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BHI)上,36℃培养一周,以此菌株做为本次实验的实验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学特征,探索其基因型特征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再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RAPD)进行PCR扩增。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不同菌株同-引物扩增均见-共有DNA片段。③不同临床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带型有差异。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发现申克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种内差异,其DNA带型与菌株的临床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申克孢子丝菌接种无毛小鼠(Hairlesmice)来检测两种细胞外蛋白酶的血清抗体。在小鼠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并形成结节,镜下示真菌消失,并在每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检测蛋白酶Ⅰ和Ⅱ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滴度与实验小鼠孢子丝菌病肉眼和镜下观察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试验证明了申克孢子丝菌在体内能产生蛋白酶Ⅰ和Ⅱ,而且蛋白酶的抗体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寻找经济有效的土壤中暗色真菌的分离方法。方法 将一份含有暗色真菌的土壤样品悬液10倍比稀释成4个浓度,并配成含抗生素和不含抗生素2组,8支样品液分别接种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孟加拉红培养基,各培养基含有0,100,200,300,500 mg/L 5个浓度的放线菌酮和100万U/L青霉素,50 mg/L氯霉素,200 mg/L链霉素,分别采用涂布法与倾注法培养,每种培养基共接种80个平皿。结果 三种培养基的分离效率分别为:PDA 70%,孟加拉红67.5%,SDA 3.75%。土壤液稀释100倍和培养基中放线菌酮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的分离效率最高,土壤液原液和稀释100倍时分离效率在PDA分别为50%和85%,两组比较,P < 0.05;在孟加拉红培养基分别为45%和85%,两组比较,P < 0.05。各培养基中无放线菌酮和放线菌酮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分离率分别为PDA 31.25%和87.5%,两组比较,P < 0.05;孟加拉红培养基分别为37.5%和81.25%,两组比较,P < 0.05。样本液中加抗生素和不加抗生素分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培养基涂布法与倾注法比较,总的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样品液中不加放线菌酮等抗生素时,倾注法比涂布法分离效率高,PDA分别为80%和40%,孟加拉红分别为80%和30%,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的马铃薯、孟加拉红培养基是适合土壤中暗色真菌分离的培养基,培养基中放线菌酮浓度为200 mg/L为最适浓度,采用倾注平板法时方便、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着色真菌蟾蜍分离株的致病性。方法:抽样取着色真菌蟾蜍分离株与标准人分离株对照,制成菌悬液,做小鼠腹腔接种,观察接种后小鼠的外观表现,做菌种逆培养和观察内脏病理变化。结果:蟾蜍分离株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霉和甄氏外瓶霉与病人分离株一样,在接种28天后,均可从小鼠脏器逆培养出接种的菌种,并引起内脏病变,形成结核样肉芽肿,肉芽肿内均可查见棕黄色硬壳小体。而瓶霉和外瓶霉属菌种逆培养结果均阴性。结论:从野生蟾蜍分离出的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裴氏着色霉和甄氏外瓶霉与病人分离株一样,对小鼠有致病性,故可能是人着色芽生菌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预测及分析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基因(4Hppd)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特征。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预测分析Ss.4Hppd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征。结果:Ss.4Hppd基因编码蛋白含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保守域,由477个氨基酸构成,理论分子量为52.0 kD,等电点为5.98,半衰期较长,该蛋白为非分泌蛋白,定位于线粒体中。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及α-螺旋为主,另外还存在乙二醛酶功能域及丰富的磷酸化位点,与其他致病真菌同源蛋白有较高的相似度。结论:预测Ss.4HppD位于线粒体中,具有乙二醛酶功能域结构功能特点及丰富修饰位点,可为其表达、晶体结构分析及小分子抑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Mycetoma is a localized primary subcutaneous infection due to fungi (eumycetoma) or aerobic actinomycetes (actinomycetoma). We report a patient who acquired an implantation infection on the forefoot following a motorcycle accident in Crete. Both Sporothrix schenckii and Nocardia asteroides were isolated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lesion. Under combined therapy with itraconazole and trimethoprim-sulphamethoxazole for 7 months the lesion healed completely. A combination of causative organisms in mycetomas is ra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 schenckii and N. asteroides together has not been reported from one lesion. 相似文献
16.
申克孢子丝菌双相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分别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两种形态下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Roseo纸片扩散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的两种形态(菌丝相及酵母相)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的抗真菌药物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结果:除AMB二者一致外,其余各抗真菌药的MIC,菌丝相30℃孵育比酵母相35℃孵育高。结论:申克孢子丝菌的生长形态(菌丝相或酵母相)及孵育温度(30℃或35℃)对其药敏试验MIC值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孢子丝菌病病理组织内病原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82例皮肤孢子丝菌病理组织内的病原体做了观察,结果HE染色发现星状体22例,孢子36例,45例PAS染色发现星状体9例,孢子38例,菌丝2例。5例多菌组织块透射电镜观察均见到了,并发现一个芽生孢子被中性粒细胞伪足钳住将被吞噬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定哪种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的方法分辨力更高,所分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及地域分布相关性更好。方法 以32株不同地区及临床类型的孢子丝菌菌株为研究样本,分别进行mtDNA RFLP分型,基因组DNA RAPD分型和rDNA RFLP-Southern blotting杂交分型,并进行比较。结果 mtDNA-RFLP方法将受试菌株分为5型,分别对应Ishizaki等命名的1,4,6,7,20五种基因型;RAPD方法将受试菌株分为7种基因型(I-VII型); rDNA RFLP-Southern blotting杂交方法将受试菌株分为15种基因型(A-O型),且其所分基因型与菌株的南北方分布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三种孢子丝菌基因分型方法中,rDNA RFLP-Southern blotting杂交方法分辨力较高,所分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及地域分布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