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尤培军  张广山 《医学信息》2007,20(5):390-392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芬太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靶控输注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3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I组和Ⅱ组为芬太尼靶控输注组,效应室目标浓度分别设定为2 ng/ml和4 ng/ml,Ⅲ组为芬太尼人工推注组,芬太尼用量为3 μg/kg.分别于入室(T0)、诱导后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切皮(T5)、探查腹腔(T6)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于T0、T2、T4、T5时点取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糖(BG).结果 第Ⅲ组病人在T1时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其他两组低(P<0.05);T2时第Ⅲ组病人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三组病人的血浆E、NE、BG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目标浓度2 ng/ml以上即可有效的预防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应激反应.同人工推注相比,靶控输注在循环动力学方面更加平稳.靶控输注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很好的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精准麻醉理念的靶控输注模式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类型、手术相关指标、麻醉药物使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实施冠脉搭桥手术、瓣膜手术、大血管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及其他类型手术方式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体外循环比例、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种麻醉药物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精准麻醉理念的靶控输注模式用于心脏手术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和术后并发症,提升麻醉效果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在输注静脉麻醉药物时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调节目标(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麻醉深度.舒芬太尼TCI广泛应用于不同手术的麻醉,本文将主要介绍舒芬太尼TCI在全麻的诱导和气管插管、心脏手术、需要术中唤醒手术、病态肥胖患者手...  相似文献   

4.
单片机静脉麻醉靶控输注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控制功能强的特点,这里介绍了一种采用单片机开发的按药代动力学参数控制注射泵给药,从而控制手术患者静脉麻醉深度的小型化系统。该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功能扩展能力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联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B组(26例)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C组(24例)静脉泵入丙泊酚0.2-0.6mg·kg^-1·h^-1。比较各组患者麻醉前(哟)、诱导成功后(T1)、气腹后30min(T2)、术毕时(33)、术后24h(T4)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反应机体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A组、B组患者HR、MAP、SpO2、PET CO2在麻醉过程中无显著改变(P〉0.05)。C组HR在麻醉后呈升高趋势,MAP呈下降趋势,SpO2在T1、T2时相均显著低于阳(P〈0.05);PET CO2在麻醉后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A组HR、MAP在T1-T4各时相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pO2在T1、T12均显著高于C组(P〈0.05);PET CO2在T1-T3均显著低于C组(P〈0.05)。COR、IL-6、CRP、GLU在A组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B组在T2、T3、T4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C组在T1-T4各时相较11D均显著增高(P〈0.05);A组IL-6、CRP、GLU在T2、T3均分别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例(12.50%)显著低于B组(23.08%)和C组(33.33%),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CO2气腹造成的损伤,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肌松剂靶控输注麻醉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重症肌无力患者31例,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异丙酚(3μg/mL)和瑞芬太尼(4ng/mL)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且两种药物均达到靶浓度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及术中均不使用肌松剂。观察血压心率变化、插管情况和术毕自主呼吸恢复、苏醒及拔管时间等。结果所有插管一次成功,38.7%(12例)的患者导管通过声门时有轻微咳嗽。插管后血压及心率与插管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术毕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为(6.5±2.9)min,苏醒时间为(7.4±3.1)min,拔管时间为(9.8±3.6)min。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用无肌松剂靶控输注麻醉安全有效,术毕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咪唑安定镇静对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男性志愿者,年龄20~40岁,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1组、3组输注丙泊酚,2组、4组输注咪唑安定,将镇静深度控制在OAA/S1级或3级,分别在清醒及达到预期镇静深度时听词汇,苏醒后使用词干补笔法和加工分离程序计算外显记忆及内隐记忆得分.结果 四组外显记忆与0比较无差异,3、4组内隐记忆大于0(P<0.05),而1、2组内隐记忆与0比较无差异.结论 在靶控输注药物镇静时,随着镇静的加深,记忆逐渐消失,两种药物在相同镇静深度下对于记忆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内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将就室浓度(EC50)和BIS50的值。方法择期全麻手术女性45例(ASAⅠ~Ⅱ级),病例来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5例,分别以舒夯太尼0、0.12、0.24μg/L作持续靶控输注,6rain后3组皆以0.6mg/L启动丙泊酚靶控,并按0.3mg/L递增丙泊酚。记录BIS基础值、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的BIS值、丙泊酚递增后的BIS和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评分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1.5、2.1mg/L时,挤压三角肌后BIS的增加量;丙泊酚注射痛情况;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的EC50、EC95、BIS50、BIS95结果B、C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丧失时A、B、C组的内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1.6/2.1、1.4/1.9mg/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体动反应消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3.0/3.7、1.4/2.0、0.9/1.4mg/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丙泊酚EC为0.9、1.5、2.1mg/L时,三角肌挤压刺激的BIS增加量,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0.12μg/L、0.24μg/L靶控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意识丧失、体动反应消失时的丙泊酚EC50同时相应BIS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比较。方法收集2012年1月到2013年1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0例血压正常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各20例,40例患者均给予2.0 ng/mL哚达唑仑镇静后,进行气管插管和后行机械通气,舒芬太尼组靶向输注方式给予0.2 ng/mL舒芬太尼,芬太尼组靶向输注方式给予0.2 ng/mL芬太尼;比较研究机械通气后患者的血压和气管插管后心率在5个不同时间点,即第1小时(T1)、第2小时(T2)、第3小时(T3)、第4小时(T4)和第5小时(T5)的变化。结果受试者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都低于正常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比较,气管插管后T2、T3、T4的血压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P〈0.05),RI〉1,说明芬太尼对于患者心率的副作用较舒芬太尼小。舒芬太尼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后(T0),T1,T2,T3,T4,T5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5,P〉0.05)。结论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两者都可以有效的阻止机械通气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升高,但是需要考虑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患者全麻苏醒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苏醒拔管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全麻苏醒期间停用所有药物,n=20)和瑞芬太尼组(全麻苏醒期间维持瑞芬太尼小剂量靶控输注,n=20)。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并观察苏醒拔管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2.76±3.56)min,拔管时间为(13.98±4.06)min;瑞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3.14±3.87)min,拔管时间为(14.21±4.77)min,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患者苏醒拔管质量评分为1、2、3、4和5分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10、5、3和1例;瑞芬太尼组患者苏醒拔管质量评分为1、2、3、4和5分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2、3、0和0例,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全麻苏醒拔管期间维持小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以改善苏醒拔管质量,且不延长苏醒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外磁场驱动轴流式血泵的控制,提出基于心室功的控制算法。分析自然心脏和人工心脏之间做功关系,建立用于驱动血泵电机的控制模型,根据常态生理参数,对血泵的控制模型进行计算和实验。基于心室功的控制算法与其他控制算法比较,有利于评价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性能,更符合实际生理需求;充分发挥驱动电机效率,避免系统长期工作在高速阶段,从而避免系统高温,有助于抑制血泵对血液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基于PID算法的PCR仪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制升降温速率快、温度控制精度高的PCR仪,本文设计并构建了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算法的PCR仪温度控制系统。方法该系统以TI DSP2812为主控芯片,采用PID算法作为温度控制算法,并利用Ziegler—Nichols参数整定法进行控制参数整定。为验证PID算法在PCR仪温度控制中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Matlab计算机仿真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际温度控制系统的整体调试。结果仿真结果显示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最大超调量为13%,响应时间为25S,无静态误差。整体调试结果显示升降温速率为5℃/s,温度控制精度0.1℃。结论该系统升降温速率快,温度控制精度高,本研究为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CR仪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改进神经网络PID算法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温控系统的实现。方法:针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温度控制难题,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路PID控制算法,并在温度控制系统中进行了仿真。结果:该控制器能够实现较好控制效果。结论:利用共轭梯度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路PID控制算法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方法切实有效,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4.
闭环在线检测自动反馈控制系统医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抢救病人有一个给药量及速度问题,病人对药物反应反馈到医生或计算机分析系统,后者(控制器)做出调整用药及给药速率的决定与指令,从而获得最好治疗效果。原理:人体血压调节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会反送回来影响调节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这里调节器的传递函数采用PID。则函数方程为AS=KSt/t τ。结果与讨论:实际中采用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调节。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按以上理论设计的仪器动物试验中发现该系统从获取血压变化到多次反馈调整给药整个周期短、计算准确,疗效可靠为临床争取了时间,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抢救危重病人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种慢性病危险因素个体化干预的控制策略。基于个体化的人体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系统,通过检测血压、血糖、心率和体重指数(BMI)等状态变量,设计饮食、运动、饮酒、吸烟等生活行为干预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变量来进行PID系数筛选,并从13例中取1例受试来说明控制效果。结果显示,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时间、稳态偏差为原则设计PID控制策略是合理的,PID系数筛选的步骤亦可行。在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的控制中,PID控制策略有望作为个体化的生活行为干预策略,其系数可以通过筛选的方式获得。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n intelligent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PID) control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the robotic testing system for the biomechanical study of human musculoskeletal joints. For the testing system, the robot is a highly nonlinear and heavily coupled complicated system, and the human spinal specimen also demonstrates nonlinear property when undergoing testing. Although the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approach is extensively used in most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t will break down for nonlinear systems, particularly for complicated systems that have no precis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overcome those difficulties, an intelligent fuzzy PID controller is proposed replacing the widely used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lers. The fuzzy PID algorithm is outlined using the fuzzy set theory. The design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phase plane approach. The heuristic rules of syntheses are summarized into a rule-based expert system.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robotic testing system using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方法,实现血泵植入者生理状态变化下控制器的自适应调节。控制器以临床主动脉平均压100 mmHg作为控制目标,利用神经网络自动学习的特性,采用3层神经网络在循环系统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在线调优血泵PID控制器的参数。该控制方法在血液循环系统数学模型中进行数值模拟验证,分别在模拟左心室衰竭、体循环阻力发生生理变化以及左心室收缩能力动态变化等条件下,接入改进后的PID控制器控制血泵转速,使循环系统中主动脉压力达到设定的正常值。结果表明,在上述多种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基于BP神经网络改进后的PID控制器均可以克服扰动,在经过约150 s调整时间后达到主动脉平均压100 mmHg的控制目标,并且稳态误差为零。该控制方法可以适应循环系统多种生理状态的变化,为后续的体外和动物试验提供有效的旋转血泵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 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对分别接受米氮平和氟西汀的 6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 6周的观察 ,并应用 HAMD和 TESS量表评估和比较这两种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经过 6周的治疗 ,米氮平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 91 .6%和 62 .5 % ,与氟西汀组 ( 88.2 %和 61 .8% )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治疗 1周后 ,米氮平组的 HAMD评分低于氟西汀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与氟西汀组相比 ,米氮平组每次 TESS评分均低于氟西汀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9.
网络成瘾者抑制能力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的抑制能力。方法采用Stroop实验范式和负启动实验范式,比较了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的有意抑制能力和无意抑制能力。结果在有意抑制能力上,非网络成瘾者的抑制能力显著高于网络成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1(0.05/2)=2.131,P=0.040.05;RT2(0.05/2)=2.133,P=0.040.05);而在无意抑制层面上,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的抑制能力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制的缺损可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异同。方法 对56例家族性精神分裂症与122例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相比,家族性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较早,行为紊乱多见,易复发。结论 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家族史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分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