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本病缠绵难愈,进行性加重.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证"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如<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水如膏者为下消.  相似文献   

2.
消渴(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说,宋元以后,各医家多将本病按"三消"辨证施治.并以上消为消膈,中消为消中,下消为肾消,偏于多饮者为上消,偏于多食者为中消,偏于多尿者为下消.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简称为"三多一少"。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中,对其临床症状的论述分别见于消瘅、消中、肺消、膈消、消渴等。如《素问.阴阳别论》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中医称之为消渴病,将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但在临床上多互见,难已截然区分,所以统称为"三消"或"消渴".消渴症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通过针灸疗法和药物配合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的免疫康复,是治疗糖尿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目前认为多归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可谓渊远流长,早在<内经>就有“消瘅”、“消渴”等病名,并指出正虚与嗜食膏粱厚味是其病因,汉、隋、唐诸家对本病也多有发挥,宋朝以降,“三消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从上、中、下三消分治,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进而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一直是正统.虽偶有论及血瘀,但未成大流.  相似文献   

7.
笔者临证对糖尿病患者,视其口渴、饥饿、多尿的临床表现侧重,以《医学心悟·三消篇》“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的理论,分为上消型、中消型、下消型和三消综合型。自拟消渴病基本方(花粉、黄连、知母、麦冬)为治,上消型多偏肺热,以基本方加南沙  相似文献   

8.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为下消".本病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尤与情志不舒、嗜酒、喜食厚味有关,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其机制为: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真阴亏耗,水源不充,相火独亢,虚火妄炎,耗损肺、(胃)脾、肾阴液而发病.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本在肾.阴虚燥热日久,也可引发消渴血瘀.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亦导致血瘀.在本病的治疗上临床医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  相似文献   

10.
消渴证治     
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古代医家根据病机、症状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学心悟》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说明了燥热聚结胃肠,津液被灼,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故《医学心  相似文献   

11.
任继学教授辨治糖尿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文  周洪 《河北中医》1991,13(6):18-18,14
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体瘦无力为特征。著名中医学家、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对本病辨治有独到见解,选方用药尤具特色,兹将其经验简介如下。 1 突破三消局限,证候宜分为六自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指出消渴具有“三多”症状后,多数医家根据其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进行论治。即上消主肺燥,中消主胃热,下消主肾虚。任老根据临床征象及多年的细心观察,参合现代医学的多项理化检查,认为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证候复杂,阴阳错综,难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标本病传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广和 《中医杂志》2003,44(7):555-556
标与本是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矛盾或矛质次要方面的综合概括。明辨标本,对于确立治疗原则,指导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是多因素导致多脏腑功能的损害,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本标相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故须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并发症,辨明标本,按法治之。1 脏腑为本,三消为标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渴而多饮为上消,病本于阴虚肺燥;消谷善饥为中消,病源于胃热炽盛;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病根于肾虚。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有轻重程度不同。正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虽分三消,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圣济总录·消渴门》:“原其本则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几年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根据临床主证所涉及脏腑及三多证的主次分上、中、下三消.肺热伤津,渴而多饮为上消,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饮加葛根、麦冬、玄参;胃热积盛,消谷善饮为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以清胃泻火,滋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若大便秘结不行,可合用增液承气汤;肾阴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分清别浊而多尿为下消,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治以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4.
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证,名类颇多,《素问》即有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等。后人分三消而统括其证,总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凭。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医者多从其说。此为消渴之一大类也。其有渴饮不止,而所食不多,小便不甜之证,中医亦以消渴名  相似文献   

15.
祖国传统医学称为糖尿病为消渴病,将其症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其病本虚标实.戴元礼在<证治要诀·消渴>中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现代中医专家进而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型,更突出糖尿病的虚证病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配合应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痰湿论治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晓天 《陕西中医》2007,28(7):935-936
“消”有消谷、消水、消耗之意,“渴”指口渴能饮,饮不解渴而言。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其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记载。《金匮要略》首列专  相似文献   

17.
消渴病大部分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症状论述较多,但其临床表现均有三多一少症候群(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其病因多责之于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脾肾气虚。宋代以后以三多症状之轻重,又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口干思饮,渴饮无度;中消为消谷善饥,食不知饱;下消为饮一溲二,尿频量多,夜间尤甚。症状虽有不同,但均由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济所致。从辨证来看,以虚证、热证较多,实证、寒证为少,尤以虚热证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消渴是一个病名 ,也是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多以糖尿病论之。消渴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 ,有消瘅、膈消、消中之称。在《医学心悟·三消》中 ,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许多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 ,多从养阴润燥入手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然后病必求其本。消渴一症虽以阴虚一派之症状现于外 ,然究其病因、病机、变病 ,多以火热为本。1 消渴病的病因多滋生火热1 1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滋生内热 ,致失脾胃远化失常 ,内热蕴积 ,胃火炽盛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  相似文献   

19.
周再华 《光明中医》2008,23(5):648-649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的疾病,分原发和继发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2型糖尿病的特征为起病较慢,多见于成人中老年,偶见幼儿,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且糖刺激在呈延迟释放,根据体形,分为不胖和肥胖两型,属中“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浊、尿中有甜味为特征,根据“三多”症状的检查为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证沿准绳、消瘅》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虚燥热。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上以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尿糖异常,血糖升高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分为上、中、下三消治疗,如清代程仲龄<医学心悟·三消>中即有云:"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养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然而,笔者认为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亦不可忽视,今试浅论之,不妥之处,望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