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病机学说的基础上,基于"矛盾论"思想,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系统总结"核心病机观"理论,包括核心病机观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理论特性、内在关系,并以胃食管反流病为例具体介绍其在临床的应用。疾病内部的"基本矛盾"是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这个基本矛盾实际就是"核心病机"。相对于核心病机而言,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于核心病机的其他病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称之为"主要病机",主要病机表现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同时需要注意在临床实际中,主要病机和核心病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准确辨证论治,治疗主要病机必须服从于核心病机的治疗,最低限度的不去妨碍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久病及肾"理论在鼓胀病中的体现和证治应用。方法:对鼓胀病中医相关病机的梳理、对鼓胀病"久病及肾"理论的阐释及分析"久病及肾"理论在鼓胀病治疗方面的总结。结果:中医学"久病及肾"的学术观点在鼓胀病的发展、转归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印证。结论:遵循鼓胀病"久病及肾"的病机及整体辨证规律,对肝病提出"从肾论治"的证治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分别是指"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也就是通其下而上病愈、治其上而下病愈的一种临证治疗手段。《灵枢·始终》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所以笔者认为凡是通过中药、针灸"下取"而治疗上部病证,"上取"而治疗下部病证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范畴。"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这两种治疗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也是提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可将疾病概括分为形体或局部组织发生实质性病变的"形病"和以功能失调为主的"气病"。在针灸临床中,辨证阶段通过对形与气不同部位与状态的诊察,分析形病与气病的主次先后及相互兼夹,进而明确其病位、病机、病性及病势;治疗阶段以"形病取局部,气病调整体"为基本法则取穴,注重针刺方法的选择和刺激量的控制,从而达到"合形与气"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异病同治在《金匮要略》中应用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全面归纳分析《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证治规律,笔者认为仲景"异病同治"相当于"一方多治"。张仲景"一方多治"的证治规律不仅包括异病、同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因、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位、同机、同治法;同时也包含同病、异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同治"治略之思想关键在于疾病的病机,病机决定证候,病机为疾病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在探究"治未病"理念的基础上,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病后防复"五个方面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发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调"滋阴降火法"在男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病案举例,介绍"滋阴降火法"在男科病治疗中的应用,明确作者的观点。结果:应用"滋阴降火法"治疗男科病,疗效较佳。结论:运用"滋阴降火法"治疗男科病,为治疗本病扩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胆瘅"是《素问.奇病论》明文记载的一种直接由神志活动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奇恒之府"——胆。对"胆瘅"病机和《素问.痿论》"筋痿"病机的比较研究证明,"胆瘅"一病,其病位虽然在胆,其病因却在肝。"胆瘅"的病机分析表明,"谋虑"和"决断"不是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而是同一神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不是指两者在调控神志方面的功能相互独立,而是肝胆共同完成神志调控作用。注家对"胆瘅"病机的解释多有牵强含混,重要原因即把"谋虑"和"决断"误当作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从而割裂了肝和胆的这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疾""病"均可表示疾病义,两字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对历代文献尤其是中医学文献中"疾""病"二字进行追溯,发现殷商至西周时期无"病"字,"疾"代疾病义;春秋战国时期"病"字出现,"疾病"随之使用;秦朝时期在不同文献中表达疾病义时用"疾"用"病"有所侧重,少量使用"疾病";两汉至民国时期的文献描述疾病时,"病"的使用明显多于"疾","疾病"的使用频率不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的研究认为,三阴三阳等六个概念,只是阴阳的划分,并无所指的具体物质,只有与存在具体物性的概念结合起来,才具有物质性,《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太阳等六个概念与"病"结合起来,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病"就是存在具体物质性的概念,"病"是人体产生的,因而"病"具有物质性。太阳病等六病的辨证论治,就是辨人体的"病",论治人体的"病"。《伤寒论》三阴三阳是指"病",离开了"病",三阴三阳就无具体所指的物质性了。  相似文献   

11.
彭朗  王少杰 《中医杂志》2011,52(5):386-389
在总结既往发作性睡病中西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发作性睡病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病机,论证发作性睡病与中医学痫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痰"在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大华 《光明中医》2022,37(1):137-139
血管形态和功能改变是贯穿高血压病全程的病理变化.血管即中医之"血脉","血脉病"和血管病变有着紧密关联和统一性."脉"为奇恒之腑,其荣衰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血脉理论"以"脉为主体,气血是物质基础""肾虚血脉自病",从而认为高血压病病位在"血脉",存在"初病在肝,病中由肝及脾,病久入肾"的不同阶段规律和初病在气,由气...  相似文献   

13.
病证关系论     
目的:探讨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关系及"证"、"病"的同一性。方法:以集合论方法分析"证"、"病"的异同,确立"证"与"病"关系的集合表述。结果:用集合表示同一病与同一证的关系、同一病与多证的关系则为:B1={Z1,Z2,Z3},同一证与多病的关系为:Z1={B1∩B2∩B3},多证与多病的关系为:Z1∪Z2∪Z3∪Z4={B1∩B2∩B3}∪{B2∩B3∩B4}∪{B3∩B4∩B5}∪{B4∩B5∩B6}。结论:从疾病发展的时间上来说,一"病"包含多"证";如果从疾病发生的空间上来说,一"证"包含多"病"的时段。在时间与空间区域都是确定的,同一"病"与同一"证"在具体的、确定的、现实的意义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4.
"五脏辨病"在时间上先于六经辨证,在内容的某些方面要比六经辨证更加完善、系统。"五脏辨病"重视用五脏将疾病分类,为能准确区分辨别疾病的病位,该辨病方法又衍生出来一系列望诊与切诊的内容。确定疾病归属何脏之后,治法及预后也就相应产生。重新认识"五脏辨病"这一古老辨病方法,对临床工作者诊疗急危重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病始在肝,与脑相关。本文基于抑郁症"肝郁气滞"基本病机和"脑失神明"的病机关键,立足"肝脑相关",提出"脑郁"病机理论,并通过对原发性抑郁症、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乳腺癌并发抑郁症、卒中后抑郁和焦虑性抑郁症中医病机特点及治法方药的系统性研究,体现抑郁症"脑郁"病机理论的合理性,为抑郁症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葛惠男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30余年,结合"气化升降理论"及"络病学说"对脾胃病进行辨证,中西辨证辨病相结合,选方用药重视三因制宜,重视日常调护,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在回顾传统与现代关于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学"脉病"及其相关病名进行了收集,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对"脉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脉病"属血脉病范畴。这样,不仅丰富了血脉病理论,更可为今后建立"脉病"的诊断防治原则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宇铭 《环球中医药》2011,4(5):360-361
<伤寒论>六经"提纲"的"之为病"条文,过去常有争议,认为提纲不能概括该经所有疾病.考<金匮要略>中亦有不少"之为病"的条文,目的 在揭示最典型的病机特点,而非对某病作"定义"."之为病"在于揭示疾病的"常",以知常达变,展示典型病机与非典型病机的演化关系.此种"常变观"更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之为病"条文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具有"劳病""旱病""厚盛""难""恶""怒"等含义。"瘅"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劳病"义,表示内脏因过用而劳伤的一类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等,病因通常与饮食、情志和五藏本身的柔脆相关;在脾瘅、消瘅等病中存在津液的亏耗,故"瘅"亦具有"旱病"义;杨上善、王冰注《黄帝内经》,"瘅"始有"热"义,表示疾病存在热象,它限定了"瘅"是一种带有"热"之特性的"劳病",不同于一般的热病或劳病;"瘅"尚有"厚盛"义,表示热势的亢盛。据此认为临床对瘅病的治疗既需关注火热的标象,又需注重其五脏虚弱、津液亏耗的病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