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别检测胃癌、癌旁、正常胃组织中DNA含量并分析DNA含量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6例胃癌组织、30例相应癌旁组织、2 5例正常胃组织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在胃癌、癌旁、正常胃组织中 ,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 ( 1.39± 0 .2 3)、( 1.0 0± 0 .0 5 )、( 0 .99± 0 .0 5 ) ,胃癌组织的DNA含量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胃组织 (P <0 .0 1) ,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的DNA含量相似 (P >0 .0 5 )。分化程度差 ,深度浸润 ,伴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的胃癌组织 ,其DNA含量明显高于分化程度较好 ,浸润较浅 ,不伴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组织。结论 :DNA含量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一个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J1(FOX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76例胃癌患者,选取胃癌组织观察,同时选取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观察FOXJ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以及FOXJ1表达与预后关系。结果胃癌组织FOXJ1阳性表达率为47.3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TNM分期Ⅲ~Ⅳ期、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FOXJ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90%、26.09%和23.33%,明显低于TNM分期Ⅰ~Ⅱ期、浸润深度T1+T2、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FOXJ1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明显低于FOXJ1阳性表达患者的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FOXJ1表达、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25、2.779和2.259,P0.05)。结论 FOXJ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减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HI3L1的表达情况,分析CHI3L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HI3L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9%)高于癌旁组织(37.16%)(P〈0.01);胃癌组织中CHI3L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HI3L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个月和41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CHI3L1的高表达、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HI3L1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亲环素J(CyPJ)、内质网蛋白质29(ERp29)及CSN5的表达其与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15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癌组织组)及肿瘤旁的正常胃粘膜组织(癌旁正常组织组)。比较CyPJ、ERp29及CSN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yPJ、ERp29及CSN5与胃癌患者各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CyPJ、ERp29及CSN5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织组CyPJ、CSN5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ERp29较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浆膜浸润与胃癌患者CyPJ、ERp29及CSN5表达无相关(P>0.05)。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患者CyPJ、CSN5表达呈正相关,组织分化程度与CyPJ、CSN5表达呈负相关(P<0.05)。ERp29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截至随访结束,115例胃癌患者生存79例,死亡36例,死亡率为31.30%;生存分析显示CyPJ及CSN5(表达阴性)、ERp29(表达阳性)者生存期较长,Keplan-meier生存曲线明显不同(P<0.05)。组织中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ERp29阴性表达、CyPJ及CSN5阳性表达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PJ、ERp29及CSN5在胃癌组织中呈异常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ivin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L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2)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Livin和Caspase-3分别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Livin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Livin阳性组平均凋亡指数(AI)低于阴性组(P<0.05);Caspase-3阳性组AI高于阴性组(P<0.05).(4)有随访结果的56例中,5年总生存率为46.8%.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Livin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1) Livin和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凋亡不足,可能是胃癌形成的机制之一.(2)Livin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sLAG-3)、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160例胃癌患者,分析OPN、sLAG-3、DKK-1表达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比三者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当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OPN蛋白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胃癌分期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sLAG-3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患者的胃癌分期、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DKK-1蛋白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胃癌分期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胃癌组织当中OPN、sLAG-3以及DKK-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5)。结论 OPN、sLAG-3、DKK-1表达与胃癌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能够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胃癌组织中p73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73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胃组织中p73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胃癌病理学特点及VEGF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73及VEGF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其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②p7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③胃癌组织VEGF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④p73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84,P〈0.05)。结论p73蛋白及VGEF在胃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38例正常胃组织中p16和p53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1.1%(12/5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9.6%(34/57)和正常胃组织89.5%(34/38,P〈0.05);P53蛋白的阳性率为80.7%(46/57),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42.1%(24/57)和正常胃组织0%(0/38,P〈0.05)。P16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P16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 asc in在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F asc in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F asc in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71%和9%(P〈0.05),F asc in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病理分级、外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F asc in细胞,F asc in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检测胃癌组织中F asc in的表达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1,SATB-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7例胃癌患者和20例癌旁组织中SATB1蛋白的表达,应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临床病例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0%,高于癌旁组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1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预示胃癌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因此检测SATB1表达可作为临床筛选胃癌高危转移者、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1(MMP-11)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转移侵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检明确为胃癌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胃癌组织标本取自癌性溃疡凹陷内侧,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距离肿瘤病灶边缘5 cm以上的非癌性胃黏膜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MMP-11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胃癌组织MMP-11的表达情况及MMP-1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的MMP-11阳性表达率(54.1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胃癌组织的MMP-11阳性表达有关(P<0.05),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型与胃癌组织MMP-11阳性表达无关(P>0.05);TNM分期高,浸润深,发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MMP-11阳性表达率更高;MMP-1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41.54%)明显低于MMP-11阴性表达患者(65.45%)(P<0.05)。结论MMP-11的阳性表达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侵袭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20年2月在我院行胃癌切除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胃癌组织标本,随机选取癌旁组织标本6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ACC1表达情况,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M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8.8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ACC1的高表达与患者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在胃癌组织中,MACC1呈现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显著相关,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以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二醛酶 I(GLO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原发性胃癌组织中 GLO1的表达情况,对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 GLO1的表达,研究 GLO1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 GLO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 <0.01);GLO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胃壁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肿瘤的淋巴浸润呈正相关,低 GLO1表达组的五年存活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 P =0.043)。结论GLO1在胃癌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这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同时高表达 GLO1的胃癌患者有较差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ATB1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60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SATB1蛋白表达,分析SATB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0例胃癌组织SATB1阳性率为53.3%,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的15%(P0.01);SATB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TNM分期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SATB1阴性表达患者的中位OS长于阳性表达者(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ATB1表达状态是预测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SATB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组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mRNA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60例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20名正常胃组织中PPARγ、PTEN、Akt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胃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及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PPARγ及Akt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5),而PTEN mRNA 表达水平明显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低(P<0.05),在癌旁组织与正常胃组织间PPARγ、PTEN、Akt m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胃癌组织中PPARγ、PTEN、Akt mRNA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的 TNM分期、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PPARγ与PTEN 的表达呈负相关(rs =-0.492,P<0.05),与 Akt 表达呈正相关(rs =0.623,P<0.05),PTEN与Akt表达呈负相关(rs =-0.565,P<0.05)。结论 PPARγ、Akt在胃癌中高表达而PTEN呈低表达,三者中存在明显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Survivin与Cyclin E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其表达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胃癌及癌旁对照组织中Survivin与Cyclin E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 E表达阳性率为分别为68.3%和46.7%;均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P〈0.01),Survivin与Cyclin E的表达强度均成正相关(P〈0.05).Survivin阳性表达与Lauren分型、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等有显著性关系.Cyclin E阳性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而与Lauren分型无关.结论 Survivin与Cyclin E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其癌旁胃组织中PAR-1的表达情况。结果:PAR-1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高于癌旁胃组织,随癌组织浸润肌壁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提升而增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PAR-1的表达虽随着癌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AR-1的表达与胃癌发展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可作为胃癌临床预后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术前活检标本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rived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PD-ECGF)表达和术后淋巴结微转移(lymphnodemicrometastasis,LNM)的检测与老年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92例老年胃癌PD-ECGF和65例胃癌LNM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及对预后影响。结果:PD-EC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1.87%,LNM阳性率为37.3%,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χ2=5.33,P<0.05)。PD-ECGF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秩和Hc=8.36~32.30,P<0.05~0.01),LNM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呈正相关(χ2=16.82,15.60,16.40,P均<0.01)。PD-ECGF、LNM的表达和胃癌预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t=2.15,2.95,P均<0.01)。结论:PD-ECGF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呈正相关,二者与胃癌生长、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估计老年胃癌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nt-1和PAR-1在胃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2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胃癌及其癌旁胃组织中Wnt-1和PAR-1的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分析Wnt-1和PAR-1在胃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Wnt-1和PAR-1在胃癌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Wnt-1和PAR-1在胃癌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Wnt-1和PAR-1的表达阳性组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5);Wnt-1和PAR-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与肿瘤的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Wnt-1和PAR-1在胃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Wnt-1及PAR-1的表达可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2者高表达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管浸润及较高淋巴结转移率有关,可作为胃癌恶性程度的预测因子,并且2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标志物HAb18G/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样本552例,构建组织芯片,并以10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HAb18G/CD147的抗原表达和定位,并追踪随访胃癌组患者12~72个月。结果:HAb18G/CD147抗原定位于细胞膜,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63%比55%)。肿瘤组织中HAb18G/CD147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Lauren组织学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HAb18G/CD147阳性表达与患者术后近期生存率显著相关(P=0.023)。结论:HAb18G/CD14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侵袭性行为及预后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不良的一项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