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柳海斌  慕青 《工企医刊》2013,(5):375-377
目的 应用3.0T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MRA)技术探讨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与基底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内径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55例来我院接受3.0T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图像上测量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基底动脉和双侧颈内动脉的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左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为0.664(P=0.000);右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为0.727(P=0.000).本研究未发现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性.结论 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和基底动脉内径有关;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内径可能和颈内动脉内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均进行CTPI及CTA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45例患者中CTPI异常者为36例,在CTPI各参数中,MTT阳性率最高,为100%,CBF次之,为72.2%,CBV最低,为27.8%;观察组的MTT、CBF差值的绝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BV无差异(P〉0.05);且CTA异常者CTPI阳性率显著高于CTA正常者(P〈0.05)。结论:CTPI可早期反应脑灌注不足,CTA联合CTPI并对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高VBI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7,(3):297-298
目的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A和MRA检查,观察CTA和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06%,显著高于MRA的8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 mm以及3~5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分别为92.31%和96.15%,显著高于MRA的53.85%和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5~10 mm和>10 mm的瘤体的诊断率均为100.00%。CTA扫描动脉瘤空间位置关系的清晰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MRA的77.94%(P<0.05)。结论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率更高,尤其是对小直径动脉瘤诊断率显著高于MRA,脑动脉瘤空间清晰率也较高,对脑动脉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排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及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确诊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75例患者脑CTA和MRA图像,通过两种检查的数据计算分析,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头CTA、MRA在评价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上与DSA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同时CTA较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上有更高的准确率。结论头CTA和MRA都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检查方法,都能较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给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相对MRA,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具有更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75例为对象,用头颈螺旋CT血管造影(CTA)给患者进行检查,并给患者进行血管减影造影(DSA),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75例患者中52.00%椎动脉发育不良,28.00%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s,MCAOD)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方法:医院收治的150例脑血管病患者(300条受检血管),均经CT血管造影,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颅内脑动脉狭窄情况,7 d内进一步行MRA检查,并将CTA与MRA的显示情况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150例患者300条受检的大脑中动脉中,经MRI检查为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76、114、110条;经CTA检查正常或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血管条数为66、94、90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RA检查还得到3组之间的平均收缩峰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重度狭窄流速最快;重度狭窄的CTA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结论:CTA和MRA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准确性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检测的侧重面不同,所以应将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CTA)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32例疑似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CTA(以下简称CTA)检查,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并观察药物针对性治疗疗效,对CTA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冠脉CTA显示狭窄血管轻度狭窄25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3支;32例患者中有16例做DSA对比,轻度狭窄18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2支;CTA与DSA结果相符26支。另有16例未做DSA检查,除7例未用药物治疗以外,其余患者均用地尔硫卓或配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通过CTA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心绞痛患者的冠脉情况进行观察,发现50岁以下病人引起心绞痛症状主要是冠脉痉挛所致,而50岁以上病人引起症状主要是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所致,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疚病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参数的优化,以达最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搜集了46例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造影剂用量按1.5ml/kg体重、沣射速率2.5ml/s为一组23例,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为二组23例。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层厚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二维(Real time 3D)度容积显示(VR3D)等。一、二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结果第一组图像对病灶品示不如第二组图像清楚。结论CTA下肢动脉造影用对比剂2ml/kg体重,注射速率3ml/s是一种较好的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肾动脉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E-MRA与CTA这2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对肾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显示情况。方法:对临床上怀疑有肾动脉狭窄的30例患者同时行肾动脉的CE-MRA与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1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CE-MRA与CTA这2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CE-MRA与CTA在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上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CE-MR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要略低于CTA。结论:CE-MRA与CTA都能较准确地诊断肾动脉的狭窄,但CE-MRA无辐射、更安全,更应作为临床上检查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K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KA与DSA比较,CE—MK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X^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K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位于心脏表面,其管径细小,走行迂曲,同时随心脏跳动在一般的影像上常难以满意显示.因此,影像学检查要求较高,既要在冠状动脉与周围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比,又要克服冠状动脉本身运动形成的伪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然而该技术需要经动脉插管和注射碘对比剂,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碘过敏的危险.目前冠状动脉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有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这些技术可用以筛选或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这将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数量,其中冠状动脉MRA临床应用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手动去骨时间(5.54±0.63 min),P<0.01,t=-34.962;共对903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4.13,P<0.05)。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0.95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3.3%、96.9%。结论: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较传统手动去骨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狭窄程度判定的准确性。双能CTA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后循环巨大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本院1例巨大复杂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治疗过程及效果来观察该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效果。结果通过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神清可语,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尖的巨大复杂动脉瘤,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7例疑有肢体动脉损伤的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上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3例,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4例,并对术后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复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对比剂浓度350或370mg/ml,总量80~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对薄层横断面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显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所有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丰富、清晰,血管边缘光滑自然、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无阶梯样或截断伪影,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达100%。结论:对于疑有动脉损伤的肢体外伤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多种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战学臣 《现代保健》2011,(1):194-19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症候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方法对4例TOBS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发病方式、临床症状体征、血液生化、心电图、影像资料、治疗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存活1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作为一种症候群,病因可以是闭塞性脑血管病,也可以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只要是基底动脉尖供血区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损害病灶,就可以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灶可一次性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初步探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轴位分布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灶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DSA、颅脑MRI及基底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根据DSA对所有患者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颅脑MRI对脑内的缺血软化灶进行统计。统计基底动脉管腔最狭窄的层面斑块在4个90o扇形角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斑块分布特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病变的斑块分布。结果:轻度及中度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患者有12例,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者为主,而重度管腔狭窄者有8例,斑块分布差异不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区MRI异常的患者有9例,斑块出现在腹侧最多。结论:轻度及中度管腔狭窄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梗死灶者的基底动脉斑块较多分布在腹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单侧脑桥梗死或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结果 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8%,60/86),基底动脉弯曲多见于向右侧弯曲(74.4%,64/86).86例患者中71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高血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及右侧椎动脉直径在椎动脉直径差异不同等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0.01).椎动脉直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惟一预测因素(OR=2.81,95% CI:1.33~6.09).结论 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及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43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40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8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符合率(93.02%)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可提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处的管腔信息和管壁信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瀛  余丹  王爱岳  刘春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14-2315,2318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对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等进行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病半数以上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脑疝及合并症为主要死亡及高残障的主要原因。变部位、病变个数、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影响TOBS预后的因素有: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分、头CT或MRI示病灶个数≥4个、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