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ICC的CT表现,依据肿瘤的形态特征对ICC分型.结果 22例肿瘤患者中: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不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并管周浸润型7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结论 不同形态类型ICC的CT表现不同.CT检查能够对ICC进行准确形态学分型,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灰阶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对32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CC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ICC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境界不清,内部回声多样性,常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及局部胆管扩张;门静脉血流变细或消失是其彩色多普勒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检查在I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充分认识其声像图表现可提高术前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95%为腺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1].ICC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与HCC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2].由于ICC起病隐匿,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预后较差.目前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ICC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由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经病理证实、行TACE介入治疗30例ICC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混合型肝细胞癌(CHC)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探讨其与肿瘤病理成分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将手术病理确诊的27例共28个CHC病灶分别以病理成分及肿瘤分化程度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CEUS特点。结果 28灶CHC以病理成分分为肝细胞癌(HCC)为主型和胆管细胞癌(ICC)为主型,HCC为主型的18个病灶,16灶CEUS表现为类HCC,2灶表现为类ICC;ICC为主型的10个病灶,4灶CEUS表现为类ICC,6灶表现为类HCC;以病理分化程度分型,分为低分化组、中低分化组、中分化组。三组动脉期表现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中分化组均匀增强病灶明显多于低分化组、中低分化组(60%vs 16.7%vs 0,P=0.010)。结论原发性CHC的CEUS表现与其病理成分及分化程度有关,HCC为主型病灶CEUS大多表现为类HCC,ICC为主型病灶表现为类ICC或类HCC。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其动脉期更多表现为均匀增强。  相似文献   

5.
<正>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胆道上皮分化的肝内恶性肿瘤~([1])。胆管细胞癌大多呈腺癌表现,甲状腺样胆管细胞癌为ICC的罕见亚型,全球仅2篇文献报道~([2,3])。本文为国内首次报道,旨在提高对此特殊类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甲状腺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复习HE及相关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并随访病人。患者女性,55岁。因反复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为来源于胆管二级分支以下的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ICC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10%[1-2],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近年来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3-4].据WHO统计,2002年全球ICC 62.6万例,80%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占55%.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第2位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隐匿,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有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故越来越多地被用于ICC的临床实践中。本文对MRI在ICC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约占5%~10%。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本次研究通过对ICC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ICC的特征性中的表现,以进一步提高超声检查对ICC诊断的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杰金病(HD)具有特征性Sternberg-Reed(SR)细胞。对此细胞有许多争论,主要集中于SR细胞的起源问题。本文总结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希望澄清某些SR细胞起源的论争,也许能解释本病的一些特殊现象。起源于B淋巴细胞其主要依据是发现SR细胞浆内含有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优势型和结节型的淋巴/组织细胞的SR细胞中含有IgG及J链,每个细胞含有一种轻链。这些发现提示淋巴/组织细胞型SR细胞是B免疫母细胞。这类SR细胞对特异性B细胞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而结节硬化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声学造影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共12个结节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为SonoVue,应用ImageLab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动脉相全部肿瘤结节均可见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的时相特征,增强模式主要为周边灌注(10/12)。结论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连续准确地描述ICC的增强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胆管内超声检查对胆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胆管内超声检查(IDUS)对胆管狭窄病因和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 UM-G20—29R微型探头(频率20MHz)对40例胆管狭窄病人于ERCP术中行胆管内超声,其中胆管癌22例,胰头癌侵犯胆管12例,胆管炎性狭窄6例。结果:胆管狭窄的IDUS分型为1型6例,2a型1例,2b型7例,3a型21例,3b型5例。良性狭窄(胆管炎)IDUS声像图特征为胆管壁肥厚、管腔狭窄伴壁内回声不均匀;恶性狭窄(胆管癌、胰头癌侵犯胆管)的IDUS图像特征为胆管壁肥厚、胆管外层高回声层不规则断裂。结论:IDUS对明确胆管狭窄的原因和分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管细胞癌(ICC)与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肝癌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HCC组(n=58)及ICC组(n=62)。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灶的影像特征及血流频谱监测结果。结果 ICC组多为周边环绕高回声,肝左叶,单发。HCC组多为不均匀或均匀高回声,肝右叶,肝炎、肝硬化病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ICC组患者的肝固有动脉(HA)收缩期流速峰值(PSV)、阻力指数(RI)高于HCC组,肠系膜上动脉(SMA)平均流速(Vm)大于HCC组(P 0. 05)。结论 ICC、HCC的超声影像特征差异较大,ICC的HA PSV、RI更高,且SMA Vm更大,可作为诊断鉴别ICC、HCC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3泛素化连接酶UHRF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HRF2在138例I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ICC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UHRF2在ICC组织中表达上调。UHRF2在不同甲胎蛋白(AFP)水平(P=0.010)、肿瘤分化程度(P=0.026)、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1)、TNM分期(P=0.019)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HRF2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5年累计复发率高于低表达组(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UHRF2是ICC的预后指标(P0.05)。结论:UHRF2表达与ICC恶性程度正相关,可作为ICC患者预后和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年1月-2002年5月误诊的16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首发症状以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咯血为多见。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易与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误诊,浸润型和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易与肺部感染,浸润型肺结核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等误诊。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临床及X线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和早期开胸探查分别是诊断浸润型或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和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免疫细胞化学(ICC)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近10年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基础生物学研究及诊断病理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随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不断增多,近几年使用ICC技术研究人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细胞表面抗原不断增加.已经证明ICC对于正确诊断血细胞、细胞来源、血液恶性肿瘤和分型都具有很大价值.现就ICC在血液病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混合性肝癌3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胆管细胞癌又称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约占肝癌的15%。胆管细胞癌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肝门型和外周型,其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占67%。由于本病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其术前超声诊断率仅为22.8%,CT平扫的显示率约34%。而早期准确诊断及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是胆管细胞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因此提高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即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超声诊断是肝胆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为了对胆管细胞癌的声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本病的相关病因,病理学特征及超声诊断现况进行综述,以便提高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CT表现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02-2010年14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术前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C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或胆管扩张影,9例位于周围,4例为多发病灶,2例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影,11例病灶远端胆管扩张,2例临近肝缘萎陷,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或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不同程度强化,边缘强化为主,静脉期增加至11例,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强化,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本科室术前正确诊断ICC11例,诊断可靠率约78%。结论 MSCT三期增强检查可作为诊断ICC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从生物角度对肿瘤病因进行的研究证明病毒是一重要生物致癌因素。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 ,细菌失去细胞壁后 ,其菌落形态、生长行为、生化反应、致病性等均与原菌显著不同 ,而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征 ,并作为一种慢性致病因子长期在人体内存活 ,具致突变和增加宿主细胞对其它致突变物易感性的可能。一些研究显示细菌L型可能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 ,一些研究却支持L型具抑癌作用。本文就细菌L型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1 细…  相似文献   

19.
胆管细胞癌超声分型与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CCC)的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方法对169例胆管细胞癌行二维超声检查,其中76例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和记录肿瘤所在部位、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肝内扩张胆管内径、肿瘤周边和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分布情况,并根据二维声像表现对胆管细胞癌进行超声分型。结果169例胆管细胞癌超声检出团块型108例,结节型20例,狭窄型13例,囊状型9例,栓塞型12例,复合型(兼有2种或2种以上声像表现)7例。诊断准确率达93.49%(158/169),误诊的11例中5例诊断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4例诊断为单纯肝脓疡,2例诊断为肝内胆管囊状扩张。169例中肝门型胆管细胞癌发生率最高为52.07%(88/169),其次为左肝33.14%(56/169)。肿瘤近端肝内胆管扩张159例(159/169,94.08%)。胆管细胞癌合并结石59例(59/169,34.91%),其声像表现为肿瘤内见强回声团聚集,后伴明显声影,胆管壁显像不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疡14例(14/169,8.28%),其声像表现为肿块内部或肿块旁见低回声液性区,液性区旁扩张的胆管内见实体回声。7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肿瘤内见丰富动静脉血流信号者仅占14.47%(11/76)。49例(49/76,64.47%)肿瘤包绕门静脉分支致血管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或血流束变细,其中22例(22/49,44.90%)可见与门静脉并行的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束,27例(27/49,55.10%)肿瘤内门静脉与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均消失。结论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楚,内部回声多样,肿瘤梗阻近端胆管扩张,肿瘤内部门静脉分支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性声像改变。充分认识胆管细胞癌的声像图特征可提高其术前超声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精原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并可将其体外定向诱导为特异性细胞,提示精原干细胞亦可能具有向成骨细胞转化的可能性,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小鼠精原干细胞在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征变化。方法:取生后15-20 d小鼠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5 d后丝裂霉素C处理制备成饲养层;取生后七至八天小鼠睾丸,经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并接种于饲养层上。3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条件培养液和基本培养液进行诱导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变化,并结合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进行结果检测。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精原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中较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快,条件培养3-6 d后见细胞生长迅速,呈集落样增长,细胞立体感增强,细胞团、簇的大小继续增加,细胞外基质增多,但未见明显细胞间桥。培养15 d后,对两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胞质、胞膜染为黑色,呈阳性。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细胞浆内出现绿色荧光,呈阳性荧光反应;对照组细胞呈阴性反应,说明实验组细胞Ⅰ型胶原染色阳性,这与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似。提示精原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能力,有望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