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工智能(AI)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科学的类别,旨在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存储[1]。因其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辟如在药物的开发、医学影像的识别、智能健康管理和辅助诊断等方面。当下,肿瘤的研究和治疗正进入精准化和个体化时代,这便要依托于更好的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达到提高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测能力。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检测出体内癌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有的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检出率不是很稳定,也尚无可靠的无创性指标来预测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及预后。本文通过检索宫颈癌相关诊断预后指标,共筛选纳入20篇相关文献,证实液体活检有望替代和补充现有的筛选和血液检测方法。循环核苷酸是液体活体检测中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循...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内的多囊泡体与细胞质膜融合后主动分泌到细胞外的一种直径为30~100nm的小囊泡,存在于人体内多种体液中,与肿瘤发生发展、肿瘤转移、免疫反应抑制、血管生成等过程相关。外泌体可稳定携带肿瘤细胞来源的miRNA、mRNA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且相比于循环肿瘤细胞(每1ml血液含1~10个循环肿瘤细胞),每毫升血液中含有由肿瘤细胞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泌体超过10~9个。外泌体因其特异性高、稳定性好、含量较其它液体活检标本丰富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肿瘤液体活检的研究中,本文将就外泌体在肿瘤液体活检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对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液体活检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已成为近年来临床关注的热点。液体活检的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循环肿瘤 DNA(circulating tumour DNA, ctDNA)和外泌体,具有操作方便快捷、能反复获取、易于实时监控等优点。全文就以上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患者早期诊断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液体活检是一种利用人体体液获取疾病信息的技术,可实现对肿瘤的动态监测,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肿瘤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对外周血中肿瘤相关的循环核酸、细胞外囊泡和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该文主要对循环肿瘤DNA、细胞外囊泡及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技术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循环RNA具有和肿瘤相一致的分子变化,它可能是以RNA-蛋白质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直径为0.2μm的微孔滤器可将其浓缩,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RT-PCR)定量检测血清/血浆中RNA分子,可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有效观察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循环RNA具有和肿瘤相一致的分子变化,它可能是以RNA-蛋白质复合体的形式存在,直径为0.2μm的微孔滤器可将其浓缩,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RT-PCR)定量检测血清/血浆中RNA分子,可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有效观察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影像医学进展很快,特别是CT、MRI、超声和PET-CT、PET-MRI等,其检测速度和空间分辨率等均较过去有了明显的进步。如目前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覆盖胸、腹部的全身CT扫描,其扫描时间只需约10 s,且空间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如肺内数毫米的结节。此外还可进行多种相关的功能成像,包括PET-CT、PET-MRI、MRI和能量、能谱CT等,对肿瘤的功能代谢及治疗后的疗效等进行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在新型肿瘤标志物研发领域异军突起,新型检测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不断涌现。肿瘤液体活检是通过各种技术检测肿瘤释放到体液,尤其是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肿瘤游离DNA以及外泌体等物质,实现肿瘤精准诊疗。因具备微创性、能够克服肿瘤异质性、便于实时动态监测等优势,液体活检在肿瘤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等方面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基础研究、检测技术、质控规范及临床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也对肿瘤液体活检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由外显子或内含子反向剪接形成的闭合环状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高度保守,普遍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基因组中,且稳定表达于胞质内。circRNA可作为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吸附miRNA或与RNA相关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调节基因转录等。肿瘤组织circRNA的发现提示其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0~23nt的非编码RNA,它们通过miRNA3′端非翻译区碱基配对介导的特异性的基因沉默导致靶mRNA降解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调控转录后基因表达水平,能够调控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脂肪代谢等。现就前列腺癌相关的miRNA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其功能主要是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从而参与众多生命活动的调控。无核的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miRNA在血小板生成和活化中的作用,将为血小板相关的血液系统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其可以对体液中肿瘤相关DNA、RNA、外泌体及细胞进行检测,对早期检测肿瘤转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各种肿瘤分子相关标志物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于液体活检技术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然而,目前临床医生判断肿瘤患者是否发生转移依然停留在通过原位肿瘤大...  相似文献   

16.
液体活检之所以能够实现,得益于多种检测技术的进步,能够检测体液中各种微量物质的变化。数字PCR技术因其对核酸的检测具有灵敏度和精密度高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液体活检中对微量核酸的定量检出。然而,数字PCR技术存在多种实现手段,因其原理不同,检测设备设计的不同,配套的试剂耗材不同,导致不同数字PCR检测体系存在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不足。此外,数字PCR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技术平台的发展方向和临床运用的发展方向,也是目前学界关注的内容。该文就多种数字PCR平台的技术优势、当今已有的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数字PCR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寻肿瘤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先用ELISA方法QUIKSCREEN试剂筛查反复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肿瘤患者的HLA IgG抗体,再将初筛阳性样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HPA抗体,同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并判断输注疗效。结果116份样本中筛查出HLA IgG抗体44例,抗体阳性率37.93%。初筛阳性样本经检测确认HLA抗体18例,HPA抗体8例,未能确认8例,其中HPA抗体及HLA抗体同时阳性10例。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相关(P<0.01),且与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相关,且与输注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非编码RNA,具有丰度高、结构稳定、高度保守及组织特异表达等性质。circRNA可作为微小RNA海绵、基因转录和表达的调控因子、RNA结合蛋白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等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ircRNA的起源、性质、功能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1966年Bloom等首7欠发现了由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s,MIF)^[1]。有研究报道MIF在乳腺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膀胱癌、及食管癌等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2-3]。因此MIF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就MIF与恶性肿瘤相关性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外阴癌都曾被国内外报道与血小板增多有关[1]。血小板增多是指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异常增多,血小板增多可发生于多种生理刺激,也可发生在感染、炎性疾病、药物作用后、恶性肿瘤和一些慢性髓性疾病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