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严重AHF患者168例,检测其血浆GDF-15水平,随访1年后绘制GDF-15水平预测严重AHF患者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GDF-15水平与严重AHF患者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GDF-15水平预测严重AHF患者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3 980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71.1%),以其为界值,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血浆GDF-15水平较高的AHF患者预后显著劣于GDF-15水平较低的患者(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浆GDF-15水平每升高1 000ng/mL,严重AHF患者1年内死亡和再入院的风险将增加4.25倍[风险比(HR)=4.25,95%CI:1.93~19.29,P0.05]。结论较高的血浆GDF-15水平与严重AHF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肾动脉阻力指数、β2微球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构建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模型的验证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内科及ICU进行治疗的107例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79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RRI)、β2微球蛋白(β2-MG)和降钙素原(PCT)各指标表达水平,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RRI、β2-MG和PCT各指标表达水平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诊断价值,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患者RI、β2-MG和PCT各指标表达水平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死亡组患者RRI、β2-MG和PCT各指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RI、β2-MG和PCT各指标表达水平升高均为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RRI、β2-MG和PCT单独预测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5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ROC曲线确定的界值分为hs-cTnT<30ng/L组(A组)和hs-cTnT≥30ng/L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及全因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LVEF、NT-ProBNP、心功能分级构成有显著差异;随访期间,B组患者死亡20例(28.3%),高于A组(7例,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hs-cTnT浓度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之一。结论 hs-cTnT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相关,测定hs-cTnT浓度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血管因素及血清高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1年内生存情况。用χ2检验分析正常组和异常组死亡率差异,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的风险比,并绘制累计死亡曲线。结果心脏形态异常、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血清Hcy水平升高患者的死亡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单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心脏形态异常、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Hcy水平升高均与患者1年死亡风险增高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心脏形态异常、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血清Hcy高水平可增加脑梗死患者1年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ACI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了解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对ACI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生脑血管事件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5,P=0.000);(2)血浆Lp-PLA2水平75%百分住数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Lp-PLA2水平用于判断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P=0.000),选≥72.85 μg/L(75%百分位数)为诊断界值点时,特异度为0.905,阳性预测值为84.63%.结论:高水平血浆Lp-PLA2,对ACI患者1年内发生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调查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结果随访结束共有79例患者复发。年龄(X1)、高血压史(X2)、家族卒中史(X3)、总胆固醇(X4)、病情进展(X5)、Essen卒中风险量表(ESRS)评分(X6)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复发模型的个体预后指数(PI)为:PI=0.025X1+0.681X2+0.973X3+0.395X4+0.636X5+0.283X6。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以2.289为截断点,此时模型的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95。结论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成功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预后指数方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M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泛免疫炎症值(PIV)对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129例HER2阴性晚期胃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IV、SII及LMR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值并分析其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IV、SII、LM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MR最佳截断值为3.84,曲线下面积(AUC)为0.654(95%CI:0.553,0.755);SII最佳截断值为726.3,AUC为0.677(95%CI:0.581,0.773);PIV最佳截断值为122.4,AUC为0.717(95%CI:0.622,0.8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治疗前高PIV、高SII及低LMR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高ECOG评分与治疗前高PIV是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急诊早期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水平,并评估其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情况。方法:使用Elecsys 2010系统检测103例A型AAD患者入院时hs-TnT、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其他生物学指标,并根据入院时患者的hs-TnT水平将其分为hs-TnT(+)组(≥0.014ng/ml)和hs-TnT(-)组(0.014ng/ml)。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评估hs-TnT水平能否预测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因素预测院内死亡风险的截断值。结果:全部患者中,hs-TnT(+)组63例,hs-TnT(-)组40例,hs-TnT(+)组患者的病死率、最大主动脉直径、hs-CRP和D-dimer水平均要显著高于hs-TnT(-)组(P0.05),且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hs-TnT(-)组(P0.05);死亡患者的hs-Tn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0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hs-TnT是预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hs-TnT(+)组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要显著高于hs-TnT(-)组患者(P=0.02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hs-TnT的截断值为0.042ng/ml时(P0.01),其预测短期院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8%和76.4%。结论:hs-TnT可能可以作为A型AAD患者危险分层的标志物,但其与A型AAD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预后风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0年2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7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和Nomogram列线图,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74例患者中,死亡32例,死亡率为43. 24%。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年龄、肺部感染、糖尿病及冠心病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肌钙蛋白(c Tn I)、血乳酸(BL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冠心病(HR=1. 507,95%CI:1. 242~1. 829)、肺部感染(HR=2. 940,95%CI:1. 287~6. 716)、c Tnl(HR=2. 251,95%CI:1. 737~2. 917)及RDW(HR=3. 171,95%CI:1. 842-5. 459)是患者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根据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Y=1. 507X1+2. 940X2+2. 251X3+3. 171X4(X1=冠心病,X2=肺部感染,X3=c Tnl,X4=RDW)。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判断患者30 d全因死亡的AUC为0. 815(SE=0. 078,P=0. 002,95%CI:0. 662~0. 969)。根据Cox回归分析结果绘制Nomogram列线图,验证结果显示其C-index值为0. 701。结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与肺部感染、冠心病、c Tnl及RDW值相关,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erum cholinesterase, CHE)水平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ADHF)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急诊入院的ADHF患者, 最终纳入研究244例, 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 依据CHE四分位数的第一和第三分位对患者分组并进行随访, 对组间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随访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 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时依Cox回归或分层Cox比例风险分析识别主要和次要终点发生风险, 并构建临床、生物标志物和两者的复合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CHE分组的生存曲线并比较其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HE水平和其他营养和预后指标的曲线下面积, 以识别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在350 (100, 683) d的随访期内, 158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在调整了主要混杂因素的多变量Cox分析中, 胆碱酯酶水平与复合终点显著相关。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无论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心功能不全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4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将其分为心功能不全组(n=62)与无心功能不全组(n=42),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COPD患者心功能不全影响因素及AECOPD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心功能不全组与无心功能不全组COPD确诊时间、近1年之内急性加重次数、低白蛋白血症、血二氧化碳分压[p_a(CO_2)]、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_a(CO_2)、近1年之内急性加重次数、低白蛋白血症是AECOPD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较差组年龄、治疗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血清尿酸(UA)、低白蛋白血症、肺功能分级、心功能不全及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低白蛋白血症、肺功能分级、心功能不全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AECOPD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ECOPD患者心功能不全主要危险因素为p_a(CO_2)升高、近1年之内急性加重次数增多及低白蛋白血症,心功能不全及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增高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公共数据库构建甲状腺癌差异基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甲状腺癌数据集GSE138198和GSE50901进行批次校正,联合TCGA数据库,筛选甲状腺癌样本中发生改变的基因。利用R软件将TCGA数据库中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验证组,在试验组中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在试验组、验证组和整体组(TCGA数据整体)中分析高和低风险组生存状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准确性。分析甲状腺癌高和低风险组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57个差异基因与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经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PHLDA2、GPR137B、PORCN、MAPK4和TSPYL2共5个基因参与模型构建。在试验组、验证组和整体组中,高风险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高和低风险组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先天免疫应答激活信号传导等显著富集;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mTOR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显著富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癌患者年龄和风险值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或P0.01)。结论通过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的基于5个差异基因的甲状腺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甲状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首次住院至1年内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90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及院外随访1年情况,分为存活组790例和死亡组113例。观察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90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总病死率为12.5%(113/903)。死亡组(n=113)的血脂水平、心率、心腔内径、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血尿酸、低钠血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与存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低钠血症患者86例,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9.5%(86/903)。与非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低钠血症患者入院血压水平较低、NYHA心功能分级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较低(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患者院内病死率、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及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均明显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P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入院时低钠血症仍然是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死亡(HR=2.458,95%CI 1.704~3.545,P0.01)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低钠血症是我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及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生物电阻抗指标相位角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HFrEF患者98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随访终点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加重导致的再入院。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相位角判断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相位角对HFrEF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并绘制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结果相位角判断HFrEF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4.2°(灵敏度为0.78,特异度为0.81,曲线下面积为0.76,P0.05)。与相位角≥4.2°的患者相比,相位角4.2°的HFrEF患者随访1年的死亡和再入院风险增加2.41倍(风险比:2.41,95%CI:1.85~3.18,P0.05)。结论较低水平的相位角与HFrEF患者的再入院率和心血管相关的病死率显著相关,常规监测该类患者的相位角水平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PICC-DVT高危因素,构建PICC-DVT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564例老年患者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PICC-DVT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用Jonckheere趋势检验评估不同危险分层患者PICC-DVT差异,并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房颤、动脉粥样硬化、近期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ICC-DVT风险指数=1.302χ1(静脉血栓史)+0.775χ2(近期手术史)+0.596χ3(房颤)+0.610χ4(动脉粥样硬化)。PICC-DVT发生率随风险指数升高而增加(P0.05)。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房颤、动脉粥样硬化、近期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ICC-DVT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指数(HCT-CI)与查尔逊合并症指数(CCI)两种合并症评分系统对预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M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依据HCT-CI、CCI评分系统对患者合并症进行评分,采用ROC曲线检验比较不同分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酐、白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ISS分期、D-S分期、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及合并症与预后相关(P<0.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合并症、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白蛋白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HCT-CI、CCI和两者合并对MM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95%CI)]分别为0.719(0.512~0.827)、0.667(0.513~0.822)、0.743(0.664~0.918)。结论合并症是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CT-CI、CCI两种合并症评分系统可较好地评价预后。HCT-CI较CCI更能准确判读预后。重视并积极治疗合并症,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 ratio,MLR)与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PQ中毒患者,随访至2019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血MLR值将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同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的最佳MLR截止值0.61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MLR对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男49例,女68例,年龄(36.91±16.00)岁,全因死亡为70(59.8%)例。K-M曲线显示Quartile 4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Quartile 1、Quartile 2和Quartile 3差(Log-rank=33.376,P<0.01),MLR≥0.61较MLR<0.61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明显更高(Log-rank=26.45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MLR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Quartile 4 vs Quartile 1:HR=2.773,95%CI:1.250~6.154,P=0.012)。ROC曲线结果表明MLR预测全因病死率的最佳截断值为0.6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84(95%CI:0.591~0.767,P=0.0002),敏感性为47.14%,特异性为91.49%。结论MLR越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死亡风险越高,MLR可作为该人群全因死亡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联合检测对一氧化碳中毒(CMP)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该院收治的CMP并发ACI患者102例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单纯CMP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出院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60例)和预后不良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Lp-PLA2、NSE、S-100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p-PLA2、NSE、S-100β联合对CMP并发ACI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Lp-PLA2、NSE、S-100β水平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NSE、S-100β联合诊断CMP并发ACI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的AUC(P<0.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Lp-PLA2、NSE、S-100β水平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MHD治疗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18岁的患者180例。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2组患者开始行MHD时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通过计算得出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LR对MHD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血小板水平、NLR、PLR、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而淋巴细胞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项混杂干扰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HR=1.009,95%CI:1.001~1.017,P0.05)、年龄(HR=1.040,95%CI:1.004~1.077,P0.05)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LR预测MHD患者全因死亡的AUC为83.8%(P0.05),最佳临界值为180.47,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81.1%。结论 PLR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望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8例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个炎性复合指标和临床资料与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确定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NLR、PLR及LMR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11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5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2.8%和50.1%。通过ROC曲线确定NLR、PLR和LMR的临界值分别为4.28、217.8和1.9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靶向治疗、NLR、PLR以及LMR均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0.032、0.008、0.003、0.002),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3)。  结论  放疗前外周血PLR升高是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