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有无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分为研究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和对照组(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统计记录所有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差异性,分析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川崎病患儿有42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52.50%;38例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占47.50%。研究组在性别、年龄、体温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疾病类型、白细胞计数(WBC)>12×109/L、C反应蛋白(CRP)≥100 mg/L、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不完全川崎病、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使儿童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增加依次为3.462(1.379~8.691)倍、3.131(1.226~7.995)倍、4.026(1.452~11.159)倍、4.062(1.315~12.549)倍。结论:冠状动脉损害常见于不完全川崎病,川崎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WBC>12×109/L、CRP≥100 mg/L、PLT>300×109/L是并发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对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应积极检测血清相关指标,并予以规范处理,以降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16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及CRP显著升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儿科162例川崎病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6例,发生率9.9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与IVIG反应型川崎病男女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VIG反应型川崎病(P<0.05)。IVIG无反应型与有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在热程、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口腔及四肢改变无明显差别。但冠状动脉损害及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白细胞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而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是IVIG无反应的危险因素。IVIG2g/kg单次较分次用药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不少见。年龄较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ESR 及CRP显著升高, 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是发生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初治中宜采取IVIG2g/kg单次治疗方法。无反应型性川崎病患儿在继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中可重复应用大剂量IVIG,仍无效可并用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2009年11月300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无冠状动脉损害与有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皮疹较有冠状动脉损害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持续发热、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变化、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变化、肛周潮红脱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红蛋白较有冠状动脉损害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有冠状动脉损害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表现、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总蛋白、清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等为主要表现,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KD并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价值,血红蛋白下降及血小板计数升高可作为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20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50例)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15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例患儿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为25%,两组患儿的热程、年龄、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等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发热的时间过长等都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磊  哈丽君  王军  王大卫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49-105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7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沉(ESR)、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血脂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6例(占36.1%),无扩张者46例(占63.9%);两组患儿年龄、PLT、CRP、ESR、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岁以下PLT、ESR及CRP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及血钠浓度低是CAL的高危因素,综合分析以上因素,有助于KD的诊治及对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 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CAL组)和川崎病未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KD-NCAL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 并计算NLR和SI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关联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与SII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患儿109例, 年龄1个月~9岁, 男童66例(60.6%), 其中KD-CAL组17例、KD-NCAL组92例。两组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KD-NCAL组比较, KD-CAL组患儿的NLR、SII和CRP均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NLR、SII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关联因素(NL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川崎病(KD)患儿多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间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KD患儿,根据是否发生CAL分为CAL组(n=14)和NCAL组(n=28),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血液学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体重、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平均年龄低于NCAL组,发热时间长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409,P=0.032)、高PLT(OR=1.106,P=0.047)和高NT-proBNP(OR=4.021,P=0.014)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论高NT-proBNP水平、高PLT和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收集94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指标分为肝功能正常组(n=583)和肝功能损害组(n=357),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治疗前发热天数、住院天数、冠状动脉病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等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组比较,性别、年龄、WBC计数、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功能损害组CRP、ALT、AST、GGT、总胆红素、住院天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PLT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治疗前发热天数短于肝功能正常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升高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川崎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常见,肝功能损害患儿CRP水平更高,住院时间更长,更易出现IVIG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