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迎 《国医论坛》2006,21(1):4-5
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最早专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5种类型,系统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同时指出了五脏水的临床特征,尤其在治疗上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了发汗、攻下逐水的治则,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金匮要略》之水气病即当今之水肿 ,仲景根据其病位、病情及病变脏腑的不同 ,从表里、脏腑、气血三个方面进行辨证 ,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提出了水气病身半以上发汗 ,身半以下利尿 ,通表里之阳及通经化瘀等治则 ,对现代临床治疗水胆病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既是一门基础医学又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水气病”理疗至今仍指导着肾脏病的临床实践。文章分析了张仲景对于“水气病”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点:(1)对于水肿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丰富;(2)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紧密联系;(3)注重临床病变的轻重缓急;(4)治则治法临床疗效显著;(5)具体证治分析详尽;(6)预后分析详细。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之水气病即当今之水肿,仲景根据其病位、病情及病变脏腑的不同,从表里、脏腑、气血三个方面进行辨证,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提出了水气病身半以上发汗,身半以下利尿,通表里之阳及通经化瘀等治则,对现代临床治疗水胆病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美娟 《河南中医》2012,32(10):1265-1265
《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病因有外感(风水、皮水、黄汗)和内伤(正水、石水)两类.从病机上讲,则有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和阳气不足,气不化水之别,而病变脏腑则以肺脾肾最为重要.对水气病的治疗有洁净腑以利小便,开鬼门以调营卫,祛菀陈以协津液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原文第20条云:"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其下".第30条云:"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这两条原文提出了血分、水分、气分的概念,历代对此三者归属问题争论颇多,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8.
浅谈《伤寒论》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气病是《伤寒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试从脏腑入手界定其范围 ,确定其分类 ,以水饮运行的相关脏腑为纲领 ,把“温药和之”与脏腑特点有机结合 ,综合分析相关条文 ,以期《伤寒论》水气病的论述能够进一步系统化 ,以便于临床的区别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魏明刚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13,(10):2148-2150
水气病是现代医学中以慢性肾脏病为主涵盖所用水盐代谢失调导致机体水肿的疾病,临床中很多疑难疾病与之密切相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历史性地将本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非常丰富,其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从疾病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证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病变在不同阶段的辨证分析和治疗,几乎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依据充分,用药精当,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辨证特色。《三因极-病证方论》则是在其基础上扩展其外延,丰富了其内涵。因此,学习《金匮要略》"水气病"是基础,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纵观《金匮要略》成书至今,可以看到其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金匮要略》既为中医学基础学科,又因其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兼具临床学科的性质。在其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中药方剂加味当归补血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今后,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论著之《金匮要略》对水气病有独到的见解,对水气病的辨证论治设立了专篇论述,其依多种治法创立的治水方剂,临床实用价值彰著,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现就《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证治展开论述,结合《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探析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析,并归纳总结水气病的治法治方,从温散、利水、攻逐三大治水法则条分缕析,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阐明了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金匮要略》对有关"黄疸"病篇的论述,内容更是广泛,详细地阐述了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发黄证候。现我就学习《金匮要略》后对有关黄疸病证,进行归纳分类,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金匮》中涉及“痛”或“疼”的条文,总计九九条。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有湿阻、寒凝、气滞、血瘀、热灼、失养等,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胸痹病篇虽叙证简略,然其立论严谨,言简意赅,方证悉俱,药味简而不杂,虚实轻重分治,层层推进,丝丝人扣,堪称辨证论治之范篇.现就本篇所论谈一些个人浅见,供参同道考.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华 《河南中医》2006,26(2):10-13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15.
"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蹶”字的字义分析,认为“趺蹶”当作“跌蹶”。结合原文,分析跌蹶的症状,并将其与帕金森病比较,认为张仲景准确地记载了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他对于此病病机、治疗的初步探讨,合乎《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目前所用的“老年颤证”这一中医病名相比,“跌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远较“老年颤证”为优,建议将其作为与帕金森病相对应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与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有关肿瘤的内容不少,涉及到多种肿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药及预后,病因上强调寒凝;病机上强调寒热胶结、燥湿相混;治疗上擅于寒热并用,润燥同行,补泻兼施;预后判断客观、冷静而有特殊指征。  相似文献   

18.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19.
系统梳理后世对《金匮要略》转胞证治的不同观点,认为“转胞”的“胞”当作广义理解;结合现代医学,认为临床上许多病症如妊娠合并肾盂积水等皆可从转胞论治;进一步从内治、外治等方面对转胞证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